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芳芳 與香港電影史同步

1995年,荷蘭鹿特丹電影節舉辦了“蕭芳芳作品回顧展”,主辦方製作了蕭芳芳的卡通短片用於宣傳。短片中,蕭芳芳的頭接上了卡通的身體,一直往前跑。帶著《愛情萬歲》參展的導演蔡明亮回憶,“一看就想笑,可是看著看著,又覺得很感動。他們在辦你的回顧展,而你一直往前跑,一直往前跑,一直往前跑。”

童年,蕭芳芳接受傳統的中國教育,因拍戲輟學,母親請了傅雷、陳定山、粉菊花等22位師友為她授課。

6歲那年,蕭芳芳為負擔家計,參演《小星淚》進入影視行業,後來以一系列孤女形象深入人心,由她演唱的《世上只有媽媽好》傳唱至今。進入青春期後,家庭教育開花結果,她因會跳舞、識武功、懂騎馬,成為一名全能演員,主演多部“師妹下山”的粵語武俠片。少女時代,時裝片成為主流,她因高挑身材與姣好面容成為此類影片的代表人物。她與演員陳寶珠的影迷大戰更甚於今日的“飯圈”。

她在60年代香港粵語片黃金時代大放異彩,後來因兩次出國錯過了下一輪黃金時代。第一次回國,她成為當時影視行業第一個擁有學士學位的藝人。她自編自導自演了《跳灰》,以寫實手法拍攝緝毒題材的警匪電影,被譽為香港新浪潮的前奏。她與同事共同塑造了可圈可點的喜劇人物林亞珍,描寫一位留學博士重新融入香港社會的故事,大獲成功。

第二次回國,她以苗翠花一角為內地觀眾熟知。最風光的是她憑藉《女人,四十》摘得香港電影金像獎、臺灣電影金馬獎、柏林影展等多個最佳女主角獎。《麻雀飛龍》後,她不再拍戲。

2010年,CNN亞洲史上最偉大演員評選,蕭芳芳是唯一入選的香港女演員。焦雄屏說她是“與香港電影史同步的電影演員”。

2011年2月28日,香港文化中心坐滿了觀眾,他們一邊觀看修復版《彩色青春》(陳寶珠、蕭芳芳主演),一邊高喊“寶珠姐”“芳芳姐”。這喊聲穿越45年的時空,是一代人對青春的緬懷。

蕭芳芳 與香港電影史同步

世上只有媽媽好

1958年,導演卜萬蒼根據同名法國小說改編拍攝了《苦兒流浪記》。大戶人家的長女小梅因家庭捲入財產之爭被遺棄,由農戶撿回賣給老藝人,從此開始四處流浪的賣藝生活。老藝人死於飢寒交迫,小梅被老花匠救活。不久,老花匠意外破產,小梅又開始流浪。後來她遇到一位善良的婦人,最終發現那是她的親生母親。

影片大獲成功,參演的老牌影后胡蝶和一眾明星都很出色,但最大的風頭被飾演小梅的蕭芳芳搶去,那年她9歲。

蕭芳芳在電影《苦兒流浪記》中演唱《世上只有媽媽好》

童星蕭芳芳出演的角色大多比小梅更苦。當時的作品常以內地生活和逃難為背景,她的角色個個家庭破落、歷盡艱辛。她在《紅顏劫》中飾演女孩俞蓉蓉。俞蓉蓉生病,母親出去找吃的被車撞倒。俞蓉蓉在家等死,母親在醫院垂死。“連我媽媽都說怎麼苦成這樣。”

這一時代背景與蕭芳芳的個人經歷暗合。兩歲那年,蕭芳芳隨父母從上海來到香港,父親蕭乃震是留學德國、研究化工的學者,曾任中國實業銀行常務董事,到香港後,生意失敗,最後因胃癌離世。家道中落,孤兒寡母陷入愁苦。母親成豐慧畢業於上海美專,後來靠幫香港電影明星夏夢等人設計服裝上的釘珠花過日子。蕭芳芳常常看著母親釘到天亮,拿衣服換錢回來,那一天的伙食費才有著落。

1953年,朋友見她母女過得辛苦,建議蕭芳芳去拍幾天戲。她與另一個小孩嚴昌(後改名秦沛)參與了黑白片《小星淚》的拍攝。她演小反派,工作人員把墨汁塗在她鼻子下當流血,“那股難聞的墨味我現在還記得。”有一場戲她有一大段臺詞,凝神靜氣說完後所有人都拍手,“原來觀眾的掌聲是這麼悅耳,聽一次就會上癮。”

11歲之前,她出演了11部電影。大部分觀眾記得的,是親人的死亡、貧困環境對善意的踐踏與蕭芳芳臉上的淚痕——拍《苦兒流浪記》時,為了逼真,她都是真捱打,眼淚亦是真實的苦痛。

蕭芳芳記得,當年拍國語片的大多是內地來港的外省人,生活艱苦,缺乏安全感,對小孩沒有耐心、沒有愛心。拍《苦兒流浪記》時,每天去片場途中都要不停地祈禱,今天不要給王引罵,不要受其他大人的氣。“我母親在,大家就對我好得很,母親不在,他們就另一副面孔。我才10歲,已經看到人間的虛偽和勢利。”

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研究所暨劇本創作研究所所長黃建業認為,蕭芳芳早熟的童星形象或許是時代賦予的,20世紀50年代的電影創作者和觀眾,把自身感受的傷痕和悲苦疊加在一位美麗的孩童身上,“時代太早太急切地為她選擇了一個憂患的代言身份。”

母親為蕭芳芳的成長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她請了四名家教,兩個教中文,兩個教英文。早期的中文老師是翁靈父,翁的曾祖父翁同龢是清末軍機大臣,光緒皇帝的老師。“翁叔叔幽默風趣,對我日後演喜劇有很大的影響。後來14歲開始就由方世琦老師每個星期來給我上課,他教我詩詞歌賦,教我欣賞現代文學。也因為他,我開始喜歡寫東西。”蕭芳芳回憶。

英文老師司馬烈是在北京出生、山東長大、劍橋畢業的英國人。每週四帶蕭芳芳出門,邊教她英文邊教她游泳、騎馬、開車、禮儀.看到報紙上蕭芳芳與人握手的照片,會告訴她握手時眼睛不看著對方不禮貌,花一個下午時間和她練習握手。也教蕭芳芳莎士比亞的作品,鼓勵她去國外唸書。蕭芳芳認為這無形之中給了自己演員方面的訓練,她至今記得司馬烈說:“你是公眾人物,你有很大的責任。一般人的生活接觸面不廣,喜歡從銀幕上尋找人生。做演員的責任,就是擴展人生。”

母親與傅雷是好友,常常通信,傅雷在信中鼓勵蕭芳芳多看書。“媽媽常抱怨說我太文靜,三槍放不出個屁來,吃電影這行飯怎麼行。傅雷說沉默寡言是好事不是壞事。我感激他了解我,在精神上引導我。他死後我才用心看他寫的東西,透過他,我知道除了電影,外面的世界很大。”

成長階段,母親是蕭芳芳最大的保護傘。16歲時,她第一次跟母親去談合約,四位男士為了壓她的報酬,說盡刻薄難聽的話。聽到一半蕭芳芳去廁所大哭,而母親毫無懼色不肯退讓。導演宋存濤回憶,當時大傢俬下都稱蕭芳芳母親“蕭太后”。電影人吳思遠多年後提到蕭芳芳,第一反應是“蕭太后實在厲害”。

蕭芳芳 與香港電影史同步

傅雷伯伯教書法

"從15歲到21歲老是受氣,沒停過"

1960年,參演武俠片《青城十九俠》之後,蕭芳芳在一系列師妹下山的電影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與當紅演員于素秋披著披風、揹著寶劍,行俠仗義,成為一代人的集體回憶。

此時,粵語片的工業製作、發行和上映面臨急劇變遷,獨立公司湧現,新馬發行公司登陸香港,粵語片院線增至四條,電影工業大步邁進,明星制度也因此更新——戰後出生的一代成長為青少年,香港社會逐漸工業化,很多貧窮女孩進工廠掙錢,看粵語片是他們的最大消遣。港片不能再靠老牌影星,必須換上全新的青春偶像。

蕭芳芳因轉型成功、形象出眾迅速成為60年代年輕人的偶像。這位上海來的姑娘常由英文老師帶著在街上騎摩托,清新又洋派。在60年代出演的上百部電影中,蕭芳芳的形象包括但不限於喜劇或文藝片中的清純玉女、武俠片中的復仇女俠、歌舞片中跳著AGOGO的新潮女孩,全都洋溢著青春偶像的魅力。

蕭芳芳 與香港電影史同步

蕭芳芳60年代參與時裝電影劇照

1960年至1968年,香港平均一年誕生百餘部粵語片和近百部國語片,1962年總產量多達303部。當紅演員一天趕兩三組戲,一連幾宿不回家是常態。陳寶珠、蕭芳芳、謝賢等人是新馬片商你爭我搶的名字,電影公司只要爭取到其中一人的片約,便可立刻收取訂金開拍。這9年,蕭芳芳共出演209部電影。“大家都盼著這樣的日子,老天爺賞飯吃,偷著樂唄。”

與蕭芳芳齊名的陳寶珠同樣嘗試了各種影片類型。陳寶珠父母都是粵劇名伶,她從小登上粵劇舞臺,更本土、更親和,在香港有更廣泛的群眾基礎。《彩色青春》後,陳寶珠身價更進一步,1967年的《影星週報》甚至有《寶珠身價五百萬》的假新聞。蕭芳芳回憶,當時謝賢片酬最高,港幣一萬多至兩萬,其時一套房子的售價也不過萬元。

陳寶珠演古裝粵劇片必女扮男裝反串小生,在悲劇《七彩胡不歸》和喜劇《玉郎三戰女將軍》中,蕭芳芳飾演她的情人。陳寶珠的男裝扮相吸引了大量影迷,蕭芳芳則成為她們“共同的敵人”。直到1995年,還有影迷告訴蕭芳芳,當年在工廠上班,被人揪到一旁,一定要她表態喜歡蕭芳芳還是陳寶珠。

蕭芳芳回憶,在公共場合,常有陳寶珠的影迷讓她簽完名就往臉上扔。影迷成群結隊在片場圍過來請她簽名,其實是為了掐她。“這些影迷都處於青少年的騷動期,滿腔憤懣要找目標發洩。那時候社會比較壓抑,寶珠女扮男裝,他們就可以集體投射情緒了。我扮寶珠的女朋友,這下慘了,成了他們嫉恨的對象,拿我當作目標發洩。我那時候不明白,從15歲到21歲老是受氣,沒停過。”

五六十年代演藝圈新舊交替,圈中人流行結拜的風氣,有“十兄弟”“九大姐”“八牡丹”, 馮素波、沈芝華、陳寶珠、蕭芳芳、薛家燕、王愛明及馮寶寶亦於1964年在尖沙咀金冠酒樓辦了結拜儀式,組成“七公主”。

蕭芳芳 與香港電影史同步

左起:大公主馮素波、二公主沈芝華、三公主陳寶珠、四公主蕭芳芳、五公主薛家燕、六公主王愛明、七公主馮寶寶

1968年蕭芳芳轉拍粵語新文藝片,先後參演了導演楚原的《冬戀》、《紫色風雨夜》和導演龍剛的《窗》。蕭芳芳演盲女,父親被歹徒搶劫誤殺,歹徒良心發現,冒充表哥照顧盲女,最後盲女復明,發現表哥冒名頂替,是殺父仇人。這是蕭芳芳在多次採訪中都會提到的電影,她說這時才知道怎麼演戲,還開玩笑說:“演了盲女以後我眼睛就老是不舒服。”

該片男主角謝賢成了蕭芳芳的男友。謝賢多次對媒體回憶,蕭芳芳會跟他講:“你讀讀書好嗎?”“我覺得讀書你讀吧,我還是享受我的人生。”蕭芳芳記得,一次在謝賢車上,她提到要去留學,謝賢不贊成。蕭芳芳立即請他停車,說:“咱倆分手吧。”下車走人。

讀書是蕭芳芳多年的願望,她常因未受過正規教育而自卑。與母親多次商討,兩人終於達成一致:母親推掉八部片約放她走,她自己負擔美國那邊的學費。

為籌措學費,蕭芳芳在美國花了三個月時間隨片登臺,走遍了美國的唐人街。最後一站拉斯維加斯,結束後終於垮了,睡了30個小時,同去的乾姐姐還以為她暴斃了。她在紐約大學讀預科,每天查字典到三四點。“到了美國我才開始找尋自己,那時青少年時期已過,我比別人找尋自己晚了好幾年,不過環境不認識我,我很高興。外面世界那麼大,自己那麼不重要。在香港我自我膨脹得要命,在美國才總算可以過正常的生活。”

最終,她被美國西東大學傳播理論系錄取。接到通知的那天,她高興得把衣櫃裡所有衣服扯出來往空中扔。母親在電話裡說:“我沒想到你能考進大學,我本來想你出去碰碰釘子死了心回來。恭喜你終於踏進了你的夢想。不過,以後少做這麼奢侈的夢。”

蕭芳芳 與香港電影史同步

1960年,蕭芳芳參演武俠片《青城十九俠》

《跳灰》與林亞珍

1975年,從英國留學歸來的導演梁普智找到蕭芳芳,邀請她她一起當導演。當時她正與第一任丈夫秦祥林辦離婚,急需一份忙碌的工作讓擺脫眼前的不愉快,便一口答應。

1974年廉政公署成立,1975年警隊編制擴大,大毒梟吳錫家也在這一年落網。一位香港警務人員想改行乾電影,樂意提供黑社會販毒資料。他們找的攝影師是手提攝影高手,擅長隨時隨地捕捉真實影像。他們的參與加強了影片的寫實風格。1976年,這部名為《跳灰》的影片上映,為香港電影帶來了全新的風格。黃建業認為,《跳灰》堪稱香港新浪潮電影的前導之作。

1977年,TVB喜劇節目《點知咁簡單》邀請蕭芳芳主持。她與導演陳家蓀商量,創作了一個全新的喜劇人物林亞珍——一位留學美國、取得博士學位的女性。林亞珍中性打扮,為人真誠坦率,因為長得不美、說話太真,在重新適應香港社會的過程中困難重重。劇本最初設定的林亞珍形象是扎兩條小辮子,戴眼鏡,齙牙,一臉雀斑。蕭芳芳覺得這個造型不可愛。她上街找了一頂蘑菇頭般的假髮、一副1000度圓框厚眼鏡、一個大手袋、一把雨傘,穿好衣服,嚼著口香糖進了攝影棚。工作人員都沒認出她,陳還在控制室大喊:“去把芳芳叫來!”

原本林亞珍只在13集電視特輯中出現一次,看到觀眾反應不錯,蕭芳芳和陳家蓀便在每一集都加入林亞珍的劇情。“當時香港有新一代人的崛起,他們在國外唸書,畢業以後大量回流,和林亞珍的狀況類似。又可能由於林亞珍的言行舉止不受社會陳規的約束,那股勁兒很合年輕人胃口,才會那麼受歡迎。”

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總監卓伯棠回憶:“林亞珍”三個字家喻戶曉,深入民間。蕭芳芳當時已經是香港喜劇首屈一指的女明星,形成“男有許冠文,女有蕭芳芳”的局面。

80年代初,蕭芳芳減產,除改編成電影的《林亞珍》系列,全身心投入的只有電視劇《秋水長天》和電影《撞到正》。

1980年,蕭芳芳與無線高層張正甫結婚,恩愛至今。1985年,張正甫赴澳大利亞任職,蕭芳芳放下手頭工作同去。而此時的香港電影,正迎來新的黃金時代。

蕭芳芳 與香港電影史同步

上世紀70年代末,戀愛中的蕭芳芳與張正甫

女人四十

1995年,許鞍華執導、蕭芳芳主演的《女人,四十》獲柏林電影節銀熊獎最佳女演員獎,蕭芳芳成為張曼玉之後第二位獲得該獎項的中國女演員,但她並不滿意自己在影片中的表現。金馬獎領獎時她說:“感謝許鞍華導演,把我演得不好的片段都剪掉。”

影片中,蕭芳芳飾演四十多歲的女人孫娥。在家裡,她是太太、是母親、是媳婦。老公懦弱,兒子不懂事,還有患有老年痴呆症的公公需要她照顧。她在貿易公司任業務部主任,老闆聘請了懂電腦的年輕女人,對她構成威脅。重重壓力下,她唯有大事小事一肩挑,無法應付也得應付。

影片始於一雙大眼全神貫注的特寫鏡頭。蕭芳芳神情凝重。鏡頭拉遠才發現她是在市場裡買魚。她在那兒站了很久,等那條魚死去,因為死魚價格只有活魚的三分之一。趁著有人喊魚販接電話,她閃電般出手猛擊魚頭,魚死了。蕭芳芳回憶,當時和魚販飾演者文雋對戲,臨時想到把魚拍死更能凸顯孫娥的性格。

蕭芳芳在《女人,四十》中的買魚片段

1988 年從澳大利亞回國後,演戲變成蕭芳芳的重要工作。“我在不斷用各種方法試驗多年來積累的一鱗半爪的所謂演技理論。”她出演的角色以喜劇為主,一年只接一到兩部戲,與同期連拍9組的鄭裕玲、一年拍13部戲的梁家輝相比只能說處於半退休狀態。“一年四分之一時間過影藝生活足夠了,要不然會忘記影圈以外的世界有多大,忘記自己的渺小。”

由於嚴重的耳疾,她無法長時間工作,籤合約時一定會註明,每天拍戲不得超過七小時。拍《女人,四十》時,雙耳完全失聰,因神經細胞壞死產生嚴重耳鳴。她飽受折磨,不敢去人多的地方,偶爾上街算是難得的奢侈。她學會了讀唇語。李連杰回憶,拍《方世玉》時,蕭芳芳會要求他對著自己說話,不要側頭,因為她看不到。

“24小時,我耳朵裡有三種聲音,嘩嘩嘩的瀑布聲,混著打樁的聲音,加上蟬鳴——上百隻公蟬叫春。有時候耳鳴山呼海嘯,真的想跳出窗外一了百了,可是住得太低摔不死,癱了更麻煩。”(笑)這種痛苦她極少向人提起。張曼玉回憶,一同拍關錦鵬短片《兩個女人,一個靚,一個唔靚》時,蕭芳芳很樂觀,讓身邊的人都不覺得失聰是一樁悲劇。張曼玉說她羨慕蕭芳芳,“她有自己的事業而且把兩個女兒管得很好。”

1996年,蕭芳芳憑藉電影《虎度門》再獲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和亞洲影展最佳女主角獎。同年拍完《麻雀飛龍》後,她徹底告別電影行業。次年,她獲得美國瑞吉斯大學碩士學位,並於同年成立護苗基金,保護及避免兒童受性侵傷害,此後她在公眾場合露面,多與護苗基金有關。

2009年,香港電影金像獎將終身成就獎頒給蕭芳芳,頒獎詞是這麼寫的——“超過五十年的演藝生涯裡,每一個階段都能成就經典,每一個演出都可以感動觀眾……芳芳姐努力不懈的專業性精神,關愛社會的高尚情操,絕對是我們的榜樣,值得我們一再表揚。”

蕭芳芳 與香港電影史同步

2009年4月19日,蕭芳芳獲得第28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終身成就獎

2017年8月,70歲的蕭芳芳第一次回到蘇州甪直蕭宅。這座清朝民宅是她祖父蕭冰黎的產業,現已成為甪直古鎮景點之一,二樓是蕭芳芳演藝館。蕭宅與教育家沈柏寒故居沈宅毗鄰,300米外是蕭冰黎在“五高”教書時的同儕葉聖陶的紀念館。

(參考資料:《香港百年光影》《香港電影傳奇——蕭芳芳和四十年香港電影風雲》《映像中國》《陳寶珠VS蕭芳芳》《香港電影的秘密 : 娛樂的藝術》,感謝何鑽瑩、楊瀅瑋、鄢靖雯在採訪中提供幫助。實習記者李艾霖、李麗賢、梁翰文、蘇碧瀅對本文亦有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