漣水:摁下全域精準脫貧“快進鍵”

“看這蘑菇,個頭不小還鮮嫩,長勢非常好!”在漣水縣紅窯鎮裕淮菇業的菇房裡,分列兩排、多達六層的菇床上,一朵朵乳白色的蘑菇探出了頭,長勢煞是喜人。該鎮西園村村民範燕莉說,她每月在這裡打工,淨收入4000元左右,“工作相對輕鬆,還能就近照顧家裡,周邊不少人和我一樣,選擇在這裡上班。”

截至目前,漣水縣11.06萬低收入人口全部脫貧,53個省市定經濟薄弱村全部達標出列。“有看頭、有亮點、有成效,體現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要求。”省委副書記、省扶貧工作領導小組組長任振鶴對漣水脫貧攻堅工作予以高度肯定。

產業驅動

靠自己的骨頭長肉

漣水縣朱碼街道花橋村利用省獎補資金30萬元實施瓜蔞栽植項目,當年就喜獲豐收,為村集體增收8萬餘元。2019年,該村又流轉100畝土地擴大瓜蔞栽植面積,同時流轉70畝土地種植黃花菜。“通過這兩個項目,村集體增收了30多萬元。”朱碼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花橋村第一書記陳燏高興地說。

“我們把脫貧攻堅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全縣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突出以產業扶貧為綱,產業培育、基地打造、主體帶動為目,綱舉目張。”漣水縣委書記王向紅說。

今年,漣水縣創新出臺《低收入村增收十條》,明確產業引領、園區帶動、土地流轉等增收路徑。累計整合幫扶資金7億元,先後實施51個村級光伏電站、12個“整村推進”、10個土地股份合作社試點等近百個項目,實現經濟薄弱村和低收入農戶項目的全覆蓋。

產業驅動,激活一池春水。在陳師街道百藥園菊花種植基地,近百名務工群眾笑逐顏開地忙著採摘、分揀。“2019年大豐收,畝產達到700公斤!”該基地負責人告訴記者,菊花市場行情穩定,每斤價格上漲了2元,畝均純收入可達5000元。

精準點穴

千軍萬馬進千家萬戶

漣水縣整合優質扶貧資源,精心打造全省首家以“志智雙扶”為主題的“陽光扶貧超市”,創造性變“政府端菜”為“群眾點菜”。該縣扶貧辦主任席虎說,已有5000多名幫扶責任人、10000多名低收入群眾到“超市”淘寶取經。在平臺帶動下,1668戶實施精準到戶項目,3376名低收入群眾就業,50餘個經濟薄弱村成功實施壯村項目。

結合陽光扶貧季度走訪,漣水縣組建“百姓名嘴”宣傳隊,開展“扶貧政策進鎮村”活動,下發扶貧政策“口袋書”、宣傳單7萬餘本(份)。

漣水縣重點推進農村電商平臺體系建設,採取“傳統農產品+實體經營+電子商務”運營模式,讓縣域特色農產品全面“觸網”,有效提升消費扶貧的覆蓋面和參與度。阿里巴巴農村淘寶“村小二”項目在漣城、朱碼等街道鄉鎮布點37個,實現“農產品進城,工業品下鄉”,日均產生訂單760個,年可實現銷售3000萬元。

前不久,漣水縣與蘇寧易購合力打造的中華特色館·漣水館正式運營。“我們線上線下兩端發力,集中推介捆蹄、雞糕等特色農產品及經濟薄弱村、低收入農戶增收項目產品。這將是漣水優質農產品流通的‘高速路’。”該館負責人張靜楊信心滿滿。

全面託底

堅持高質可持續路徑

緊扣“兩不愁三保障”目標,漣水縣以提升群眾滿意度為出發點、落腳點,堅持住房保障、救助保障、教育保障三線並進的高質量脫貧路徑。

在成集鎮條河村農村新型社區,白牆黛瓦的江淮風貌房屋錯落有致,村民文化服務中心、居家養老中心、百姓廣場等一應俱全。“我添了兩三萬元拿了一套138平方米的兩層小洋房,感覺比城裡房子還好,現在每天都和老伴到小區廣場上散散步、跳跳舞。”居民劉中林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瞄準脫貧高質量,漣水縣強力推進農村危房改造,投入3212萬元,對3219戶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等四類重點對象的危房進行改造。在此基礎上,創新開展“‘愛滿屋’——1+X關愛行動”,為危房改造戶購置傢俱、日常生活用品。“不能一建了之,要讓困難群眾不僅有房住,還要住得好。”漣水縣縣長時勇表示,該縣正全力加快“住有所居”到“住有優居”的進程。

為確保貧困學生上得起學、貧困群眾看得起病,漣水縣綜合用好“免、減、獎、貸、助、補”等多種教育扶貧方式,始終將控輟保學工作牢牢抓在手上;推動“先診療、後付費”一站式系統結算服務等政策落地,將精準補充醫療保險賠付起付線由原先的10000元降至6000元,進一步擴大了受益面,累計賠付8408人次、近900萬元。

“我們將以決戰決勝的勇氣和魄力,摁下全域精準脫貧攻堅快進鍵,一件一件抓落實,全力以赴把失去的時間搶回來,確保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高水平全面小康建設決勝戰,讓全縣廣大農民群眾過上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王向紅說。■融媒體記者 劉 華 楊 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