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能走進敦煌千年壁畫裡,還能讓九色鹿說話?動漫化能帶火傳統文化嗎

“傳說山中住著一隻美麗的神鹿,從來沒有人親眼見到過它……”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將莫高窟第257窟“九色鹿”的故事娓娓道出,雖然他不是最專業的配音演員,但卻是敦煌壁畫的最佳講述者。與此同時,“敦煌劇場”開張了,色彩鮮豔的敦煌壁畫隨著他的講述緩緩“動”了起來,再現了這個簡單又含深意的故事。動畫中,國王、王后的神態,神鹿的靈巧,皆栩栩如生。

4月13日起,由敦煌研究院和騰訊影業、騰訊動漫聯合出品的“敦煌動畫劇”在小程序“雲遊敦煌”上首播,共有《神鹿與告密者》《太子出海尋珠記》《誰才是樂隊C位》《仁醫救魚》《五百強盜的罪與罰》五集。每天更新一集,每集不超過5分鐘,故事均以莫高窟經典壁畫為原型。而為動畫片配音的既有趙聲良等多位專家,也有國漫IP知名角色的配音演員等。

動畫片保留了斑駁的壁畫質感,讓一方屏幕前的遊客,恍若身臨其境,步入壁畫世界。而且每位觀眾還可以挑選角色,親自參與動畫片的配音。“壁畫還沒欣賞完,動畫劇又來撩人了。”有網友感慨,“動畫真正讓壁畫活了起來。”

時下,越來越多的文博機構牽手動畫、遊戲等新業態,為傳統文化推廣帶來新的啟發。

宅在家中,竟能這樣融入敦煌壁畫

打開“雲遊敦煌”小程序,遊客就能進入“敦煌動畫劇”的觀賞頁面。目前這一系列只更新了兩集,每集的海報製作成洞窟形態,而在每部動畫劇的背後,都有其專屬的敦煌壁畫與寓言故事。

其中,13日首映的《神鹿與告密者》,取自莫高窟著名的北魏第257窟“九色鹿”,趙聲良擔任解說。事實上,多年前上海美影廠導演錢家駿、戴鐵郎就據此壁畫創作過經典動畫片《九色鹿》。

14日更新的第二集《太子出海尋珠記》,則源自第296窟“善事太子”,騰訊集團副總裁程武擔任動畫片解說。《誰才是樂隊C位》取材自中唐112窟“反彈琵琶”,樂手們演奏時的動態感以及絕佳的配合,展露出高超的技藝。《仁醫救魚》來自第55窟“流水長者子”,而《五百強盜的罪與罰》從第285窟“得眼林”而來。

“如果不是這樣的方式,我根本不可能細看到這些壁畫。”市民唐新傑十分熱愛敦煌文化,曾兩次實地走訪,還買了好幾本畫冊:“現場受制於光線等自然原因,看不大清楚;畫冊雖然能拍下原貌,但畢竟經歷千年風霜,有些看不清楚,也不知道背後的故事。這樣的方式把壁畫的畫面和內容都講得很清楚,而且很有參與感。”

“這些故事,從現在的語境來看,可以說體現了萬物和諧、文明共生的文化內核。題材上選取了觀眾之前有所瞭解的角色,如九色鹿等,但做了進一步深化。”敦煌動畫劇剛上線時,歷史學博士、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副教授袁劍就關注到了,“敦煌壁畫作為具有中國特色與意境的文化遺產,此次實現與動畫形式的聯動,將為後續的敦煌文化傳承與普及提供新的參照。”

傳統文化探路飛入尋常百姓家

袁劍的感受,也是趙聲良的目的。

2017年,敦煌研究院與騰訊達成戰略合作,共同啟動“數字絲路”計劃,旨在通過文物的保護和傳播、文化價值的挖掘和梳理、文化IP的演繹和活化三個層面,打造敦煌數字文保解決方案。幾年來,雙方先後推出《尋仙》手遊敦煌主題活動、QQ音樂敦煌古曲創新大賽、敦煌數字供養人、《王者榮耀》楊玉環“遇見飛天”皮膚、“敦煌詩巾”小程序等跨界項目,利用遊戲、動漫等年輕人喜歡的方式推廣敦煌文化。

敦煌莫高窟從公元366年開始營建,一直持續千餘年。“進入新時代,面臨新受眾,敦煌文化如何更好地面向社會,打造時代新座標,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命題。”趙聲良說,“科技+文化”的組合,是讓千年傳統文化“飛”入更多尋常百姓家,與大眾產生互動的重要方式。

此次“敦煌動畫劇”是敦煌研究院的最新嘗試,延續“雲遊”敦煌的概念。“敦煌動畫劇”項目組相關負責人介紹,動畫劇的5個故事是精心挑選出來的,依據故事可塑性、壁畫完整程度、繪畫風格代表性等作為篩選標準。“敦煌壁畫上有很多故事,如果原故事本身太偏宗教或者太小眾,當今的大眾很難完全感知其意義;而從畫面上來說,因為後期要生成二維動畫,所以對壁畫的完整度、繪畫風格的代表性方面要求很高。”

2月20日,“雲遊敦煌”小程序率先上線,用戶既可以在其中360度探索全景數字洞窟,也可以按壁畫、彩塑、石窟形制等藝術形式,分別汲取敦煌莫高窟的相關知識。小程序上線僅10天,總訪問量就突破500萬,獨立訪客超過100萬。

“敦煌動畫吸引我的一點是它保留了壁畫原汁原味的感覺,有點斑駁感、粗糲感,這都是歲月的痕跡。”敦煌動畫劇播出後,前來打卡的觀眾不少,更有網友腦洞大開:“手機投屏,再關上燈,真有在黑暗中游覽莫高窟的感覺。”

“科技+文化”,博物館的未來趨勢

去年下半年,研究院便同騰訊合作策劃“雲遊敦煌”小程序。1月24日起,受疫情影響,莫高窟等石窟停止對外開放,讓人們對這款小程序上線有了更多的期待。

“春節期間我們迅速集結工作人員,聯動騰訊一起與時間賽跑,讓人們宅在家中動動指尖就能‘雲遊’敦煌,每天獲得專屬的壁畫故事及融合古人智慧的妙語。”趙聲良說。

“讓靜態的壁畫動起來,並且顯得自然流暢,始終是一個考驗文化智慧的難題。拜現代數碼技術所賜,動畫劇細節的還原度非常高,畫面很有質感。”在袁劍看來,傳統文化的推廣與傳播,若想要有效果,歸根結底是要去影響更多人,“比如此次的動畫,新的傳播方式將為傳統文化的推廣提供新的途徑與可能,並向更年輕的年齡群體提供某種參與形式。”

去年暑期,袁劍曾帶隊進行過為期兩週的長城沿線博物之旅,試圖探索文化遺蹟、博物知識與當下公眾需求之間的共贏。“有可能的話,期待國內的博物館能夠開展更多類似性質的‘遺蹟+博物+文化闡釋’的公眾活動,從而更好地讓大家從文化理解中國。”

“很多博物館現場展陳有一大問題——受限於場地等因素,很多細節是看不清楚的。”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副教授馬琳曾在雅典的博物館感受過:一面是實物展品,一面是屏幕,參觀者可以對照實物,在屏幕上獲得細節信息。在她看來,技術手段可以彌補博物館現場展陳的缺陷,帶領觀眾360度無死角地探索展品,“‘線上線下’混合是博物館的大勢所趨。”

本文源自中國青年報客戶端。閱讀更多精彩資訊,請下載中國青年報客戶端(http://app.cyol.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