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國:先敗而後勝,羽柴秀吉為何能逼迫德川家康上洛臣服?

1584年,德川家康於小牧-長久手戰役中擊敗羽柴秀吉,成功打擊了秀吉的囂張氣焰。在此之後,德川家康又藉助武田舊臣之力奪取了甲斐、信濃國內的廣大領地,並與關東強國北條氏結盟,獲取了與羽柴秀吉相抗衡的實力。

然而就在德川家康忙於擴張勢力之際,羽柴秀吉亦不甘雌伏。在小牧-長久手戰敗後,秀吉便不遺餘力地向德川家康施加壓力,並最終於1586年成功迫使家康上洛臣服,取得了這場博弈戰的勝利。那麼在短短兩年之內,羽柴秀吉為何能反敗為勝、成功逼迫家康臣服呢?本文便為大家講述家康落敗的詳細原因。

日本戰國:先敗而後勝,羽柴秀吉為何能逼迫德川家康上洛臣服?

羽柴秀吉


原因一:信濃領地大多被秀吉所奪

在本能寺之變後,位於信濃國內的織田勢力四散而逃,信濃國一時間成為無主之地。而窺視信濃國內的廣大領土,北條、德川、上杉等大名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最終德川家康在爭奪中勝出,收服了木曾義昌、小笠原貞慶、保科正直等有力國人眾,掌握了信濃國內的多數領地。然而德川家康尚未將信濃國捂熱,羽柴秀吉便已經對其虎視眈眈。

一、木曾義昌反叛

因為信濃國是剛剛奪取,德川家康對木曾義昌等信濃國人眾大多采取放任不管的姿態。因此信濃國人眾之間矛盾不斷,領地衝突更是愈演愈烈,其中木曾義昌領地一部分便被小笠原貞慶所奪。除此之外,德川家康曾經許諾木曾義昌的安曇、築摩兩郡也是石沉大海。為此,木曾義昌不止一次請求家康兌現承諾。

眼看著德川家康對自己的合理請求置之不理,木曾義昌與德川家康的矛盾擺上檯面。1584年,木曾義昌向羽柴秀吉提交人質正式叛離德川家康。得知此事後的家康怒不可遏,立即率軍討伐木曾義昌,但其聯軍最終被木曾義昌擊敗。木曾義昌的反叛,也意味著信濃國門戶大開,羽柴秀吉隨時有能力侵入信濃國內。

日本戰國:先敗而後勝,羽柴秀吉為何能逼迫德川家康上洛臣服?

木曾義昌


二、小笠原貞慶反叛

前文提到:木曾義昌的反叛,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家康在小笠原貞慶入侵其領地一事上不聞不問。然而德川家康偏袒小笠原貞慶並非偶然。因為小笠原貞慶與上杉景勝的領地相近,德川家康一直將小笠原貞慶作為牽制上杉景勝的重點勢力培養,給予其不少恩惠。

可惜德川家康試圖討好小笠原貞慶的想法也是一廂情願。就在木曾義昌叛離德川家康的次年,小笠原貞慶也開始與羽柴秀吉接觸。其後真田昌幸投靠羽柴秀吉一事,也是小笠原貞慶從中調解。因此可以斷定,小笠原貞慶早在1586年之前,便已經確定叛離德川氏。

日本戰國:先敗而後勝,羽柴秀吉為何能逼迫德川家康上洛臣服?

德川家康


因為木曾義昌、小笠原貞慶的先後反叛,信濃國內的大量領土被羽柴秀吉所奪取。為防止羽柴方勢力在信濃國內掀起戰亂,德川家康不得不令信濃、甲斐國內的家臣對木曾義昌等人嚴加監視。如此一來,本就劣勢的德川家康處境更是雪上加霜。

原因二:上田合戰的失敗

在德川家康與北條氏締結同盟之時,作為條約之一,德川家康要求真田昌幸將沼田領交予北條氏。然而德川家康的無理要求遭到了真田昌幸的斷然拒絕。真田昌幸也因此宣佈與德川家康斷交,並轉投上杉景勝。在如此背景下,則爆發了第一次上田城合戰。

1585年8月,德川家康命令鳥居元忠、大久保忠世等人率領甲斐、信濃等地的國人眾討伐真田昌幸。而德川家康本人則繼續停留在濱松城監視羽柴秀吉。據《三河物語》記載,德川軍人數多達七千,而真田昌幸包括雜兵在內亦不過1500人,如此看來本是一場毫無懸念的戰鬥,德川家康也希望通過此戰的勝利消滅真田昌幸、斷絕其與上杉景勝的聯繫。

日本戰國:先敗而後勝,羽柴秀吉為何能逼迫德川家康上洛臣服?

真田昌幸


然而出乎家康的預料,真田昌幸在上田合戰中不僅以少勝多擊潰德川軍,甚至一路追擊,將德川軍趕至小諸城內。同時與真田軍相配合,位於海津城內的上杉軍也支援到戶石城、矢澤城一帶。因為德川軍接連戰敗、士氣低迷,即便人數佔有優勢,最終上田合戰還是以德川軍的失敗告終。

上田合戰過後,真田昌幸立即開始與羽柴秀吉接觸,希望共同對抗德川家康。而見證了真田軍在上田合戰中的威勢,羽柴秀吉也欣然應允。並且在送於真田昌幸的書信中,羽柴秀吉明確表示會在次年一月討伐德川家康,並請求真田昌幸與木曾義昌等人商討出兵協助。

因為真田昌幸的叛離,羽柴秀吉、上杉景勝、木曾義昌等反德川勢力得以連接起來,併成功構建了德川包圍網。如若此時德川家康與羽柴秀吉開戰,其四面臨敵的窘境幾乎是可以推測的。

可惜在同年十一月,羽柴秀吉領內關西地區發生了大規模的地震,秀吉為此蒙受了不小的損失。並且因為地震的影響,領國之內又鬧起了饑荒。在如此動盪的環境下,羽柴秀吉不得已擱置了討伐家康的計劃。

日本戰國:先敗而後勝,羽柴秀吉為何能逼迫德川家康上洛臣服?

羽柴秀吉


原因三:石川數正的出奔

1585年11月,就在德川家康疲於應對信濃等地的叛亂之際,其領地三河國內又發生了一起壓垮德川家康的大事件-石川數正出奔。

石川數正,本是德川家康手下的肱骨重臣,也是家臣中為數不多的主和派。在石川數正出奔前一個月,德川家康展開會議並拒絕與羽柴秀吉和談。如此一來,作為家中主和派的石川數正便陷入了左右為難的境地。同時,石川數正負責的國人眾小笠原貞慶也在之前投靠了羽柴秀吉,石川數正的處境因此更加被動。為此在十一月十三日,石川數正攜家眷逃離三河、投靠了羽柴秀吉。

日本戰國:先敗而後勝,羽柴秀吉為何能逼迫德川家康上洛臣服?

羽柴秀吉


受到石川數正出奔的影響,家康領內國人眾人人自危,深怕敵對勢力趁機入侵。根據《三河物語》記載,真田昌幸趁機在信濃領內廣佈謠言,宣稱上杉景勝將出兵信濃幫助武田後代恢復舊領。

另外因為石川數正的叛逃,德川家康在信濃、三河等地的軍隊部署與戰法皆被羽柴秀吉知曉。可謂是面臨著敵暗我明的險境。為應對羽柴秀吉可能的侵攻,德川家康下令信濃地區的德川軍全部退回濱松重新佈防,而信濃則幾乎是全境放棄,此時尚處在信濃領內的大久保忠教等家臣皆抱持著必死的決心。

果然不出家康所料,就在石川數正出奔的消息傳出後不久,真田昌幸、小笠原貞慶等國人眾便開始對德川家康的領地展開侵攻。其中小笠原貞慶更是直接包圍了信濃要衝高遠城,可惜最終被保科正俊擊退。即便如此,信濃地區見風駛舵、投靠羽柴秀吉的勢力仍然層出不絕。與羽柴秀吉的博弈進行到這裡,德川家康已經是處於絕對被動的局面。

日本戰國:先敗而後勝,羽柴秀吉為何能逼迫德川家康上洛臣服?

羽柴秀吉


原因四:上杉景勝等人接連上洛

前文提及的石川數正出奔,可謂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在此之後,羽柴秀吉已經做好次年攻打德川家康的準備,然而因為關西地區的大地震,計劃最後不了了之。但是在1586年春季,羽柴秀吉依然威脅要攻打德川家康西面的盟友織田信雄。迫於羽柴秀吉的威脅,織田信雄親自前往岡崎請求家康與秀吉和談,而此時的家康手中也沒剩多少談判的籌碼,最後借坡下驢結束了與秀吉的爭鬥。

雖然結束了與秀吉的爭鬥,但此時離德川家康上洛還有半年之久。在此期間,家康數次前往駿河與北條父子會談,向羽柴秀吉展示德川-北條之間的牢固同盟,此舉大概也有威懾羽柴秀吉之意。

面對德川家康的耀武揚威,羽柴秀吉則是以柔克剛、採取自己最擅長的懷柔政策。因為秀吉與家康的爭鬥結束,羽柴秀吉立刻邀請上杉景勝、木曾義昌等人上洛確定臣屬身份。其中上杉景勝上洛期間極受羽柴秀吉禮遇,似乎也是羽柴秀吉對德川家康的一種示威。

日本戰國:先敗而後勝,羽柴秀吉為何能逼迫德川家康上洛臣服?

上杉景勝


在此之前,原先由家康處叛逃的木曾義昌、小笠原貞慶兩人也上洛臣服秀吉,並且得到秀吉的承認而成為一方大名。羽柴秀吉此番舉措不僅確保了木曾義昌等人的忠心,更是可以誘使信濃等地眼紅的國人眾叛離家康,可謂一石二鳥之計。

眼見著羽柴秀吉構建的德川包圍網愈發牢固,而自己所剩下的籌碼越來越少,德川家康終於在羽柴秀吉送出生母做人質的情況下踏上了上洛之旅並最終臣服秀吉,同時也為長達三年的兩雄對決劃上了句號。

結語

雖然德川家康於1586年10月正式上洛臣服於羽柴秀吉,但其心中依舊懷有奪取天下的大志。在羽柴秀吉手下蟄伏十二年後,德川家康終於在羽柴秀吉病逝後成功奪取大權、執掌天下。如此看來,德川家康與羽柴秀吉間的爭鬥,反而是德川家康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