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家人的職業狀況悄悄影響著孩子的職業選擇

週末,我們一家三口在酷暑中奔波7個小時,到南昌參觀八一起義紀念館。

這個活動的發起人是6歲的兒子。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個小軍迷。平日裡,兒子經常穿著軍裝、迷彩服,對各類武器如數家珍、軍銜等級張口就來。“來一趟軍旗升起的地方”是他今年暑假的心願之一。

令大部分人不解的是,即便如此,要是問他“長大了要不要參軍”?他是猶豫的。再問他“理想工作是什麼”?他會告訴你,他要從事二份工作,房屋驗收員和網絡故事主播。

當你再確認“那你就不當軍人了?”他會有些糾結地說:“先當興趣愛好吧。”

這是怎麼回事?

還得從作為母親的我說起。我出身在一個軍人家庭,老姥爺、爺爺和爸爸都是軍人。後來我又嫁給了一個軍人,兒子的爸爸和爺爺也都是軍人。

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下,小傢伙耳濡目染,有著濃濃的軍旅情節。

可是,他為什麼又對未來的理想工作有一些“不一致”呢?或許是因為我對軍人職業的自我感覺。

一方面,我對軍人有深切的感情;另一方面,又深知自身性格與軍人職業的不匹配。所以從小,我就堅定自己不會選擇軍人職業。在之前學習職業規劃時,有一次課上老師讓我們畫家族職業樹,並回答問題。有一項問題是“你的家人中最集中從事的職業是______”;第二項問題接著問“你絕不會考慮的職業是_____”,兩項我都填了“軍人、公務員”。

兒子曾經問過我,為什麼不選擇軍人的職業?我跟他分析過我的性格、理想及我的想法。小小的他可能覺得媽媽不喜歡的可能就是不那麼完美的。他還不能理解每一份職業都是中性的,沒有絕對的好壞,只有合不合適。

與此同時,在日常生活中,他看著我從事著兩份職業,動力滿格,樂在其中,所以他也萌生了要做兩份職業的想法。

至於該做什麼好?他問了我少年時期選擇職業的思路後,他說自己的性格也熱愛自由,在具體的事情上喜歡搭樂高,想找一份跟建築有關的職業,但最好是可以由他來點評(審核)別人的工作的,於是他想出了“房屋檢收員”。

此外,他經常聽到我說“改稿子”、“給記者算工分”,我告訴他這叫”內容變現“,他琢磨出自己喜歡聽故事,並且4歲就開始陸陸續續在網絡上試著講故事,他想通過做網絡主播“內容變現”。

這是他在中班時就萌芽的職業方向。在今年的幼兒園手冊上,我看到他的“夢想職業”一欄寫這兩個職業。

作為一名母親,我沒有做什麼評價,只是給他一個空間,小心地呵護著他猶豫著、搖擺著的萌芽想法。

作為一名職業規劃師,我知道對一個人職業選擇和未來職業生涯產生影響的,包括自幼形成的認知結構,人際互動方式,興趣愛好,夢想和需求,甚至一些童年的未完成情節。

這些多種因素在他成長過程中起到的作用,其中的複雜程度,是我個人或者一個家庭的力量很難去左右的。

那作為父母,我們究竟該為孩子的未來職業做些什麼呢?

在現實生活中,家庭成員從事的具體工作方向,往往會對孩子起一個示範和指導作用。比如人們所說的“世家”,如“中醫世家”,“警察世家”等。帶有很強的歸屬感。

除了以上家庭成員對孩子的職業除了有正向影響,還有負向的影響。

在具體的諮詢中,我看到一些在擇業或者選擇未來方向中陷入較長時間迷茫不定的人,他們的原生家庭成員都有著較相似的職業情況,那就是工作不開心。這種不開心和世俗的成不成功關係不大。

一位在今年高考中考入全省前500名的學霸,他的父母都是體制內優秀的領導者。在諮詢中他說,父母告訴他,社會上的工作大部分都要靠阿諛奉承、爾虞我詐才能做好。為了活著不累,父母建議他選擇一個跟人打交道少的工作,比如學醫生檢驗專業,將來做化驗工作,少跟人交道。

他捧著高分,沮喪又不甘心地問我:“老師,我真的只能走這條路嗎?”

他的性格測評結果顯示,這是一個喜歡跟人在一起,在人群中獲得能量的孩子。但是常年聽著雖然成功、但是工作壓抑的父母的職場怨言,他非常惶恐。

所以,一個人的祖輩、父輩在所從事的職業中不成功,或者雖然成功,但是職業感覺並不快樂的影響力是很大的。往往會導致他們的子女在職業選擇上,因為一些不必要的原因進入不合適的領域。

比如“我當了一輩子醫生,我要我兒子除了當醫生幹啥都行。”這種家長對自我職業發展不滿意的投射,往往會使子女從業盲目選擇,在未來的發展上遇到更多的預想不到的困難。

所以,為人父母,我們最應該帶給孩子的職業影響應是在職業發展中追求自我實現——在你的綻放中,讓孩子看到世界上存在與人職匹配的職業;在你的奮鬥中,讓孩子看到聚焦發展的路徑;在你的轉型中,讓孩子知道每一次開局都可以精彩

這樣一份無形的影響,不僅可以用來幫助孩子甄選工作,而且是教給孩子一種讓職業生涯融入更廣闊的人生追求裡的整體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