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虛向實”,是權宜之計還是一種趨勢-今日頭條-手機光明網

作者:張富堅

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影視行業展露新的發展趨勢。先有院線電影《囧媽》《大贏家》打破發行慣例,開啟線上點播,引起行業震動。後有相對處於影視市場邊緣位置的紀實類節目不斷出新,紀錄片和紀實化綜藝搶佔C位,不但贏得細分市場,也衝擊了影視劇的市場份額,成為當下娛樂行業變化的亮點。

疫情期間的“宅”生活讓影視節目播放數據飆升,其中紀實類節目數據,在多個播放平臺超越虛構類影片和劇集,成為貢獻行業營收的主力。這使得影視節目“脫虛向實”的趨勢浮出水面,而不僅僅是特殊狀態下的權宜之計。

科學人文在線開花

疫情之下,人們重新審視現實境遇和自身命運,既渴望瞭解更多可靠的健康、醫學、生物科技知識,增強自我保護的能力,也對當下的一系列現實問題投以前所未有的關注目光。

對於敏銳的影視工作者而言,聚焦“現實”已成當下工作的要點。

長久以來,虛構類影片與劇集佔據播放平臺的巨大市場份額,顯示出強烈的頭部效應,而紀實類節目的佔有率則處於相對邊緣的位置。如何擺脫長尾,如何既叫好又叫座,一直是學界和業界探討的熱點問題,也曾有過多種嘗試,然而一直沒有找到特效處方。為此,相關部門出臺過多項措施對紀實類節目進行扶持。2010年,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出臺《關於加快紀錄片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繼而陸續推出系列政策,從創作生產、人才資金、播出展映、市場管理、產業鏈構建等方面扶持國產紀錄片產業的發展。

歷經多年發展,紀錄片創作數量與質量不斷提升,而且,在影院放映的紀錄電影數量持續增加。不過,這一發展始終處於不溫不火的狀態。顯在的原因是,觀眾不是被動的客體,而是積極的主體,觀眾積極性更易被娛樂性強的節目所引導。紀實類節目天然地具有鮮明的分眾效應,除個別“爆款”作品有奪人的成績,大多是在市場長尾處尋得一隅。在當下市場意識日益滲透的媒介環境裡,隨著網絡分眾時代的到來,紀實類節目創作必須直面觀眾與市場的需求,調整傳播的形式與內容。

疫情的暴發,恰恰提供了這樣的契機:紀實類節目的科學性和人文性給觀眾們提供了最好的科學理性工具和更為積極的精神激勵,其題材特點契合了人們應激性的心理訴求,為其獲得了題材優勢。依託在線媒體迅捷、高效的傳播路徑,一大批反映當下現實境況的紀實類作品得到充分的聚焦和放大,甚至帶動了存量紀錄片的點擊量,打破了國內影視消費市場的內容格局。從供給側到需求側的表現來看,我國在線影視節目已開拓出新疆域,在內容生產與傳播形態上均有突破,影視娛樂正經歷一場更加重視紀實類節目的變革,並將影響疫情結束後的產業走向。

春雪滿空來,觸處似花開

從傳播學意義上來看,與虛構類影片和劇集的傳播方式不同,紀實類節目在新媒體平臺的傳播不是二者的簡單疊加,而是深層次的互動交融。紀實類節目由於緊貼觀眾的特殊需求,觀眾能從中看到當下生活景觀的延伸。基於這樣的考慮,製作方敏銳地意識到紀實類節目的潛力,高效趕製新作品。而播放平臺則快速響應,為新創制多方位部署宣傳與播放渠道。多方的合力,促使紀實類節目製作在影視寒冬中迎來了新一輪逆勢增長,有如“春雪滿空來,觸處似花開”。

最近,艾瑞諮詢發佈的《泛娛樂紀實化趨勢展望》提到,為適應疫情衝擊和行業風險帶來的雙重挑戰,紀實向內容的創新趨勢成為近期的影視變革主題。例如,多家平臺迅速推出娛樂與紀實的融合性題材作品以彌補綜藝空白期,同時醫療類、民生類紀錄片受到國內不少觀眾的青睞。

芒果TV的《嘿!你在幹嘛呢?》是疫情期間推出的首檔雲錄製綜藝。節目通過鏡頭展現明星等公眾人物的生活狀態,因其溫馨的家庭感,輕鬆的小品化敘事,加上能引起共鳴的話題,成為“紀實類綜藝”的頭牌。雖然節目在製作過程中受到各種侷限,沒有錄影棚和精緻的後期處理,但具有多元化視角,其現實化的敘事手法頗能打動觀眾。據統計,近兩個月來,以輕剪輯、無劇本為特點的紀實向“宅綜藝”共上新10餘部之多。

對疫情的持續關注催生了一批嚴肅而紮實的紀實作品走向平臺,獲取了高點擊量。可以看到,目前大熱的在線紀實節目多與疫情、醫療、環境保護等密切有關。如在武漢進行拍攝的電影《煙波》劇組因疫情而停拍,滯留後攝影師騎著自行車操著手機在武漢“掃街”,製作了4分多鐘的短片《守望空城》。這部短片帶有鮮明的電影質感,蘊含嚴肅的詩意,由於美學和題材的疊加效應,使得該片好評如潮,在網絡上的點擊量達到3億次之多,在評論區意外地收穫了“紀實美學的復興”的讚譽。此外,紀錄片《中國醫生》獲得口碑(豆瓣評分9.0)、點擊量(超1.2億次)雙豐收;《探索·發現》頻道出品的系列紀錄片《中國人物誌:國士無雙鍾南山篇》(2011年)雖時隔多年,再次爆紅網絡……

而在全新推出的紀錄片中,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指導,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出品的四集紀錄片《今日龍抬頭》,具有代表性意義。該片以農曆二月初二“龍抬頭”這一天為時間基點,回溯了發生在中華大地的36個戰“疫”故事,突出一線醫務工作者和基層防疫幹部,著眼普通人的奉獻、犧牲和情感,展示了疫情無情、人間有愛的溫暖主題。該片由全國30多家省級電視臺提供素材,500多名電視工作者志願投入拍攝,為紀錄片大規模合作拍攝提供了寶貴經驗。此外,該片素材豐富,結構緊湊,敘述與情感張力十足,有淚點、有亮點,同時也兼顧了國際化傳播的規律,可謂“民族精神的國家相冊”。在衛視及線上平臺甫一播出便火爆,成為收視焦點。

危機處見變革

可以預料的是,疫情過後在相當長的時間段內,影視產業新媒體化的進程可能會加速。由於影視娛樂的潛在需求長期存在,在外部環境的合力下,也將醞釀更大的能量而蓄勢待發。當下,變革的端倪已可見,並且這種變革是製作方、平臺方和觀眾共同選擇的結果,具備良性循環的條件。

首先體現在具體的內容生產上,我們可喜地看到在線紀實類節目涵蓋了PGC(指專業生產內容)、UGC(指用戶原創內容)和OGC(指職業生產內容)形式,順應了平臺與觀眾的交互體驗需求。在此基礎上,商業與公益元素的轉化、品牌內容的植入蘊含著多種可能性,平臺與內容製作者也會更加在意節目的社會責任形象,從而提升整體品質。

其次,在宏觀層面上,管理部門的引導與扶持力度也越來越大。先有3月31日,國家廣電總局宣傳司召開“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題材紀錄片、理論節目溝通推進視頻會,提出要從提高政治站位、努力拍出精品、開拓國際視野、網上網下同頻共振四方面加大力度,提升質量,確保進度,努力推出精品力作。後有4月13日,上海市有關部門發佈《上海市促進在線新經濟發展行動方案(2020-2022年)》,提出上海將深化發展在線文娛,加速發展網絡視聽,依託音頻、短視頻、直播和影視類載體,推進新興技術成果服務應用於內容生產。

一種觀點認為,“具有專業性強、內容優質等特點的紀實向內容,能夠滿足受眾的娛樂需求以及信息獲取需求,因此擁有一定的發展空間。”隨著國內文化消費市場的培育愈發成熟,分眾體系愈發精準,播映數據愈發完善,未來紀實類節目或將可在在線視頻領域分得更多的“蛋糕”。(張富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