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跟“錢”有關的衚衕地名知多少

從古至今,“錢”在人們的生活中可謂不可或缺,甚至連老北京的衚衕名稱也有不少與“錢”有關,比如寶鈔衚衕、錢糧衚衕、錢市衚衕、大錢市衚衕、老錢局衚衕、房錢庫衚衕、白紙坊……


 


老北京跟“錢”有關的衚衕地名知多少


老北京跟“錢”有關的衚衕地名知多少

  寶鈔衚衕

  元代錢幣以舊換新之地

  寶鈔衚衕位於鼓樓東大街北側、安定門西大街南側,呈南北走向,北起東絛衚衕,南至鼓樓東大街,全長800餘米,是京城最為古老的衚衕之一。明朝屬金臺坊,嘉靖年間張爵所編《京師五城坊巷衚衕集》稱“倒鈔衚衕”。相傳元朝時“倒鈔庫(司)”設於該衚衕南口,故稱“倒鈔衚衕”。清代屬鑲黃旗,乾隆十五年(1750年)繪製的《清內務府京城全圖》記為“寶鈔衚衕”,系“倒鈔”訛為“寶鈔”,民國以後沿稱。

  據《中國古代金融史》載:元初仿宋、金舊制,由各地自行印造“會子”、“交鈔”(均為紙幣),但互不流通。元中統元年(1260年)十月開始發行中統元寶鈔(即鈔票),面額有九種。不限時、不限地,在全國通用。為保證鈔值,元政府下令禁止銀銅(錢)流通,違者處以極刑。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為整頓財政金融,又發行了至元寶鈔,票面上印有:“偽造者處死,首告者賞銀五錠。”等字樣,犯人的家產還會被賞給告發者。紙鈔使用久了便有破損、毀壞,為此朝廷制定了《倒鈔法》,即新舊紙幣的兌換方式及相關規定,並設置“倒鈔庫”,以回收舊幣,償以新幣。“倒鈔庫”由戶部主管,其辦事機構便設在今天的寶鈔衚衕南口,故該衚衕被稱為“倒鈔衚衕”。

  “倒鈔庫”下設“寶鈔總庫掌貯藏”、“印造寶鈔庫掌製作”、“燒鈔庫掌焚燬昏爛寶鈔”、“地方設寶鈔提舉司”,各司其責,同時對違反《倒鈔法》者予以嚴厲處罰,當時列有“偽鈔罪”、“改鈔補鈔罪”、“阻滯鈔法罪”等罪名。其中對製造偽鈔(假幣)者處罰最為嚴厲,偽造首謀及參與偽造者均處以死刑。

  據傳,大德年間(1297年至1307年),“倒鈔庫”有個姓鄧的官員負責新舊紙幣的兌換。一天趁人不備,他在兌換錢幣時,本應在收回的舊幣上蓋上“銷訖”印章,但他卻私下裡收藏了二十張面額“一貫”的舊幣,且未蓋“銷訖”印章。當時一貫錢約合一兩銀子,私藏二十張“一貫”舊幣,就是貪汙了二十兩銀子。當“燒鈔庫掌”在“焚燬昏爛寶鈔”前做最後的抽樣清點(即從眾多準備銷燬的舊鈔中抽出極少的部分進行清點)時,發現有一捆(每捆一千張)面額“一貫”的舊幣中少了二十張,於是立即上報“寶鈔總庫掌”。幾經核查,最後鄧姓官員私藏舊幣之事敗露,隨即被送交刑部問罪,不久被問斬於大都柴市口(今東城區交道口)。

  錢糧衚衕

  明清時期鑄造錢幣之地

  錢糧衚衕是一條東西走向的衚衕,東起東四北大街,西至大佛寺東街,且與附近的錢糧南巷、錢糧西巷、錢糧北巷等衚衕相通。《北京地名志》稱:元代已有錢糧衚衕,明代屬仁壽坊,因明時錢局,即鑄造錢幣的機構設此而得名,最早稱“錢堂衚衕”。到了清朝,寶泉局在此設鑄幣廠(時稱南廠),所鑄錢幣以發放薪餉(餉銀)為主,而清代薪餉又叫錢糧,所以便把南廠所在的“錢堂衚衕”改稱為“錢糧衚衕”。

  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在北京設置寶源局,隸屬工部,天啟二年(1622年)又在北京設寶泉局。清代沿襲明制,其中戶部所轄寶泉局有四個鑄幣廠。東廠在東四四條,西廠在北鑼鼓巷千佛寺街,北廠在北新橋三條,南廠就在錢糧衚衕。宣統二年(1910年)寶泉局被裁撤,錢糧衚衕的南廠也被撤銷,但地名被沿用下來。

  而今的錢糧衚衕,只是京城一條普通的街巷,可在清代卻名揚京城。據說在此所設寶泉局南廠所鑄錢幣多為京城各衙門官員、城內八旗及京旗外三營(即圓明園護軍營、藍靛廠火器營、西山健銳營)官兵所發餉銀(錢糧)之用。旗人世代為兵,朝廷按人頭給月例(餉銀)和俸米(糧食),有兵額就有一份餉銀。各衙門、各旗營按規定的日子到此領取餉銀,然後下發到官員、八旗將士手裡。每到餉銀領取之日,這裡是車水馬龍,除了主管領取餉銀的各衙門、旗營的官員外,還有各旗營的領催(即負責登記檔冊、支領官兵俸餉的下級軍官),此外還有負責押運餉銀的八旗兵丁。

  據傳,乾隆年間大臣和珅曾在此查辦過幾起“吃空餉”的案子。當時,任戶部尚書的和珅掌管朝廷財政大權。一天,有人向他密報,說健銳營、火器營有人“吃空餉”。按照清廷規定,八旗兵丁死後要呈報本旗檔子房(清代八旗營房中辦理文書和管理檔案的機構),隨後取消“旗檔(檔案)”,應領錢糧一筆勾銷。而有的旗營的官員卻不將已死兵丁的“旗檔”消除,每月仍為其領取錢糧並佔為己有。和珅稟報給乾隆皇帝,乾隆龍顏大怒,令和珅立即查辦。和珅先派出親信到各旗營點校“旗檔”,遂又密訪,一個多月之後便查出有多個旗營官員“吃空餉”,於是在各旗營到錢糧衚衕領取餉銀時,嚴格核對各旗營應領餉銀份額,對虛報人數,冒領餉銀的幾個旗營官員予以查辦。此舉使和珅受到乾隆皇帝的獎賞。


  錢市衚衕

老北京跟“錢”有關的衚衕地名知多少


老北京跟“錢”有關的衚衕地名知多少


  老北京最早的金融街

  錢市衚衕位於前門外珠寶市街西側,臨近大柵欄,呈東西走向,只有50多米,是老北京最窄的衚衕,平均寬僅0.7米,最窄處僅0.4米。因清代在此設有官辦的銀錢交易大廳,簡稱“錢市”,衚衕名稱由此而得。

  據《南城紀事》記載:清朝,錢市衚衕兩側都是當時政府特別批准的專門從事貴金屬熔鑄行業的作坊,稱“爐行”。清《朝市叢載》記載:“銀錢市,在前門外珠寶市中間路西小衚衕。”在清末廢“兩”改“元”之前,北京全城的錢莊、糧棧及各行各業較大的商號,每天早晨都要到錢市參加交易,即將銀兩(銀錠)換成制錢(銅錢),或將制錢換成銀兩。因為清中期,貨幣主要以白銀和制錢為主,白銀就是爐房鑄造的大小元寶,主要用於批發交易和大宗薪俸支付,制錢主要用於零售買賣,兩者同時在市場上流通,可相互兌換,錢市衚衕就是官辦的銀錢兌換的主要市場。民國建立之後,“爐行”失去了政府授予的特許經營權,加之幣制改革,對貴重金屬熔鑄的市場需求萎縮,“爐行”蕭條,錢市無市,遂改建成銀號鋪房,由此這裡便成為京城最早進行金融交易的地方。

  當年錢市衚衕內的銀號以“大通銀號”和“萬豐銀號”最為知名,至今部分建築尚存,有的院落保存著清光緒年間的木架構天棚,有的門框上還釘著當年“京師商務會”的鐵牌照,是考查清朝末期和民國初期銀號商業建築和早期金融市場的標本。


  白紙坊

  光緒年間開始印刷大清銀行鈔票之地

  白紙坊位於廣安門南街和右安門內大街之間,北起棗林街,南至南菜園,東起牛街,西至廣安門南濱河路。因歷史上造紙作坊大多集中於此而得名。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朝廷頒佈詔書,把戶部改成度支部,並決定開設大清銀行,發行鈔票、國債,代理國庫。次年光緒皇帝又下詔批准興建“度支部印刷局”,專門印刷大清銀行的鈔票以及郵票、契紙等官方證券,其廠址選在北京外城西南隅白紙坊的一座舊火藥局內。

  該廠坐南朝北,主要建築為主工房大樓、機務科工房、活版科工房、辦公樓等。主工房大樓是建築質量最高的一座,地上三層地下一層,磚混結構,整體高大簡潔。宣統元年(1909年)印刷局從美國聘請了海趣等五位美國技師,不久設計完成了大清銀行兌換券鋼凹原版的刻制。宣統三年(1911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張鋼板凹印的“大清銀行兌換劵”正式開印,二月初一為印刷局印鈔之始,定為“印鈔紀念日”,這是中國現代雕刻凹版工藝印鈔第一張(套)鈔票,也成為第一套由國家官辦銀行發行的鈔票,由此開創了中國印鈔技術史上的新時代。

  “辛亥革命”以後,度支部印刷局改稱“財政部印刷局”,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軍控制了該局,並強令為其大量印刷偽鈔。1945年日本投降後由國民黨南京政府中央印製廠總管理處接收,改為“中央印製廠北平分廠”。1949年2月由中國人民銀行系統組成的軍事接管組接管。新中國成立後仍沿用印刷局建築作為印幣廠使用,曾稱“國營五四一廠”、“北京印鈔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