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南山袁隆平曾罕見同臺還打趣說了這句話,網友:醫食無憂組合

4月20日據媒體報道,近日,一段視頻火了。2011年,鍾南山在某頒獎盛典上為袁隆平頒獎,期間還打趣說:“我剛給隆平大哥檢查過身體,但是以後別再抽菸了,好不好?”

鍾南山袁隆平曾罕見同臺還打趣說了這句話,網友:醫食無憂組合
鍾南山袁隆平曾罕見同臺還打趣說了這句話,網友:醫食無憂組合
鍾南山袁隆平曾罕見同臺還打趣說了這句話,網友:醫食無憂組合鍾南山袁隆平曾罕見同臺還打趣說了這句話,網友:醫食無憂組合

網友評論

網友:致敬!我們的醫食無憂組合

鍾南山袁隆平曾罕見同臺還打趣說了這句話,網友:醫食無憂組合鍾南山袁隆平曾罕見同臺還打趣說了這句話,網友:醫食無憂組合
鍾南山袁隆平曾罕見同臺還打趣說了這句話,網友:醫食無憂組合

延伸閱讀:

鍾南山團隊獲國家科學技術獎提名

2020年3月從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獲悉,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提名工作已結束,共收到有關單位和專家提名的國家自然科學獎項目333項,國家技術發明獎項目333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項目1135項。在國家科技獎創新團隊獎評選中,鍾南山呼吸疾病防控創新團隊獲得提名。

此次公開的獲獎項目中,諾貝爾獎獲得者屠呦呦提名的項目“中醫藥文獻傳承創新模式研究與應用”,以及“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提名的項目“廣適性骨幹親本Y58S創制與超級稻新品種選育”等被提名為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中國工程院院士李蘭娟和魏於全等人提名的項目“鐵穩態代謝的分子調控網絡”等被提名為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在國家科技獎創新團隊獎評選中,鍾南山呼吸疾病防控創新團隊獲得提名。

國家獎勵辦表示,自受理項目公佈之日起30日內,任何單位或者個人對公佈項目的創新性、先進性、實用性及提名材料真實性和項目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單位持有異議的,應當以書面方式向國家獎勵辦提出,並提供必要的證明材料。

鍾南山:八十四歲的抗疫逆行者

1月18日,星期六,84歲的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接到趕往武漢的緊急通知。時值春節前夕,忙碌了一年的人們陸續踏上回家的路。當天去武漢的航班已無機票,火車票也非常緊張。頗費周折,鍾南山才擠上了傍晚5點多從廣州南開往武漢的高鐵。走得非常匆忙,他甚至沒有準備羽絨服,只穿了一件咖啡色格子西裝。

上車無座,他被安排在餐車一角。當天,鍾南山在餐車小憩的照片刷屏微信朋友圈:滿臉倦容,眉頭緊鎖,閉目養神,身前是一摞翻看的文件……

這一天,武漢市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新增59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確診病例。

“沒什麼特殊情況,不要去武漢。”鍾南山提醒公眾的同時,卻選擇了逆行。

“肯定的,有人傳人現象。”20日,作為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鍾南山在關鍵時刻發出的“預警”,為控制疫情在全國範圍內的蔓延贏得先機。

自掛帥出征以來,鍾南山始終衝在前線,始終如鐵人般拼命:4天內奔走武漢、北京、廣州三地,長時間科研、開會、遠程會診、接受媒體採訪,甚至在飛機上研究治療方案……

夫人既生氣又心疼:“能不能讓他多睡一會兒?”但她非常瞭解丈夫,知道勸也勸不住,因為丈夫太在乎自己的病人了。

有人曾這樣評價鍾南山:既有國士的擔當,又有戰士的勇猛。他回應得最多的一句話是:“我不過是一個看病的大夫。”

看到疫情防控難度增加,他變得容易落淚、傷感。冷冰冰的疫情通報數據背後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和家庭,他心疼他們。

每次在媒體面前發聲,他似乎帶來更多壞消息,但當所有人都害怕時,他又用專業知識給大家足夠的信心和安全感。

在抗擊疫情的戰鬥中,鍾南山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醫者仁心、學者大義。廣大網友用樸素的言語回應對敢醫敢言的鐘南山的信任:“幾時才動?鍾南山說動才動!”

人物簡介 鍾南山,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學專家,長期從事呼吸內科的醫療、教學、科研工作。現任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國家健康科普專家。

袁隆平:中國不會出現“糧荒” 完全能夠自給自足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多個國家和地區出於糧食安全考慮,開始限制本國糧食出口,這引發了全球關於糧食危機的擔憂。正在海南三亞南繁基地開展科研攻關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接受採訪時表示,中國完全有實現糧食生產自給自足的能力,不會出現‘糧荒’,希望大家不要擔心。

由於海南有充足的陽光和適宜的氣候,因此每年12月到次年4月,袁隆平團隊都會前往三亞南繁基地開展科研。袁隆平團隊今年將在全國推廣精心選育的超級雜交稻品種“超優千號”1000萬畝,預計每畝增產100公斤。3月23日舉行的“三一工程”(三分地養活一個人)雙季稻高產攻關示範2020年度工作會議,確定了在湖南13個縣(市、區)的攻關基地開展以第3代雜交水稻“託底”的雙季稻高產攻關示範,目標是兩季總產達到每公頃18噸。

去年10月首次公開測產、試驗田畝產達到1046.3公斤的第三代雜交水稻,目前也即將在南繁基地完成今年的制種任務,預計4月10日就能收穫種子。此外,袁隆平領銜的耐鹽鹼水稻(海水稻)稻作改良試驗面積也在去年擴大到了10000畝,試驗田設置在不同類型的鹽鹼地中,包括東北、渤海灣、新疆、東南沿海等地。袁隆平曾表示,中國有約15億畝鹽鹼地,其中具備改造潛能的鹽鹼地面積在2億到3億畝之間,每畝的目標產量在300公斤。

袁隆平強調,儘管中國完全有能力實現糧食自給自足,但確保糧食安全這根弦一刻也鬆懈不得,這次全球疫情就是一記警鐘。

來源:北晚新視覺綜合 頭條新聞 網友評論 人民日報客戶端 北京日報 科技日報

流程編輯:TF02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