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有骨气的这群人被清军消灭殆尽,为何至今很多人不知道他们

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我曾经非常痛恨魏忠贤这群阴险奸诈的太监。

我国古代很有意思,恨太监不恨皇帝、恨王朝不恨帝制、恨清和元,却不恨唐宋明。等我长大之后,喜欢上了历史,我才慢慢发现,我以前的很多历史常识都是错误的,也是假的。

对于魏忠贤、对于东林党、对于郑和下西洋、对于戚继光抗倭、对于正德、天启、朱元璋等等慢慢就有了自己的看法。也许这些看法不对,但我觉得敢于质疑才是我对历史最大的进步。而在明朝末年,有群最有骨气的人,却被人掩埋在了历史浩瀚的书卷里。而这种掩埋,似乎是刻意的。

明朝最有骨气的这群人被清军消灭殆尽,为何至今很多人不知道他们


·明朝历史上最有骨气的一群人

当有些喜欢明朝的小朋友告诉我明朝的文人很有骨气时,我忍不住笑了。

当然,我不会去和他们辩论。因为,那样即浪费我的时间,还得不到任何收获。

明朝,确切来说,不是亡在李自成和满族人手里的,而是亡在了权力过大的文官集团手里的。

他们所谓的骨气,是对皇权的不断压制。而明朝最有骨气的一群人,却被写历史的那些人给刻意给掩盖起来了,那就是浮邱山上的三千道士。

明朝最有骨气的这群人被清军消灭殆尽,为何至今很多人不知道他们


·三千忠魂埋山谷

当满人还没有真正坐拥中原时,已经有“头皮痒”、“水太凉”、“我没钱”等大批的明朝高级官员投降给了满人。

在这些饱腹诗书之人的协助下,满人不但顺利入关,还收编了大量的明朝军队。使原本仅仅只有不到30万人的清军,一下子拥有了上百万人的军队。

而“剃发易服”、“开科录取”、“尊儒拜孔”、“以汉治汉”等这些经典政策,都是出自明朝这些官员之手。

明朝最有骨气的这群人被清军消灭殆尽,为何至今很多人不知道他们

当那些熟读孔孟之言,满怀激情的读书人前天还在大骂满人残暴无耻,突然间听到满人要开科了。

于是,他们连夜请来理发师,为他们剃成了“金钱鼠尾”的漂亮发型,高高兴兴地进京赶考去了。

而这时,平时躲在深山老林的三千道士,手持宝剑,自备干粮。

在没有盔甲和军事才能的情况下,如飞蛾扑火一般投入到抗清事业中去了。

明朝最有骨气的这群人被清军消灭殆尽,为何至今很多人不知道他们

很多人骂他们愚蠢,而正是这种愚蠢,才是真正的中华之魂,才是我们民族的气概和精神。

如果人人都很“聪明”,谁来都摇旗呐喊,俯首帖耳、得过且过,那么整个抗战都会变成*北,所有人都会变成亡国奴了。

就是因为有太多太多像这三千道士这样的“傻子”,中华才能矗立五千年而不倒。

明朝最有骨气的这群人被清军消灭殆尽,为何至今很多人不知道他们


·魂断炮火之下

这三千身穿软衣,手持短兵器的道士本来是辅助明军作战的。

但在大敌当前,本该在前线浴血奋战的职业军人却狼狈逃窜,留下这三千道士孤军对敌。

即便如此,道士们依然凭借着自己多年的武艺奋勇杀敌。

在益阳之战,沧水之役,三千道士联合各路英雄豪杰挥剑操戈怒砍犯我大明江山之贼。瞬时之间,狗头乱飞,清军大震。

明朝最有骨气的这群人被清军消灭殆尽,为何至今很多人不知道他们

但就在这敌我双方胜败即将分晓之际,满人推出了从文官集团手里买回来的红夷大炮。

“区区三千青锋剑,怎抵满人万炮齐轰”。

在这种毫无对等性可言的军事竞赛下,三千道士几乎全军覆没。

当仅有的几个幸存者道士回到山上时,发现他们的道观已经变成了寺院。“乱世道士,盛世和尚”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到现在我都不懂。

明朝最有骨气的这群人被清军消灭殆尽,为何至今很多人不知道他们


有人说,三千道士的死,是明朝最后一点道义和骨气。

而作为写书的人,不是在清朝当了官,就是做了清朝的顺民。这些人,再看看这三千道士的抗清事迹,不免有点面红耳赤。

他们不能创造历史,但是他们的笔可以书写历史。请问读者,什么叫历史?什么叫道义?什么叫骨气?


明朝最有骨气的这群人被清军消灭殆尽,为何至今很多人不知道他们


明朝最有骨气的这群人被清军消灭殆尽,为何至今很多人不知道他们


明朝最有骨气的这群人被清军消灭殆尽,为何至今很多人不知道他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