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敦煌之佛本生故事 | 九色鹿

今天,我們就走進莫高窟北涼第257窟精美的壁畫,來了解鹿王本生,即著名的九色鹿的故事。故事畫位於主室西壁上,洞窟修建於北魏,距今已經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

話·敦煌之佛本生故事 | 九色鹿

九色鹿的故事在很早的時候就誕生了,5世紀時,佛教鹿王本生的故事傳入敦煌,這幅壁畫就是依據吳支謙譯的《佛說九色鹿經》 繪製的,佛經中有如下的記載:

昔者菩薩身為九色鹿。其毛九種色。其角白如雪。常在恆水邊飲食水草。常與一烏為知識。

時水中有一溺人隨流來下。或出或沒得著樹木。仰頭呼天。山神樹神諸天龍神。何不愍傷於我。鹿聞人聲走到水中。語溺人言。汝莫恐怖。汝可騎我背上捉我兩角。我當相負出水。既得著岸。鹿大疲極。溺人下地繞鹿三匝。向鹿叩頭。乞與大家作奴供給。使令採取水草。鹿言。不用汝也。且各自去。欲報恩者莫道我在此。人貪我皮角必來殺我。於是溺人受教而去…

故事基本可以分為八個情節:即救人、溺水者行禮、國王與王后、溺水者告密、捕鹿途中、休息的九色鹿、溺水者指鹿、九色鹿的陳述。

話·敦煌之佛本生故事 | 九色鹿

這幅壁畫受到了中原繪畫形式的影響,即不同於印度的圓形浮雕,也不同於龜茲的組畫格式,而是呈現出連環畫式的長卷式構圖。

但這幅壁畫的敘述方式卻不是按照傳統的依序式安排,而是按兩頭開始、中間結束的特殊順序佈局了這八個情節。高潮即“九色鹿的陳述”放在畫面的中心位置,充分考慮到壁畫給觀者視野帶來的衝擊力產生於一瞬間,首先用最有力度的畫面吸引觀者的注意力,然後再使其依次尋找情節閱讀理解整個故事。

由此,以“九色鹿的陳述”為中心,畫作的左面自左而右是救人、溺水者行禮、休息的九色鹿三個情節,右面則是國王與王后、溺水者告密、捕鹿途中和溺水者指鹿。

話·敦煌之佛本生故事 | 九色鹿

畫面被處理得極富感染力,這樣的技法也體現出當時畫家對作品的表現十分自由和靈活,不受時空的限制。畫面中央是故事的高潮和結尾,就像一首隱喻深刻的詩,給人留下回味和想像的餘地。

這種敘事方式在莫高窟中僅出現了這一幅,因而非常具有藝術價值。從這幅壁畫中就可以看出莫高窟精湛獨特的繪畫技藝,其獨具匠心的設計,是古代繪畫藝術的代表作之一。

九色鹿的故事

有一天,佛在對眾弟子講法,為了讓眾弟子能夠對“因緣”二字有更深的理解,就講起了他前身的故事。

在水草肥美、景色秀麗的恆河岸邊,有一隻九種毛色的鹿。一天,九色鹿正在恆河邊悠閒地散步。突然,一陣急迫悽慘的呼救聲從河裡傳來,一個人正被洶湧的激浪卷流而下。善良的九色鹿絲毫不顧自己的安危,趟進河裡把落水人救了出來。

驚魂未定的落水人名叫調達,跪倒在地向鹿表示感謝,說到:"我該如何才能報答您的恩情呢。""不,不必了。"九色鹿親切地說,"我救你並不是為了求取回報,我只期望你不要向任何人透露我的行蹤,讓我獨自在山中苦修。"調達起誓說:"恩人啊!請您放心。如果我背信棄義,就叫我渾身長滿爛瘡而死吧。"

說完,就告別了九色鹿,走上了回家的路途。(壁畫的另一端也出現了調達跪拜的姿勢,如果在壁畫的中部畫一條中軸線,這兩個圖像是對稱的,相同元素的出現,把我們的視角引到這邊。)

在城門口,調達看到了一張告示,原來國王的王妃有一天夢到了這隻毛色九種、頭角雪白美麗的九色鹿。她醒來後,心裡充滿了在夢中不能佔有九色鹿的無限的悵恨,央求國王說:我要用那燦爛耀目的美麗皮毛做我的墊褥,只有我這白皙細膩的皮膚和尊貴的身份才有資格得到這種享受,國王執拗不過,下令懸賞報告九色鹿行蹤的人。

俗話說“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但巨大的財富也能放出小人的貪慾,於是,調達向國王報告了九色鹿的行蹤(說夢和告密的場面最為精彩,將王后嬌嬈作態,急切促使國王為她捕捉九色鹿的內心活動,作了深入的刻劃)。王妃激動不已,連夜催促國王領隊去捉捕九色鹿,(故事通過國王和王妃姿態的朝向,將視角向畫面中間部分推進,畫面中有一輛馬車,其中就坐著王妃,馬車的後簾因為飛快前進而飛揚起來,以表現王妃急迫的心情。)

因為是夜裡,九色鹿還在休息,烏鴉看到國王的衛隊包圍的整座山,急忙去通知九色鹿,但此時已經來不及了,九色鹿看見衛隊前面的調達,便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它跳到國王面前說出了事情的經過。(在印度和龜茲石窟中,九色鹿多以跪拜國王的形象出現,而莫高窟的九色鹿則以一種不卑不亢的姿態站立在國王的面前,它的鹿角與國王的前額基本持平,體現了當時的佛教進一步發展,與世俗王權有了平等對話的資格,而不像前期一樣依附於世俗王權生存)國王非常慚愧,忿怒地斥責調達,並下令封山,不準任何人再捕捉九色鹿,此時的調達因為違背了先前的誓言,長滿毒瘡而死。(從畫面上看,調達並沒有被國王帶到國中處死,而是自由報應而死,可見當時的世俗王權不參與佛教的具體事物的管理,佛教組織形式相對獨立。)

故事最終的結局是作惡的遭到應有的報應,貪婪的王后被氣死。而賢明的國王則得到天神的保佑護衛,國家五穀豐登,人民安居樂業,九色鹿在叢林中自由自在地生活。

故事深刻地揭示了佛教思想中的善惡業報輪迴觀念,亦反映了人類社會普遍的善惡心理,即所謂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佛講完這故事後,對弟子們說:“故事中的鹿王就是我,烏鴉是阿難,國王是鶖鷺子。溺水人則是調達,王后今是調達的妻子。

來源:敦煌創意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