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深度貧困縣的蝶變:村有主導產業 戶有增收項目

河北深度貧困縣的蝶變:村有主導產業 戶有增收項目

張北得天獨厚的優勢推動光伏產業迅速發展 袁玉勤 攝

中新網石家莊4月24日電 (李茜 王英軍 黃歆堯)地處河北省西北部、內蒙古高原南麓壩上地區的張家口張北縣,曾是河北省和北京周邊貧困人口最為集中的縣區之一。近年來張北把發展特色產業作為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把產業聚集和就業擴面作為主攻方向。如今,該縣199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實現了“戶戶有增收產業,人人有增收門路”。

作為河北省面積第五大縣,張北縣氣候冷涼、晝夜溫差大,盛產無汙染、無公害綠色食品。然而,地廣人稀、十年九旱,傳統產業分佈散、覆蓋面不大、支撐力薄弱,使得這裡的綠色之美沒有得到展現,這裡的貧困人口一度達到9.05萬人,貧困發生率29.62%。

面對貧困,張北把發展特色產業作為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全力打造光伏、農業、旅遊三大特色扶貧產業擴面集群,著力實施生態紅利和產業就業拉動兩大惠民工程,探索出了一條決戰“壩上貧困”的特色路徑。

河北深度貧困縣的蝶變:村有主導產業 戶有增收項目

旅遊業已成為張北的朝陽產業 袁玉勤 攝

選“種”培育 因地制宜提升產業規模

春寒料峭,在張北縣以東11公里的小二臺鎮德勝村,張家口市大農種業有限公司院內已是一片熱鬧繁忙景象:分揀土豆、切塊、打包、裝車……一切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村民們正忙著為春耕生產做準備。

“4月初,我就來這裡打工了,每天能掙到120元,一直幹到四月底,能收入3000多元。在這裡我一邊掙錢一邊學技術,5月份再種自家的微型薯棚。”德勝村村民李英花開心地算著自己的收入賬。

在利用特色產業推進扶貧工作中,張北縣因地制宜,依託優越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大力提升特色農牧業的規模化、產業化水平。2019年,全縣綠色有機認證面積達到5.92萬畝,通過“企業+基地+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帶動全縣貧困戶3.4萬戶,戶均年增收3467元。

跟太陽“結親” 光伏板上開出“朝陽之花”

在小二臺鎮德勝村,一排排光伏電站發電板整齊的排列在田地裡,村民們正在對其進行清潔保護。張北年平均日照時數近3000小時,光照資源豐富,得天獨厚的天然優勢推動張北光伏產業快速發展。

張北充分發揮自身資源和先發優勢,與太陽“結親”,大力實施“集中式、分佈式、異地聯建”光伏扶貧工程。目前,全縣181座光伏扶貧電站全部實現併網發電,總規模達到61.54萬千瓦,年收益1.6億元以上,覆蓋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

此外,張北還制定出臺了光伏收益分配辦法,通過“公益崗位+特困救助+村集體事業”的分配原則,讓所有貧困戶精準收益光伏扶貧成果,戶均增收3000元左右。就這樣,張北縣把“免費”陽光變成了老百姓口袋裡實實在在的鈔票,光伏產業成為民眾旱澇保收的“鐵桿莊稼”。

河北深度貧困縣的蝶變:村有主導產業 戶有增收項目

火紅的藜麥和豐收的笑顏透出生活的興旺 趙佔南 攝

就業、生態兩輪驅動催生“致富之花”

近年來,張北縣搶抓京津冀發展一體化,積極聯合北京西城區,大力推行“錯季打工”,打造出“京西司爐工”的勞務品牌,每年向北京輸入大量司爐工人。其中,2019年向北京輸入勞務工人600多人,幫助農村閒散勞動力就業增收。

“縣裡為我們組織司爐技術培訓,幫助我們考取證件,還安排我們到北京燒鍋爐。一年下來,我家的收入可增加了不少。”張北縣大囫圇鎮廟窪村村民馮海高興地說。

據悉,張北縣大力實施就業扶貧工程。截至目前,該縣已開展各類技能培訓100多場次,提供就業崗位1.1萬餘個,解決了2951人外出穩定就業問題,並設置各類公益崗位1.85萬個,帶動就業近兩萬人,人均年增收3000元左右。

河北省扶貧開發辦公室副主任楊猛21日透露,到2019年底,河北6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河北歷史上首次消除區域性整體貧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