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經樓和藏經樓以及晉陽古城遺址--太原地區傳統文化巡禮補遺一

唱經樓和藏經樓以及晉陽古城遺址--太原地區傳統文化巡禮補遺一

唱經樓和藏經樓以及晉陽古城遺址--太原地區傳統文化巡禮補遺一

從傳統文化角度講,其歷史遺存具有不可再生性,即歷史古蹟具有了解歷史並服務未來的重要意義。特別地,我們對其中不可移動文物實施分級保護和管理,包括了,從國家級到省市縣區級以及文物保護點等六個級別。就最高級別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來說,第一批至第七批的總數量接近四千三百處,文物大省山西高居首位超過四百五十處,省會城市太原基本處於中游水平。下面,對太原市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及其以降的代表性不可移動文物進行補遺,如唱經樓和藏經樓以及晉陽古城遺址等。

唱經樓和藏經樓以及晉陽古城遺址--太原地區傳統文化巡禮補遺一

唱經樓和藏經樓以及晉陽古城遺址--太原地區傳統文化巡禮補遺一


唱經樓和藏經樓以及晉陽古城遺址--太原地區傳統文化巡禮補遺一

太原市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規模宏大者如城郊的晉祠也有佈局精巧者如市區的唱經樓。作為太原市老城區商業街的歷史文物,唱經樓能夠保存至今可謂非常難得。

因為,唱經樓屬古代科舉考試當中五經取士制度的衍生物,距今四百年以上,在全國也很少見。按照地方誌記載,唱經樓時間最早的重修在明代的萬曆年間,以後又經清代增修,直到當代徹底修復。

唱經樓臨街而立,坐北朝南的兩層建築。一層為歇山頂加捲棚頂和垂花柱的門樓,面闊三間和進深三間以及明間六抹隔扇和次間檻窗加檻牆,磚石臺基並垂帶踏跺。二層為十字歇山頂,面闊一間和進深一間。

一層簷下不見斗拱,二層簷下重翹五踩,上下兩層額枋和平板枋在轉角處丁字疊加和十字相交均出頭。此外,上下兩層滿布琉璃和遍施彩繪以及山牆磨磚對縫。

唱經樓作為主建築,一層為五魁廳,二層為唱經閣,自然道出其當年的科舉功用。我們知道,科舉考試在明代進入頂峰,如明代中期成化年間的八股取士基本定型。其實,明代還有鄉試當中的五經取士,唱經樓就被用於鄉試的最後放榜。

所謂鄉試,屬於科舉考試中三年一次的省級考試,因八月舉行也稱作秋闈,作為嚴格意義上的科舉考試第一級,往上才是京城的第二級會試和宮廷的第三極殿試,產生貢士和進士以及前三甲尤其是狀元。

參加鄉試的叫秀才,鄉試考中的叫舉人,秀才需要經過三場考試並且成績優秀方可榮登舉人正榜,第一場考試就是考五經和考四書以及八股行文。而且,考生可以臨時自由選擇五經當中任何一經答題,所以,鄉試成績以經義成績為主並以書義成績為輔再參考八股成績。

這樣,考官取每經成績第一名作為鄉試成績前五名即五魁,並配以第六名即亞魁,再加上不超過百分之五的其它成績靠前者,發放正榜。放榜前後,考官要登上唱經樓,高唱考名和名次包括籍貫與住址,尤其是五魁來予以祝賀。

可見,科舉考試包括五經取士和八股行文等,還是有一定的公平與合理,雖然,科舉考試隨著時間推移和時代變化,逐漸顯得利少弊多。

特別是,正榜之外還有副榜,即考生成績也算優秀卻沒有最終入圍而無法升為舉人,大約為百分之二十左右的比例,考官代表朝廷給予一定優待,以便擇機再考更上一層或者入仕為官造福一方。著名的,如參加明末鄉試不第而列入副榜賦閒在家但成為清代廉吏的山西人于成龍。

唱經樓和藏經樓以及晉陽古城遺址--太原地區傳統文化巡禮補遺一

唱經樓和藏經樓以及晉陽古城遺址--太原地區傳統文化巡禮補遺一

唱經樓和藏經樓以及晉陽古城遺址--太原地區傳統文化巡禮補遺一

唱經樓雖不大,已入不可移動文物最高級別,與其相隔整片商業街的太原市迎澤公園裡面,則有一座遠從七十公里以外的晉中太谷縣整體遷移來的高大藏經樓。

在超過半個世紀時間裡,這座藏經樓一直是太原市作為山西省會的標誌性旅遊景觀,同時,作為清代風格的單體遺構,被列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藏經樓的整體遷移,可以說發端於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百廢待興城市規劃。從清朝光緒年間到解放戰爭後期,所謂迎澤公園,就是太原城南門外野水灘,是由汾河氾濫造成,解放軍攻打太原城時候,部隊還曾經跨過野水灘。

新中國和新政府對野水灘進行大規模改造,才有了以後的迎澤公園,併為了豐富公園景觀以及人文內涵,將太谷縣失修資福寺建築即藏經樓,做整體拆分再運回太原又重新組裝,前後歷時兩年。

至今,人們還可以在梁思成先生的中國建築史中,找到資福寺舊影,只是,當年藏經樓居中而左鍾右鼓的三樓並列雄貌已然消失不見。

藏經樓體量頗大,坐北朝南和麵闊五間以及進深四間,佔地面積達到一千多平方米。兩層樓閣與兩層重簷,且歇山頂有平座帶回廊,黃綠琉璃的脊花和脊獸以及鴟吻等。

主體建築,明間為六抹隔扇門和一碼三箭窗欞花,次間為檻窗和束腰須彌檻牆。各簷下均施斗拱,柱頭科和平身科以及角科俱全,有單昂三踩也有單翹三踩還有重昂五踩。石砌臺基和垂帶踏跺以及石質欄板。額枋檁彩繪和柱頭雀替以及轉角枋頭斜抹等,較顯清代風格。

唱經樓和藏經樓以及晉陽古城遺址--太原地區傳統文化巡禮補遺一

唱經樓和藏經樓以及晉陽古城遺址--太原地區傳統文化巡禮補遺一


唱經樓和藏經樓以及晉陽古城遺址--太原地區傳統文化巡禮補遺一

唱經樓屬於明清太原府,藏經樓原屬晉中太谷縣,實際上,真正的古太原或者說古幷州,位於今天的太原市西南方向二十公里左右,即晉陽古城遺址,一處春秋至五代的古代都城遺址。

就其古城遺址來說,佔地面積二十平方公里,但是,再加周邊寺觀墓葬遺址,佔地面積可達二百平方公里,為國家和省市重點關注。例如,晉祠和龍山石窟以及天龍山石窟等,又如,北齊婁睿墓和隋代虞弘墓以及五代北漢皇帝劉崇妃嬪墓等。

晉陽古城遺址的重要性,在於它對古代歷史的若干走向的明顯影響。兩千五百年以前,沒有晉陽城興建,就沒有趙國奠基者趙簡子和趙國創始人趙襄子的簡襄之烈,就沒有晉國的六卿專權走向三家分晉的戰國七雄,甚至也沒有秦滅六國和一統天下。

漢代初期,若沒有劉恆就藩幷州,或許就沒有日後的文景之治,隋朝末年,若沒有李淵留守太原,或許就沒有日後的貞觀之治。包括作為前後兩次民族大分裂與大融合時期的北齊別都和北漢都城,晉陽也在不同程度上對於黃河以北政治走向產生或多或少影響。

根據已有文獻資料和最新考古發掘,晉陽古城在最盛時期即唐代北都,東西兩城並列汾河兩岸而中城橫跨汾河居中,城牆長達四十二里且城門多達二十四座,既有東中西外三城,還有西城以內的大明城和新城以及倉城。

如此巨大規模的城市遺址和唐朝五代的形制風貌,在全國甚至世界範圍內,確實罕見。如,僅其四丈左右的城牆高度已經遠超城牆建設最為完善的明清兩代。

晉陽古城在五代十國的北漢時期,歷經輝煌以後走向消亡,即宋太宗趙光義繼宋太祖趙匡胤,討滅五代最後一個割據政權北漢時候,對其都城晉陽火燒外加水淹。

這,主要基於宋太宗趙光義對於晉陽古城多為偏霸都城且為沙陀外族長期統治的心理厭惡。針對盛則後服而衰則先叛的所謂龍城即晉陽古城,以道家風水學的參商不相見也就是星宿不合說為由,拔龍角和斷龍脈,以此徹底結束這種地方對中央的破壞性關係。

雖然,在汾河東唐明鎮建立了新城即今天的太原市,不過,直到明代洪武年間,才在晉陽古城廢墟上面重建太原縣城,即當代重新修復的明代太原縣城。

除此以外,與晉陽古城遺址同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還有婁煩古城遺址和古交遺址,包括略有名氣的東太堡遺址等。若有時間和有興趣以及有條件情況下,或可觀覽。

唱經樓和藏經樓以及晉陽古城遺址--太原地區傳統文化巡禮補遺一

唱經樓和藏經樓以及晉陽古城遺址--太原地區傳統文化巡禮補遺一

唱經樓和藏經樓以及晉陽古城遺址--太原地區傳統文化巡禮補遺一


注:本文部分圖片引用自互聯網,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唱經樓和藏經樓以及晉陽古城遺址--太原地區傳統文化巡禮補遺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