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子守邊關,大明王朝九大塞王,可惜世事難料,精心佈局被打亂

歡迎小朋友們查看大柱聊生活的早晨分享,今後我們一定會給大家分享不同的觀點,讓你走進歷史的海洋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同年秋一舉攻佔元大都。又平定西南、西北、遼東等地,最終統一全國。蒙古人雖然被逐出中原,但實力猶存。北方大地自靖康之恥後就落入少數民族之手,亟需安撫鞏固。

皇子守邊關,大明王朝九大塞王,可惜世事難料,精心佈局被打亂

大圖模式

面對北元的威脅,必須加強邊防。作為從草根崛起的帝王,老朱深知天下來之不易,思慮再三施行郡縣制與分封制相結合的統治體制,即設立官府管理百姓,分封藩王拱衛朝廷。朱家的天下由朱家子孫來守衛,塞王制由此誕生。

皇子守邊關,大明王朝九大塞王,可惜世事難料,精心佈局被打亂

大圖模式

從東到西分別是遼王、寧王,燕王、谷王、代王、晉王、秦王、慶王、肅王九王,史稱“九大塞王”。此九王者,皆塞王也,莫不敷險隘,控要塞,佐以元戎宿將,權崇制命,勢匹撫軍,肅清沙漠,壘帳相望。

老朱的設想是:由藩王鎮守邊疆要塞,掌握軍權,中央任命地方官員,掌握財政民生。藩王之間既相互配合,也相互監視。如此以來,形成一種平衡。既有威權,又有約束,既有戰鬥力,又有穩定性。

九大塞王之中,以秦、晉、燕、寧的勢力最強。秦、晉、燕王均為嫡子且齒序靠前,受封之地都是大城市,在歷史上盡是龍興之地,實力也最強。

晉、燕二王都曾親率大軍出征蒙古,大將軍馮勝、傅友德、藍玉等人,都曾受其節制。軍中大事,二王可直接奏聞。

皇子守邊關,大明王朝九大塞王,可惜世事難料,精心佈局被打亂

大圖模式

寧王朱權自幼聰明好學,以善於謀略著稱。地處關外號稱“帶甲八萬、革車六千”,還有戰鬥力極強的蒙古騎兵“朵顏三衛”。這也是為什麼朱棣造反後,一定要把寧王朱權拉下水的原因。既增強了實力,也解決了後顧之憂。

這套體系要求中央和塞王、塞王之間、塞王和地方都要維持平衡。前期的確運行良好,晉王、燕王都率軍北征並取得勝利,對於這個結果老朱很滿意。然而世事難料,在老朱有生之年,長子太子、次子秦王、三子晉王先後死去,天平開始傾斜了。

皇子守邊關,大明王朝九大塞王,可惜世事難料,精心佈局被打亂

大圖模式

失去了秦王、晉王的制衡,燕王逐步獨大,加上戰功,威望日隆,增強了燕王的野心。另一方面燕王的坐大,更讓建文帝坐立不安,必欲除之而後快。塞王和中央的平衡開始打破。

建文帝重用齊泰、黃子澄等儒生,急於“削藩”。採取了迂迴政策,先從其他藩王入手。先後將周王朱橚、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齊王朱榑、岷王朱楩廢為庶人,湘王朱柏自焚而死。這已經不是簡單的削藩了,而是“廢藩”。

此舉不僅把燕王逼上絕路,也讓其他藩王唇亡齒寒,團結起來共同對抗中央。老朱當年讓藩王之間相互監視,相互制衡的計劃破產。

皇子守邊關,大明王朝九大塞王,可惜世事難料,精心佈局被打亂

大圖模式

不能說因為朱棣贏了,就說老朱考慮不周。想當初憑藉燕王的實力,想要推翻建文帝還是天方夜譚。縱觀整個靖難之役,朱棣贏得僥倖,建文帝輸得窩囊。

朱棣登基後,直接將塞王南遷,只給地位不給權力。又不放心讓邊將掌握兵權,於是撤漠南諸衛,然後集中兵力消滅北元才是一勞永逸。可惜,朱棣的數次北征,效果有限。

至此,朱元璋精心設計的皇子守邊計劃徹底破產!

今後我們一定會給大家分享不同的觀點,讓你走進歷史的海洋,非常感謝你們的觀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