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11项提名,却颗粒无收的《紫色》︱若社会不公,如何救赎?

被继父欺负,和他生下两个孩子,孩子一出生就被送走;

丈夫对她的妹妹心怀不轨,姐妹俩因此天各一方;

丈夫只把她当泄欲工具与佣人,她和丈夫都爱着同一个女人;

……

这是什么糟糕的故事。

是的,这就是斯皮尔伯格拍摄的电影《紫色》,一部出色的女性史诗型电影。它记录了美国南方的黑人女性,如何在暴力与伤害中,用爱与善良抗争苦难,最终得到生命馈赠的故事。


奥斯卡11项提名,却颗粒无收的《紫色》︱若社会不公,如何救赎?


电影告诉女性爱与善良的力量,也记录了她们平凡而深刻的一生。

20世纪初的美国南方,黑人低人一等,而同一种族内,男性对女性也存在着严重的轻视与欺凌。

学生时代看《紫色》,着眼在故事情节,愤恨电影中男性的暴戾无情、悲悯女性的遭遇。而立之年,回首再看,却发现,电影中,最打动人心的,是女性对爱的期盼与坚守,以及相互之间的支持帮助。

“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能承受几乎任何生活中的问题”尼采如是说。

01

电影中出现的三位女性,性情各异,为我们展示了三种人生。

第一类女性:从妥协到抗争的西丽

西丽的命运悲惨:被继父凌辱、和妹妹分离,又像牲口一样转卖给一个不喜欢她的男人。

丈夫说她丑,动辄拳脚相向。

  • 西丽,是一直被否定、却葆有自我的女性。

她是个照顾家庭的好手,一切都被收拾得井井有条。这是她证明自我价值的方式。

这个没有文化的女性,学会从生活中找乐子,用另一种目光观察世界。

她的丈夫为情人手忙脚乱地做着大餐,她觉察他的慌张,不禁拉了把椅子坐下,饶有兴趣地做起了围观群众。她发现爱一个人的时候,原来是这样慌张而幸福。

她内心沉静,对痛苦的生活报之以微笑,以此自我宽慰。

奥斯卡11项提名,却颗粒无收的《紫色》︱若社会不公,如何救赎?


  • 第二类女性:从爆发到沉寂的索菲亚

她原本像支墨西哥火箭筒,一点就炸。

面对公公的强势,她一副“老娘叉腰”态势,不受一点委屈;

面对丈夫的掌控欲,他充满主见,因此挨了一顿好揍;

她曾对西丽说:“我这辈子不断在抗争,但我从没想过在自己家中也要抗争。”

社会不公加家庭打压,这是索菲亚的悲哀,也是当时所有女性的悲剧。

但她内心从未屈服,忍辱负重,终于得到想要的生活。

奥斯卡11项提名,却颗粒无收的《紫色》︱若社会不公,如何救赎?


  • 第三类女性:救赎女神莎格

她是风中蝴蝶,能歌善舞,美艳动人。但父亲的冷漠是她最大的痛苦。

当她披挂起晶亮的舞衣,获得喝彩时,她得到了温暖与重视,不再是那个被遗弃、被忽视的女儿。


歌舞之间,她忘却人世烦恼,她自我抚慰,也是对人生的逃避。

但她有着“爱”的能力,她救赎西丽,最终也赢得了父亲的爱。


奥斯卡11项提名,却颗粒无收的《紫色》︱若社会不公,如何救赎?


02

女性的力量是弱小的,谁也无法单枪匹马对抗命运。但几位女性,坚守着亲情与友情,用善良和爱互相扶持,坚定自己,温暖她人。

  • 亲情,是西丽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西丽和妹妹被迫分离,妹妹哭泣着向姐姐大叫:“我会一直写信给你,除非我死了!”

随后,一封封信抵达西丽家的信箱。但在丈夫的阻挡下,西丽一封都未曾收到。尽管如此,她日日等待,当邮差的马蹄叩响土地,她总是会投去企盼的一瞥。

一个坚守诺言,用信件抚慰姐姐,一个永远等候,期望妹妹生活美好。

奥斯卡11项提名,却颗粒无收的《紫色》︱若社会不公,如何救赎?


  • 友谊是另一精神支持。

莎格是西丽丈夫的情人。在大雨滂沱中,她第一次与西丽相遇,醉醺醺的莎格对西丽说:“你真的很丑!”但西丽并不恼怒,她做了满满一盘子美食,亲自端给莎格,并为她沐浴、梳头。


在一次歌舞表演中,莎格充满柔情地唱了一首献给西丽的歌:“姐妹,我希望你也能相信自己很重要。在寂寞之路上一路蹒跚,无数日出日落,生活不该如此卑微。”

西丽眼神中是惊讶、害羞,更多的是欣喜。是莎格的肯定与鼓舞。让西丽心中第一次感受到幸福。


奥斯卡11项提名,却颗粒无收的《紫色》︱若社会不公,如何救赎?


最后,当莎格帮助西丽找到她妹妹的来信,她的妹妹和她丢失的两个孩子都有了消息。这是一把打开西丽内心的钥匙,她多年的等待有了回馈。

她的勇气重返体内。当丈夫像往常一样辱骂她时,这个孱弱胆小的女子握住餐刀直抵他的下巴。

她跟随莎格离开这个囚禁她半辈子的家。而索菲亚看着这一切,失声而笑,她被西丽鼓舞起来,恢复了往日的生气。

电影最后,在一片紫色花海中,少年时分开的姐妹重见,儿女归来,她的人生圆满了。

奥斯卡11项提名,却颗粒无收的《紫色》︱若社会不公,如何救赎?


友谊和亲情,是支撑起西丽生命的两大支柱,为她的身体注入勇气和能量,最终逃离了生活的牢笼。


“人类可以经由爱而得到救赎。” 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这样说。

03


电影改编自黑人女作家爱丽斯•沃克的同名小说《紫色》。小说获得美国文学界两项大奖——普利策小说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


爱丽斯•沃克曾受邀拜访马丁•路德•金,并参与《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Womanist”(女权主义)一说,也由她首次提出。

她说:“因为我是黑人,我是女人,因为我在贫困中长大,因为我是南方人……我对不公正有十分敏锐的感受——非常迅速的反应。”

奥斯卡11项提名,却颗粒无收的《紫色》︱若社会不公,如何救赎?


电影《绿皮书》中,黑人音乐家一路南下,受挫不断。正是因为美国南部是种族歧视最严重的地区。而她就出生于美国南方佐治亚州的一个贫苦家庭。

爱丽斯•沃克从小看见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受到的不公。因此在青年时期,她就投身到轰轰烈烈的民权运动中。

她笔下的女性,大都有着美好的品格,如西丽的善良,索菲亚的反抗、秀格的洒脱,她们重视亲情与友情,相信未来的美好。


当代女性,比百年前的她们如何?

是否更有信念与自我?

面对打击与否定,是否敢于亮出自己的“餐刀”?

如今女性的生活,比百年前的人们进步许多,但女性受到侵害、地位低下、不受尊重、沦为“家庭保姆”的现象依然存在。

去年,一部名为《82年生的金智英》引起热议,这部电影口碑两极,女性观众打出9分,男性观众只给1分,男女间对自身社会地位的分歧可见一斑。

女性周而复始的家务操作,在狭小的物理空间、精神空间中日积月累,由此倍感压抑。有一部分女性甚至牺牲了工作、交出自我,去扮演社会给予她们的角色。

金智英出现的多重人格,正是她迷失自我后,借由他人身份作出的疾呼:请给我爱、给我尊重!

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被爱、被认可,这对于金智英来说太重要了,也是每一位女性的渴求。最终,金智英还是幸福的,她的母亲给予她最大的温暖,丈夫也学着改变态度,

再看另一部小说《小妇人》,百年来不断被改编、翻拍成各种影视作品,也充分说明人们对女性价值与社会地位的关注。

小说中,女主人公乔,是一位不断思索人生意义、追求独立生活的女性。她通过发掘自身的特点——擅于写作,来获得经济和精神上的独立。

她有着和简爱一样的特质:自尊自爱,内心强大。

她在婚姻问题上的发言也是振聋发聩的:“我相貌平平,局促笨拙,但我为这样的自己感到高兴,我热爱自由,不想这么仓促放弃。”

一个心中有理想、有寄托的女子,开启了女性生存智慧:

不依附、做自己。这样的响亮的发言,百年之后,依然震烁着我们的心灵。

这些女主人公们,都在告诉我们,珍藏爱与善良,做一个内心有寄托的人是多么重要。

时光悠悠,历史灰烬的深处仍有余温,为后代的女性传递着暖意。

作者介绍:安安,在文艺海洋中溺而不毙的双鱼女。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