弒君現象多在春秋時期發生,背後隱含了怎樣的深意?

導語:回望歷史的長河,春秋時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關鍵時代。在春秋時期,時代霸權更迭、社會動盪。一些諸侯國中,國君的權力受到挑戰。在這樣的情況下,各諸侯國國內外社會環境並不穩定,臣與貴族都對權力十分渴望。於這樣的時代背景中,春秋時期發生了很多讓人好奇的事件。時代的今天,當我們翻閱春秋時期的相關歷史時,常會被"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這句話所吸引。歷史上,研究春秋弒君案件的人們大多對弒君的定義都不大相同。翻閱相關文獻,在此整理出弒君這一事件的在春秋時期共發生48次。可見弒君案件發生之多,那不禁令人疑惑弒君的定義到底是什麼?今日,我們便回溯到春秋時代,去了解弒君現象,從而更好的瞭解動亂的春秋時期。

弒君現象多在春秋時期發生,背後隱含了怎樣的深意?

春秋時期諸侯國分佈圖

一、到底什麼算是弒君?

弒君在不同人心中有著不同的定義,從而導致人們對春秋時期弒君事件發生的次數也眾說紛紜。那麼,到底"弒君"一詞中的"弒""君"二字都有著怎樣的定義?在明白"弒君"的相關定義後,春秋時期此事件確切發生的次數也就顯而易見了。

談到"弒",我們不禁會聯想到生活中"誅、戮、殺"等詞,說到這些詞的定義時,人們總是模稜兩可,容易混淆。今日,我們便將這四個字進行對比,從而給"弒"一詞下一個明確的定義。在這四個字中,"誅"一字很好理解,"罪不容誅"中的"誅"便體現了本意,"誅"大多表示殺的是罪人,並且此行為具有合理性及合法性。"戮"一字可拆分看,"翏"為"眾多羽毛相合並"之意,"聯合"的意思,"翏"加"戈"組成的"戮"便是集體屠殺之意,"戮辱"這一行為更是具有羞辱的性質在其中。"殺"比較好理解,是現代生活中較為口語化的說法,

"殺"比較中性,重在敘述事實。最後談及"弒",我們常聽"弒逆","篡弒","烝弒"等詞,而這些詞中無一不形容的是殺死君父。由此觀之,"弒"相比"誅、戮、殺"三字而言,更側重於以下犯上,臣殺君,子殺父,刺殺毒殺,含貶責之意

再談及"君"一字,"君"一字拆分可為"尹""口","尹"為治理治事之意,"口"則為發號佈令,調兵遣將。合起來便可以看出,"君"指在封建時代擁有很大的權利,可治理國家,可施命發號,指古時帝王,諸侯等。在"弒君"一詞中"君"又不僅僅指現任的諸侯國國君,結合當時宗法制制度,可知"君"指現任諸侯國國君,以及繼位諸侯國國君之人。綜上,"弒君"一詞指封建時代,同屬一國的兇手與被殺者存在上下級的關係且兇手直接殺死了現任諸侯國君主亦或是世子等存在繼位事實之人,此行為視為"弒君"。

弒君現象多在春秋時期發生,背後隱含了怎樣的深意?

古時弒君之景

二、弒君的多種原因

讀史書,翻閱春秋戰國時期,可以看出,春秋時期是一個爭霸與殺伐的時代,諸侯國外部與內部環境都不穩定,而"弒君"成為諸侯國內憂的重大事件之一,不得不感慨此事件發生數量之多,發生的種種原因也令人唏噓,今日,我們便對弒君產生的多種原因進行羅列分析。

1、君無道

"眾叛親離,難以濟矣。"古往今來,為君者應當聖明,愛惜臣民,善用良才,嚴以律人。如有違背者,在紛亂的年代極易出現弒君的現象出現,而這種弒君原因可歸結到皇帝自身行為,大多弒君者也是因為私憤下殺死國君。春秋時期鄭國國君,鄭靈公便因羞辱臣子而死,在位僅一年。

鄭靈公為鄭穆公之子,一日楚國向其進貢了一隻黿,鄭靈公知曉後便命令廚子將其烹飪成美食,當時公子宋也在殿前。公子宋與相伴之人說"我食指動便意味著可嚐到美食珍饈,大家定能得到君王分享的美食。"等到眾人入殿面君時,看到廚子正在烹飪美食一景,便相視而笑。鄭靈公看到便詢問發笑的理由,便將公子宋的言語敘述出來,但

鄭靈公開了個玩笑,故意沒有給公子宋,公子宋知曉後怒氣衝衝的離開大殿,後因報此仇,將鄭靈公殺死。由此可知,很多弒君現象的發生與國君言語行為息息相關,在春秋時期國君更應當嚴於律己。

弒君現象多在春秋時期發生,背後隱含了怎樣的深意?

鄭靈公畫像

2、權力爭奪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從古到今,權利都是人之所向。古代國家統治中,

皇權專制制度使皇帝有了絕對至上的權利,一人獨大,其他人均不可挑釁皇權。但是在野心的驅使下,臣子與公室成員對權利的爭奪在歷朝歷代一直存在著。其中"弒君"之一行為將這種對權利的爭奪表現得淋漓盡致。

(1) 兄弟之爭——君位爭奪

回顧歷史,自夏王朝的建立便開始進入"家天下"的社會,在後世為了更好的維護"家天下"的局面,西周時期周王室實施自上而下嚴謹的宗法制度,並設立"嫡長子繼承製",嫡長子為正妻所生,其年紀最大,王位與財產皆由嫡長子繼承。王室到諸侯國都落實貫徹"嫡長子繼承製",維持了很長的和平時期,但這樣的景象從殤叔繼位被打破,太子仇弒君的現象出現,嫡長子繼承製隨之被破壞。制度的相繼瓦解側面反映出春秋時代社會的問題,權利的轉移以及諸侯國的強大,都會使弒君的現象頻繁發生。

春秋時期,"嫡長子繼承製"被破壞,我們在影視劇中所看到的爭儲事件便登上歷史舞臺,

儲君之位變得炙手可熱,公室成員立派勾結臣子讓自己的勢力變大,從而得到君主賞識。在這樣的政治背景下,導致社會動盪,世子被廢,殺害世子的現象頻頻發生,弒君成為其中最為激烈的手段。衛州籲弒衛桓公便是弒君事件中經典案例:公子完,公子州籲都是衛莊公的兒子。莊姜為衛莊公夫人,公子完深受莊姜喜愛,但卻沒有被立為世子;公子州籲是寵妾所生,卻深受衛莊公喜愛。後公子完繼位,即為衛桓公,公子州籲為隨之為爭奪權利弒君,並自立為君。這便是著名的因繼承而導致的春秋弒君事件。

弒君現象多在春秋時期發生,背後隱含了怎樣的深意?

"嫡長子繼承製"架構

(2)君臣之爭——君權爭奪

西周時期,周王室建立了嚴格的等級制度。春秋時期也延續了相關制度,此制度便是——分封制,分封制是西周能夠渡過一段和平時期的關鍵之處。分封制形成了嚴格的權利等級,嚴謹的權力分配。在春秋時期,權利的爭奪達到頂峰也表現在諸侯和卿大夫之間權利的爭奪,"弒君"也成為了其中權利爭奪的手段之一。

君權與臣權一直是一個長期爭鬥的過程,春秋時期,諸侯公室地位衰弱,權利集中於卿大夫手中,卿大夫為了後代更好的發展從而進行奪權。因此"弒君"現象頻發,在眾多"弒君"事件中,導火索有種種,例如:個人宿怨、國君昏庸等。但是歸根究底,卿大夫"弒君"是由於權利的爭奪,這也是分封制的弊端導致的。

弒君現象多在春秋時期發生,背後隱含了怎樣的深意?

"分封制"知識架構

三、弒君的結果

1、弒君者的結果

通過上文,我們可以看出"弒君者"一般為公室成員或者是卿大夫。在他們為爭奪權利進行"弒君"後,結果也各不相同。在翻閱歷史後,大致有以下幾種結果:

(1) 弒君者在弒君後順利繼位:公室成員成功繼位,例如:曲沃桓叔,吳公子光等;卿大夫掌握權利篡位擴大自身權利,例如:晉國趙氏獨大,異性把持朝政。

(2) 弒君者在弒君後被貴族反對殺死:公室成員弒君者有此結果為衛州籲、齊公孫無知等;鄭國卿大夫鄭子駟在弒君後,被貴族聯合殺死。

(3) 弒君者出逃:在春秋時期,弒君現象頻繁發生,人們對弒君這一舉動有多種看法和態度,

但其中很大一部分都帶有譴責的態度看待弒君這一現象。所以很多弒君者哪怕弒君成功,結局也稱不上是Happy Ending。很多弒君者並不能將權利掌握在手上,最後只能落了個倉皇脫逃的結果。

(4) 弒君者獲得一定權利:公室成員魯慶公幹預新君繼位;鄭國公子歸生前並未治罪,死後才被追加弒君罪名。

弒君現象多在春秋時期發生,背後隱含了怎樣的深意?

春秋時期弒君圖

四、弒君事件發生後的影響

1、諸侯國外部環境發生改變

在上文中,我們提到"弒君"是諸侯國內部重大的政治事件。而一個諸侯國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是相互影響的,倘若國內發生了大的政治變化便會影響國外的局勢隨之變化。在這樣的大的政治背景下,諸侯國"弒君"現象的發生直接導致的便是此諸侯國外部壞境的變動。

例如:衛州籲弒君後,鄭國以此作為起點壯大了自身的力量,從而征服了四大諸侯國:宋、衛、陳、蔡。同時還與兩個諸侯國的成為了同盟關係;公孫無知弒君為齊桓公登場奠定了基礎,後更是開啟了在眾多諸侯國中,齊國力量最大的場面。

弒君現象多在春秋時期發生,背後隱含了怎樣的深意?

齊桓公,齊國稱霸

2、當時的制度發生改變

"弒君"這一事件的發生大多是權利為導火索,春秋時期的是弒君現象的頻發也對當時春秋前期各諸侯國實施的制度和文化造成了衝擊和發展。上文中也提到,弒君案例中有眾多新君繼位,諸侯國發展逐漸變得強大,經濟得到發展。

經濟決定政治,文化。在生產力達到一定水平後,諸侯國便開始進行變法改革,從而諸侯國實施的制度發生了改變,分封制及"嫡長子制度"都進行了廢除,貴族結構也隨之瓦解。文化方面,諸子百家紛紛諫言,思想文化不斷興盛,新陳代謝加快,為各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弒君現象多在春秋時期發生,背後隱含了怎樣的深意?

諸子百家文化盛世

3、為戰國時期的政局奠定基礎

弒君的事件發生後有許多曾經霸權的諸侯國走向落魄,這一結果也間接的影響了想要奪得更大權力的卿大夫。在吸取經驗教訓後,眾多卿大夫不在擅政,而是在諸侯國中不斷地擴大自身的權利鞏固自己在諸侯國的地位,從而讓君王權利變得十分小,甚至成為傀儡。

春秋後期弒君現象大幅減小,最關鍵的原因便是各諸侯國卿大夫掌握鄭國政權,進行地方集權。而弒君的現象減少,更有利於各諸侯國內部進行經濟的發展,文化的變革,眾多諸侯便逐漸強大起來,向專制國家過渡,最終導致了戰國時期政局的形成

弒君現象多在春秋時期發生,背後隱含了怎樣的深意?

戰國時期七雄分佈圖

結語:綜上,我們不難發現弒君這一事件常發生於時局動盪、戰爭頻發的春秋時期,在這一段歷史時期中,分封制、嫡長子繼承製等制度被相繼破壞。春秋後期,隨著專制制度的確立,戰國時期的一些新興諸侯國建立,弒君這一以下犯上的行為才得以逐漸減少。由此看來,在每一個朝代,制度的建立才是穩定統一的根本,如果制度被破壞,國內的穩定和國外的時局都會在一定程度上被破壞,權利之爭便會登上歷史的舞臺,而社會也會因此產生動盪,從而影響百姓的生存,後果不堪設想。

參考資料:

《左傳》

《從魯國的弒君現象看禮崩樂壞的春秋時期》

《春秋時期晉國弒君現象之原因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