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節性因素致信貸增速回落 但結構仍在持續改善

1月相比,2月金融數據出現了一定程度回落。3月10日,央行發佈的2月金融數據顯示,當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7030億元,比上年同期少4847億元;廣義貨幣(M2)餘額186.74萬億元,同比增長8%,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4個和0.8個百分點。

“1月份社融增速相對高一些,這明顯是季節因素。所以我們要把前兩個月的數綜合起來看。”3月10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記者會上,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表示,前兩個月人民幣貸款新增4.1萬億,同比多增了3748億元,社融新增5.3萬億,同比多增1.05萬億元,社融增速連續兩個月高於2018年年底的數據。社融持續下滑的態勢得到了初步遏制,為2019年經濟金融開局提供了保障。

M1觸底反彈,M2增速回落

央行數據顯示,2019年2月末M2同比增長8%,小幅回落;M1同比增長2%,增速回升。多位專家認為,M2增速回落主要受春節季節性因素影響。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M2增速回落主要受春節季節性因素影響,新增貸款低於預期。更重要的是2月財政性存款增加3242億,佔前兩月財政性存款增量8579億的37.8%。儘管貨幣政策正向松適度調整,但財政力度低於市場預期仍一定程度制約著M2增速的反彈。

截至2月末,M2同比增長8%,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4個和0.8個百分點。“疊加春節後股市開門紅,分流部分企業及居民存款,導致M2再次降回去年6月的最低水平。”民生銀行研究所首席研究員溫彬稱。

此外,2月末,M1同比增長2%,比上月末高1.6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低6.5個百分點。

“M1觸底反彈主要受國內股市階段性快速上漲影響較大,2月非銀行金融機構存款增加6757億元,住戶存款增加1.33萬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減少1.2萬億。因此,當前M1觸底反彈可能是暫時的,並不代表企業投資意願反轉,有待進一步觀察。”連平稱。

溫彬認為,M1增速略有回升,M1和M2剪刀差收窄,反映企業現金流有所改善,融資難問題正在得到邊際緩解,但仍需進一步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儘快由寬貨幣轉為結構性寬信用。

票據融資規模回落

1月人民幣貸款增加3.23萬億元,創歷史新高,其中,票據融資增長5160億元,貢獻較大,引發市場關注。但從2月數據來看,票據融資規模出現回落,為防止市場對於2月時點性的數據出現誤讀,央行特別將1-2月的數據整合在公告中發佈。

具體來看,2月新增人民幣貸款8858億元,同比多增465億元;前兩個月新增人民幣貸款4.11萬億元,同比多增3748億元。

溫彬表示,從結構上看,前兩個月票據累計新增6855億元,同比多增7283億元,遠高於過去3年同期均值,票據已成為新增貸款中的重要力量。此外,一方面居民短期消費貸佔比比去年同期下降7個百分點;居民中長期貸款新增9195億元,佔比22.34%,比去年同期下降2個百分點;另一方面,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新增3.41萬億元,佔比82.95%,比去年同期提升15.4個百分點,反映信貸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持續增強。

連平認為,2月信貸增量環比回落在意料之中,然而8858億的當月信貸增量低於市場預期,信貸增速由此前的13.5%降至12.7%,回落接近1個百分點。這就不僅僅是春節假期季節性因素所致,可能還存在一定程度的基數效應。

“2019年前兩月,居民新增貸款9192億,企業及機關團體新增貸款3.41萬億,其中票據融資有6855億。可以看到信貸投向結構較2018年已有明顯改善,金融支持實體經濟仍有提升空間。”連平稱。

由於1月票據融資規模顯著增加,引發了市場關於票據套利的討論。對此,易綱也在10日的記者會上給出了回應,“我們把整個結構性存款有多少、票據貼現有多少、票據貼現的利率和結構性存款利率的利差有多大,結合全國的數字都進行了分析。”

易綱表示,1月份的數據增長比較快,有季節性因素,需要和2月份數據合在一起來看;其次,光是1、2月份合在一起也不行,今年2月和陰曆正月重合比較多,數據還要反映在3月上,要更全面地把1、2、3月綜合來看。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同時表示,人民銀行作為票據融資市場監管的部門之一,下一步,要加強票據融資利率和資本市場利率之間的聯動和傳導,對於可能存在的套利和資金空轉保持警惕,及時採取措施;此外,要引導金融機構加強內部管理,完善業務考核,發揮票據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作用,防止有關行為的扭曲和風險的累積。

委託、信託貸款負增長不影響趨勢改善

數據顯示,2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7030億元,同比少增4847億元,社融存量同比增長10.1%,增速保持在兩位數以上。

“當月社融增量雖同比有所下降,但因春節效應,有必要將前兩個月作為整體進行分析。”溫彬表示,1-2月社融增量累計為5.31萬億元,同比多增1.05萬億元。從結構上看,表內信貸投放較強和債券等直接融資回暖是社融保持平穩的重要支撐;表外融資萎縮趨勢明顯放緩且出現分化,前兩個月委託、信託、未貼現承兌合計減少217億元。

央行數據顯示,2019年前兩個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為5.31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1.05萬億元。其中,委託貸款減少1208億元,同比少減251億元;信託貸款增加308億元,同比少增763億元;2月當月,委託貸款減少508億元,同比少減242億元;信託貸款減少37億元,同比多減711億元。

“2月委託貸款負增長508億,信託貸款負增長37億,但如果綜合1、2兩個月的變化來看,委託貸款、信託貸款兩者仍是向積極方向改善,兩者的融資功能正逐漸從表外融資監管加強以來的持續負增長‘漩渦’中解脫出來。”連平分析。

連平表示,主要原因有兩方面:一是新規實施已經有段時間,不合規的部分已經逐漸到期消化清理。更重要的是,一段時間以來委託、信託貸款的萎縮其實給實體企業融資可得性帶來的衝擊早已顯露無遺;二是助力實體經濟企穩,改善企業融資可得性,表外融資功能恢復適度增長必不可少。監管層一段時間以來,明顯存在由金融去槓桿時期“緊貨幣、緊信用”向“寬貨幣、增信用”調整的動向。雖未到達“寬”的局面,但較去槓桿時期已經改善不少。

季節性因素致信貸增速回落 但結構仍在持續改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