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中世紀造船簡史:北歐南歐各領風騷,兩者最終殊途同歸

  如果從海洋方面來觀察古代歐洲在世界歷史上所處的位置,我們就會發現歐洲屬於一個三面環海的半島:歐洲南面被廣闊的地中海所包圍,而北面和西面則是冰冷的北冰洋和廣袤的大西洋。因此,歐洲歷史的發展與海洋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其中首屈一指的就是航海業。在整個中世紀時期,歐洲的航海業呈現出“先北後南”的趨勢,而兩種風格的航海技術最終殊途同歸,在中世紀晚期融為一體,為歐洲大航海時代提供了關鍵的技術支持。

歐洲中世紀造船簡史:北歐南歐各領風騷,兩者最終殊途同歸

中世紀前期遙遙領先的北歐航海技術

  自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歐洲大陸就陷入了分裂和混亂的時代,而在中世紀前期,對於歐洲沿海國家威脅最為強大的當屬猖獗的維京海盜了。作為現今“北歐五國”的先祖,公元8世紀末他們就已經開始入侵不列顛群島,並且此後200多年期間成為了令歐洲沿海各國最為頭疼的海盜。憑藉著獨具一格的航海技術,維京人駕駛帆船控制了波羅的海、挪威海和北海的大部分區域,甚至一度到達過黑海甚至裡海沿岸,他們先後入侵保加利亞和古俄羅斯南部,甚至還前往兩河流域與當時的阿拉伯帝國有過貿易接觸往來。

歐洲中世紀造船簡史:北歐南歐各領風騷,兩者最終殊途同歸

  由於北歐地區海洋十分寬廣,因此當地居民很早就對造船方面頗有研究,考古專家們曾經在丹麥發現了很多青銅器時代北歐居民留下來的壁畫,當時北歐地區的船隻體型修長並且船首高大,並且主要以人力槳為行駛動力。中世紀早期,維京人的船隻又有了新的發展,其中在公元8世紀維京人發明了帆布,這標誌著維京船隻動力的進一步加強。

  現今的瑞典果特蘭群島之中,依然存留著維京時代船隻的畫像石刻,它們被歐洲考古學家視為“帆船時代”的重要證據。根據這些石刻我們可以瞭解到,當時維京人的船隻已經使用面積很大的方形帆布,並且維京人還很重視帆布對船隻的裝飾作用,他們在帆布上經常使用紅色或者藍色的飄帶加以裝飾,由此形成了維京海盜鮮明的個性標識。

歐洲中世紀造船簡史:北歐南歐各領風騷,兩者最終殊途同歸

  憑藉著輕盈靈巧的單桅帆船,維京人於公元前8世紀末大規模向歐洲大陸挺近,儘管他們的強盜行為令人厭惡,但是不得不承認他們是當時歐洲最優秀的航海民族之一。11世紀初,維京人甚至還完成了跨越大西洋發現北美洲的壯舉,可見正是優秀的造船技術和航海能力讓他們得以縱橫四海。

  根據挪威考古專家在戈斯塔德、奧塞伯格等地的發現,古代維京人的船隻在12世紀之前的船隻大約有以下三方面的特點:首先,他們的船隻修長靈巧,船的頭部和尾部都十分尖銳,並且距離海面很高,呈現漂亮的流線形,這樣的設計使得船隻在航行時能夠減少空氣摩擦,增加船隻的行駛速度。

歐洲中世紀造船簡史:北歐南歐各領風騷,兩者最終殊途同歸

  其次,維京人的船隻動力以風力揚帆為主,以人力划槳為輔。儘管當時維京人的帆船是單桅帆船,但是他們對於桅杆和帆布的設計卻十分上心。由於北海海面的風力很大,他們的大方帆都是使用堅固的皮革製成的,並且維京人還在桅杆頂端加裝了帆腳索,使用它可以操縱迎風的那一面,使得維京人在橫風的狀態下也可以駕駛船隻順利航行。除了藉助風力,維京船隻的人力系統也十分便利,他們在船隻的兩側至少設計了16只槳,以便於在無風的狀態下維持船隻的動力。

  最後,維京人的船隻構成獨具一格。上文曾經提到過,維京人的船身十分修長,而為了適應具體的海岸地形,維京人研發出了尖底船和平底船兩種船隻。其中,尖底船是維京人在海上航行所使用的主要船隻,由於它的流線型船身在水中航行時所受到的阻力比較小,因此它承受波浪打擊的能力比較好,也是維京人船隻速度高於南歐船隻的主要優勢。不過,平底船也並非一無是處,隨著維京人對歐洲地域的深入,平底船在歐洲內河航行的便利以及登陸河岸的優勢是尖底船所不能比擬的。

歐洲中世紀造船簡史:北歐南歐各領風騷,兩者最終殊途同歸

  正如德國著名哲學家恩格斯所說:“維京人的船隻修長而靈活,他們的船隻造型獨特,龍骨高聳,使用風力作為主要動力來源,憑藉著優秀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他們在11世紀之前的北海海面上所向披靡。”正是由於北歐維京人航海技術的高超,因此在中世紀晚期,歐洲的所有沿海地區都使用北歐的尖底船作為沿海地區的船隻模板了。

後來居上的南部歐洲航海技術

  相比而言,南部歐洲的造船歷史雖然也源遠流長,但是直到公元12世紀之後,它們才開始在歐洲沿岸大放異彩。早先,南部歐洲的造船技術起源於希臘愛琴海上的克里特人,被古羅馬共和國征服之後,克里特人為古羅馬共和國貢獻了傑出的造船技術。隨著古羅馬人對埃及人和腓尼基人的征服,這三個地區的造船技術相互交流碰撞,最終形成了古羅馬帝國獨有的南歐造船技術。

歐洲中世紀造船簡史:北歐南歐各領風騷,兩者最終殊途同歸

  在古羅馬帝國初期,古羅馬帝國的造船技術已經基本定型,在當時羅馬帝國的戰艦與商業用船,它們大致可以分為“長船”和“圓船”兩種形式,前者用於軍事,而後者用於商業。“長船”的體型較為修長,每艘船的長度大約在30米左右,使用五層船槳作為船隻的主要動力,因此又被稱為“五力船”,每層大約有50只槳。

  儘管羅馬帝國的“長船”也裝有桅杆和帆布,但是和北歐船隻所不同的是,羅馬帝國的船隻主要使用槳作為主要動力來源,而帆布只在順風的時候起到輔助航行的作用。由於羅馬帝國的“長船”主要依靠人力來控制船隻的前進方向,因此這種船隻的航行不受風力和風向的侷限,具有很強的人力操控性。不過由於這種船隻不善於承載大量貨物,因此“長船”通常被羅馬帝國用於軍事領域。

歐洲中世紀造船簡史:北歐南歐各領風騷,兩者最終殊途同歸

  而主要運用於商業的“圓船”從體型上就要臃腫得多,它的長寬比例大約呈現為5:2的橢圓狀,這種船隻的吃水深度也要比“長船”深得多,並且航行速度也較慢。“圓船”的動力系統相對而言更加依靠風力,並且為了保持船隻的航向,必須使用船尾的人力槳作為轉向動力,但是它的載重量卻能夠達到250噸左右。由於它的船身卻能夠承載大量的糧食與貨物,因此主要用於羅馬帝國的商業貿易和後勤保障。

  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南歐船隻技術繼續在拜占庭帝國得以傳承和保留。隨著阿拉伯帝國的崛起和擴張,南部歐洲的造船技術也深受影響,在中世紀前期,拜占庭帝國的船隻開始使用瀝青作為船隻甲板之間的粘結劑,並且他們還吸收了阿拉伯人的“大三角帆”技術,使得船隻可以利用60度之內的風向自由航行。

歐洲中世紀造船簡史:北歐南歐各領風騷,兩者最終殊途同歸

  公元12世紀中期,南歐意大利城邦日益興盛的商業貿易使得它們逐漸超過了日趨衰落的拜占庭帝國,成為南歐航海技術的先驅。此時熱那亞共和國出現了上下兩層甲板,到了13世紀末,又出現了上、中、下三層甲板的商船;與此同時,熱那亞共和國境內出現了多桅帆船,其中二桅三面帆的出現更是標誌著意大利半島地區的南歐航海技術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南北航海技術的融合與大航海時代的來臨

  14世紀末,隨著歐洲地區航海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南北歐的航海技術逐漸融合,最終在意大利諸多商業邦國之中開花結果。為了支持西方的騎士們打開中亞地區的大門,熱那亞、威尼斯等國家的商人們在地中海運輸軍糧的貿易之中賺得盆滿缽滿,此時北歐船隻上的優秀技術,比如說設置甲板、無縫拼接船板技術都被有機地結合到了南部歐洲的造船技術的之中,使得南北歐技術的造船技術逐漸開始融合。而在這一時代最為傑出的就是“卡拉克”和“卡拉維爾”兩種樣式的船隻了,它們成為了歐洲遠洋船隻的鼻祖,也對後來歐洲大航海時代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歐洲中世紀造船簡史:北歐南歐各領風騷,兩者最終殊途同歸

  其中,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地中海沿岸的船隻主要使用“卡拉克”樣式,這種船隻使用三根桅杆(前桅、中桅與後桅)作為船隻的主要動力來源,船身顯得寬闊並且吃水很深,並且控制航向的船舵已經放在了船體下的正中心位置,並且船舷還有著優雅的流線型設計,進入15世紀之後,“卡拉克”船隻的帆面和桅杆日趨複雜化,對風力的操控也變得可靠起來。正是這種三桅的“卡拉克”樣式的船隻,奠定了西班牙後來大航海時代遠洋船隻的基礎。

  而葡萄牙王國由於其本身面向大西洋,因此他們採用了另一種與眾不同的“卡拉維爾”式船隻。相對於“卡拉克”船隻來說,葡萄牙人所研發的“卡拉維爾”吃水相對較淺,並且主要使用三角形帆布而非方形帆布,使得船隻能夠輕鬆駕馭橫風,在海洋上使用“之”字形走法,使得船隻的航速有了極大的提升。據估計,15世紀葡萄牙船隻的行駛速度大約在每小時22公里左右,這種輕便迅速的船隻為葡萄牙王國開闢新航線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基礎。公元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正是使用這種船隻越過非洲好望角,從而開闢了歐洲前往印度的新航線。

歐洲中世紀造船簡史:北歐南歐各領風騷,兩者最終殊途同歸

  因此,到了16-18世紀,以西班牙和葡萄牙為首的歐洲殖民者,藉助能夠遠跨重洋的多桅帆船,掀起了“大航海時代”的狂潮。正是藉助於歐洲航海技術的高度融合與先進的造船技術,它們率先在非洲等地開闢殖民地,成為了歐洲大陸的霸主。大航海時代後期,英國的後來居上與“日不落”帝國的建立,這些劇烈的變化歸根究底也離不開日趨成熟的歐洲近現代航海技術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