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了新媒體的這三條祕訣,你也能刷爆朋友圈

不管是BAT巨頭,還是新興創業公司,新媒體已經成了產品和品牌的傳播第一選擇,但是無數公司花了錢,耽誤了時間,卻沒有任何效果。

  

掌握了新媒體的這三條秘訣,你也能刷爆朋友圈

  不管是BAT巨頭,還是新興創業公司,新媒體已經成了產品和品牌的傳播第一選擇,但是無數公司花了錢,耽誤了時間,卻沒有任何效果。市面上的成功案例永遠屬於別人家的產品。但是一切皆有法則,掌握了新媒體的這三條秘訣,你也能刷爆朋友圈。

  提煉產品的需求或痛點是基礎

  無論做任何產品和事件,傳播的原點就是找到用戶的訴求點,去尋找這個內容或產品裡能夠真正打動用戶,、引起用戶傳播的契機。這就個是傳播的核心。對於這個契機的判斷標準是,它是否具備一個獨特屬性,能否能解決大眾的某一個需求,或切中用戶的某一痛點。這個點是否承載對用戶進行足夠的傳播。像faceU,它解決的需求就是用戶那種好玩、愛美、虛榮;像貪吃蛇,它的痛點可能就是打發無聊時間,滿足碎片化時間的娛樂需求。

  在整個傳播樞紐上,關鍵是找到精準的傳播要點。新媒體傳播跟其它媒體不一樣,如果拍個電視劇,你可以慢慢的講故事,有層次結構的展現你要傳播的內容,但在新媒體上,內容是碎片化的,不管是微博也好,還是短視頻也好,傳播所承載的信息喝時間是有限的,用戶與產品之間溝通的場景也是很有限的。因此對傳播的要求是,儘量做到簡單垂直,不要同時說很多事情,所有的營銷要點不超過三個,基本是一個點或者兩個點是最合適的。明確這個產品要解決什麼問題,儘可能簡單的把它呈現出來。

  傳播的表現形式是關鍵

  傳播時有個特別需要注意的地方,那就是媒介及傳播形式上不要超過產品本身,以免喧賓奪主。前陣子騰訊動漫,做了一個薛之謙的H5傳播頁面,刷爆了朋友圈。很多人看了之後都會覺得真是特別酷的一個活動,引起了很多人轉發。但傳播之後在在 APP store 總榜排名基本沒什麼變化。火爆的宣傳與產品下載量的巨大反差,說明並沒有切中用戶的需求,傳播沒有打動用戶。事後和幾個看過的用戶聊天,大家說薛之謙的那個H5表現很有趣,但是具體是什麼產品,很少有人記得,儘管騰訊動漫在裡面植入三到四次,但最後的印象還是很平淡。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之前給一個讀書軟件做傳播,它裡面有一個系列的小說和動漫。傳播的訴求點特別簡單:第一,這是一款免費看小說動漫的APP;第二,它裡面有現在最流行的作品,比如說錦繡未央。就這兩個訴求點最後呈現的數據,大概帶來10%左右的閱讀到激活的轉化。

  對用戶來說,太花哨的表現形式,會成為傳播噪音在某種程度上會降低用戶對與產品的理解。但是當一個好的產品訴求點,加上一個特別誇張的一個表現形式,兩者能夠能夠完美結合的話,比如faceU,那這個事情就能產生絕佳的效果;但是如果無法完美結合的時候,用戶注意力會很快被形式吸引走。當用戶會認為薛之謙比騰訊動漫更吸引他的時候,他會重點去看薛之謙,而不會去關注騰訊動漫。

  反觀騰訊一款產品天天P圖,它在幾次的傳播過程中把控的就比較好,第一次傳播事件是用武媚娘傳奇做了一次武媚娘妝,將流行熱點以及產品完美的結合帶來了很好的市場反饋,前段時間那個哭臉,也得到了不錯的轉化。

  之前新世相與航班管家的逃離北上廣的活動,原本是對於航班管家的一個的品牌活動。行內的人都覺得新世相給航班管家做了一次很酷的推廣。新世相在傳播裡形式和公關同樣也有喧賓奪主的情況,分散了用戶的注意力,個人認為對於品牌廣告主而言,也許並不是一次完美的事件。

  另外,"滴滴丟書"的情況也是一樣,對於用戶而言,知道是新世相發起的一個1000本書的一個丟書活動,這個活動與滴滴有什麼關係並不明確。所以品牌方要清楚,自己去給用戶傳遞的是什麼信息。當一些活動內容大於品牌本身的時候,用戶的注意力會集中在活動內容,忽略到產品,對於品牌主而言,這種傳播的價值可見一斑。

  選擇合適的表現形式,集中用戶的注意力到你要傳遞的信息上。

  媒介的結構和傳播時間是核心

  整個媒介的結構,會決定整個病毒營銷的影響會有多大。所以選人、選平臺,選時機都很重要。

  在做娛樂營銷或者電影營銷時,有一些很有趣的細節。傳播的用戶會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超級KOL:有超級意見領袖的作用。這個尤其是在做faceU案子的時候,體現非常明顯。

  第二類是活躍分子:一些比較積極的用戶,他不是那種能夠樹旗幟的,但是他們追逐流行、熱衷分享,可以理解成用戶裡面的活躍型分享型人格,他不具備明星人格的屬性,但是他具備網紅人格的屬性。

  第三類就是吃瓜群眾:大眾對於流行事件的追求是盲目的,當所有人都在談論一件事情的時候,普通人的第一反應一定是好奇、急於瞭解熱點,防止自己信息落後。

  首先是選人:從媒介選擇上,一般會去選擇超級意見領袖。這個意見領袖,需要對於核心用戶、種子用戶有比較大的影響力。同時要去發掘核心用戶、種子用戶。當媒體的聲音大於用戶獨立思考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下,用戶很快會完全失去獨立思考,他第一時間考慮的是如何追逐這個流行,而不管需要還是不需要。

  不管是好奇還是跟隨等層面上,他會去陷入到傳播這個圈子裡。

  像faceU這個案例,就是從選對了明星角色引爆的。當時選的明星是去年年底最火的《太子妃升職記》主演於朦朧。第二選擇的是湖南衛視的主持人維嘉。

  維嘉對於明星團體、網紅、偶像團體的影響力很大,喜歡維嘉或關注維嘉的人,本身有很大一批就是明星,還有一些湖南衛視培養出來的小網紅以及一些湖南衛視重度用戶,這些用戶和faceu的種子用戶高度重合,維嘉在他們中形象跟信用背書很高,能夠幫產品更快速的完成第一階段的傳播。

  在faceU的傳播案例裡面,從一個超級核心用戶引爆的角度來看,維嘉和於朦朧是最好的組合。於朦朧代表的是最流行敢於嚐鮮的網絡用戶,維嘉代表的是超級意見領袖,他們的組合能夠幫助產品更快速的完成第一階段的目標:意見領袖發生以及影響活躍分子。

  第二,選擇媒介平臺和活躍帳號:選媒介平臺的時候,拿了Questmobile的數據,針對社交平臺上的KOL的從高到低,梳理一遍。短視頻第一平臺是快手,社交媒體第一是微博,QQ空間和貼吧的95後同樣佔比很大,核心是這四個平臺組合去推。

  微信因為封閉性太強,傳播成本特別高,所以沒有重點去選微信。沒有哪個平臺對所有用戶都適合,要根據場景做判斷。

  美拍電商轉化率整體要好一些,原因就是美拍的用戶結構,比其他短視頻平臺調性更高,但對於大多數泛娛樂產品來講,它不是一個很好的傳播媒介。對媒介以及媒介結構的把控,是比較重要。

  當KOL選取完後,選取平臺的活躍用戶,這兩部分雙重把控是基礎。最後一部分就是媒體這部分的發聲,從非公關角度而言,就是營銷號。當營銷號全部討論這件事情的時候,在用戶認知層面開始炒熱,這個時候公關的同步發聲跟進,這個幫助用戶信任層面建立。這三方面的結合可以幫助品牌在某個階段整體得到一個爆發。

  第三,時間節點的選擇:當時剛好是處於12月到1月,本身就是一個營銷推廣的黃金期,因為馬上考完試之後學生鬆懈,然後城鄉流動人口再一次遷徙,回去之後大家會討論玩什麼遊戲,看什麼劇,這一年發生什麼事,剛好在這個時間段裡面特別適合去做這種類型傳播。綜合上來講基本上就這麼幾個因素,社交媒體的時機傳播還是蠻重要的。OPPO前陣子換代言人,投了大量廣告,但剛好遇到林丹出軌,削弱了品牌的傳播。

  綜合上來說,從整個內容傳播的效果和節奏來看,產品本身大概佔40%,媒介選取、傳播時間節點等把控可能各佔30%,這三點都都很重要。在BAT裡面,對於傳播這件事情,內部還比較重視的就是騰訊,可以看出,他們對這件事情有獨立的想法,市場部在用心做這件事情。所以他們確實做出了一些不錯的案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