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微波消融治療原理與適應症

文章轉自中國醫學論壇報今日腫瘤

肺癌微波消融治療原理與適應症

在世界範圍內,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居癌症之首,全球每年發病約250萬例,每年有超過160萬人死於肺癌。

在我國,肺癌的發病形勢更加嚴峻, 2010年新發肺癌 605900例,死亡486600例。預計2015年我國將新發肺癌733300例,死亡610200例,絕對數均排在世界第一。

對於早期非小細胞肺癌( NSCLC),外科切除是治癒的主要手段,但是由於各種原因,大約80%的肺癌無法通過手術切除治療。對於無法手術切除的多數肺癌患者在傳統的放化療中獲益有限,因此許多新的局部治療方法(例如局部消融治療)應運而生。

局部熱消融術作為一種微創技術,目前已應用於早期肺癌的治療,年治療患者數目迅速增加。

肺部轉移瘤在臨床上十分常見,是所有腫瘤轉移的第二器官,目前已證實,經皮熱消融也可以有效地治療肺部轉移瘤。

目前臨床常用的肺腫瘤熱消融方法主要有射頻消融( RFA)、 微波消融(MWA)、冷凍消融(cryoablation,氬氦刀)和激光消融( laser ablation)。

微波消融(MWA)的技術原理及療效

MWA一般採用915 MHz或2450 MHz兩種頻率。在 CT等影像技術引導下,將微波天線經皮膚穿刺進入腫瘤組織內,在微波電磁場的作用下,腫瘤組織內的水分子、蛋白質分子等極性分子產生極高速振動,造成分子之間的相互碰撞、相互摩擦,在短時間內產生高達60 ℃~150 ℃的高溫,從而導致細胞凝固性壞死。

微波消融的原理實際上與“微波爐”的原理一樣,就是通過微波加熱導致腫瘤組織發生凝固性壞死,達到“燒死”腫瘤細胞的目的。

MWA因其消融時間短、消融範圍大,受血流灌注影響小,局部複發率低等優勢,其在肺部腫瘤消融中應用越來越廣泛。目前我國在應用MWA治療肺部腫瘤方面已處於世界領先地位。MWA治療不可耐受手術的早期肺癌,5年生存率可達50%左右;治療各種惡性腫瘤肺部寡轉移瘤的5年生存率也可達50%左右。

微波消融(MWA)治療的適應證、 禁忌證及併發症

治癒性消融的適應證:

治癒性消融是指通過熱消融治療,使局部腫瘤組織完全壞死,有可能達到治癒效果。

原發性周圍型肺癌 ① 患者因心肺功能差或高齡不能耐受手術切除;② 拒絕行手術切除;③ 其它局部治療復發後的單發病灶(如適形放療後);④ 原發性肺癌術後或放療後肺內孤轉移;⑤ 單肺(各種原因導致一側肺缺如);⑥ 多原發肺癌,且雙肺腫瘤數量≤3個,腫瘤最大徑≤3 cm,且無其他部位的轉移病灶。

肺部轉移瘤 某些生物學特徵顯示預後較好的肺內轉移瘤(如肉瘤、腎癌、結直腸癌、乳腺癌、黑色素瘤和肝細胞癌)。如果原發病能夠得到有效治療,可進行肺轉移瘤的消融治療。

適應證包括單側肺病灶數目≤ 3個(雙側肺≤ 5個),多發轉移瘤最大腫瘤的最大直徑≤ 3 cm,單側單發轉移瘤的最大直徑≤ 5 cm,且無其他部位的轉移。

對於雙側肺腫瘤,不建議雙側同時進行消融治療。

姑息性消融的適應證:

姑息性消融治療的目的在於最大限度減輕腫瘤負荷、緩解腫瘤引起的症狀和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對於達不到治癒性消融條件的患者,其適應證可以較治癒性消融適當放寬。如腫瘤最大徑>5 cm或單側肺病灶數目>3個(雙側肺>5個),可以進行多針、多點或多次治療,或與其它治療方法聯合應用。如腫瘤侵犯肋骨或胸椎椎體引起的難治性疼痛,對腫瘤局部骨侵犯處進行消融,即可達到止痛效果。

微波消融禁忌證:

由於肺部腫瘤患者對經皮熱消融治療具有良好的耐受性,術後肺功能幾乎不受影響,因此除無法糾正的凝血障礙性疾病以外,肺部腫瘤局部熱消融的絕對禁忌證相對較少,目前主要有以下幾項:

1.病灶周圍感染性及放射性炎症沒有很好控制者,穿刺部位皮膚感染、破潰;

2.嚴重的肺纖維化,尤其是藥物性肺纖維化;

3.有嚴重出血傾向、血小板小於50×109 /L和凝血功能嚴重紊亂者。抗凝治療和/或抗血小板藥物應在經皮消融前至少停用5~7天;

4.消融病灶同側惡性胸腔積液沒有很好控制者;

5.肝、腎、心、肺、腦功能嚴重不全者,嚴重貧血、脫水及營養代謝嚴重紊亂,無法在短期內糾正或改善者,嚴重全身感染、高熱(>38.5℃)者;

6. 有廣泛肺外轉移者,預期生存< 3個月;

7. 美國東部腫瘤協作組(ECOG)體能狀態評分小於 3。

併發症:

不良反應 ① 疼痛:手術後疼痛一般為輕度疼痛,可以用非甾體類藥物止痛;② 消融後綜合徵:約2/3患者可能發生,主要症狀為低熱、乏力、全身不適、噁心、嘔吐等,一般持續3~5天,可以適量短時應用小劑量糖皮質激素;③ 咳嗽:輕度的咳嗽不影響消融手術,劇烈咳嗽要停止消融手術或間斷消融,術後咳嗽可適當給予止咳化痰藥以及必要的抗生素;④ 胸膜反應。

併發症 ① 氣胸:氣胸是消融後最常見的併發症,發生率為10%~60%,需要胸腔閉式引流的10%左右;② 胸腔積液:發生率為1%~30%,需要穿刺/置管引流的胸腔積液不足10%;③ 出血:消融中出血的發生率在3%~8%,多具有自限性,保守治療無效者,可行介入栓塞治療或剖胸探查;④ 感染:消融手術引起的肺部感染的發生率為1%~-5%,若消融手術後5天體溫仍然>38.5℃,首先要考慮肺部感染,要根據痰液、血液或膿液培養的結果調整抗生素;⑤ 其他罕見併發症:支氣管胸膜瘻、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症、腫瘤針道種植、神經損傷、肺栓塞、空氣栓塞、心包填塞等極少發生,需個別特殊處理。

消融相關死亡 肺部腫瘤消融手術的併發症大多輕微且易於處理,但是嚴重甚至致命的併發症也有一定的發生率。根據目前的文獻報導肺部腫瘤消融手術相關死亡率低於1%。

小結

關於肺部腫瘤的治療,微創治療是未來發展的方向之一,尤其是影像引導下的經皮熱消融技術在治療肺部腫瘤方面具有:創傷小、療效明確、安全性高、患者恢復快、操作相對簡單、適應人群廣等特點。

最近研究表明:經皮熱消融治療不能耐受手術切除早期NSCLC患者(腫瘤直徑2~3 cm)的1年、3年和5年的生存率分別達到97.7%、72.9%和55.7%,且死亡率小於1%。

這些臨床證據讓我們相信未來這一技術會在肺部腫瘤的綜合治療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其地位有可能成為繼手術、放療、化療之後的一種新的治療模式。

當然,熱消融治療肺部腫瘤還存在許多問題許多需要完善,例如消融技術的規範化尚待制定、熱消融與其他治療手段(如手術、放療等)隨機對照研究有待更多地開展、如何提高局部完全消融率和降低局部復發有待探索。

相關病例

病例一

男,61歲,因“左肺中心型鱗癌(I期)”於2009年1月進行了左肺全切手術,術後未進行放化療。2012年10月又發現右肺下葉2.5 cm×2.0 cm佔位(圖1),活檢後為“中分化腺癌”。經多學科會診後患者不能耐受次手術和放療,隨後在局麻下微波消融治療。圖2為微波天線穿刺入腫瘤內;圖3為消融後9月,腫瘤縮小;圖4為消融後12月腫瘤明顯縮小;圖5為消融後24月腫瘤縮小為纖維疤痕;圖6為消融後36月腫瘤仍為纖維疤痕,無復發徵象。目前患者健在。

肺癌微波消融治療原理與適應症

消融前後對比

病例二

女, 70歲,因“右肺上葉佔位5月”收住院,腫瘤5.0 cm×4.5 cm(圖7),活檢病理鱗癌。患者吸菸50年,慢支肺氣腫病史20年,高血壓冠心病病史15年。經多學科會診後患者不能耐受次手術和放療,隨後在局麻下微波消融治療。圖8為兩支微波天線穿刺入腫瘤內;圖9為消融後即刻,腫瘤周圍呈毛玻璃樣;圖10為消融後9月腫瘤縮小;圖11為消融後24月腫瘤明顯縮小;圖12為消融後48月腫瘤腫瘤縮小為纖維疤痕,無復發徵象。目前患者健在。

肺癌微波消融治療原理與適應症

消融前後對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