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所以比禽獸尊貴,就是因為有禮義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劉餘莉品讀《群書治要》

人之所以比禽獸尊貴,就是因為有禮義

《群書治要360》講座第77集09 全文2459字,閱讀需7分鐘

【夫人之所以貴於禽獸者。以有禮也。】這句話出自《群書治要》卷三十三《晏子》。說人之所以比禽獸尊貴,就是因為人能奉行禮義。

人之所以比禽獸尊貴,就是因為有禮義

這一段話出自一個故事,在《晏子》上記載的。齊景公很嗜好飲酒,有一次接連飲了好幾天。在酒酣之時,喝得高興的時候,他竟然脫衣摘帽,親自敲擊瓦盆奏樂,並且問身邊的近臣說:“仁德之人也喜好以此為樂嗎?”有一個諛臣梁丘據就回答說:“仁德之人的耳朵和眼睛也和別人一樣,他們為什麼偏偏不喜好以此為樂?”景公一聽,就派人駕車去請晏子,晏子身穿朝服而來。景公說:“我今天很高興,願意與先生您共同飲酒作樂,請您免去君臣之禮。”

晏子就回答說:“假如群臣都想免去禮節來事奉您,恐怕君主您就不願意了。現在齊國的孩童,凡身高中等以上的,力氣都超過我,也勝過您,然而卻不敢作亂,就是因為懼怕禮義。假如君主都不講禮義,那就無法役使下屬;下屬如果不講禮義,就無法事奉君主,人之所以比禽獸尊貴,就是因為有禮義。

我聽說,君主如果不是因為禮義,就無法正常地治理國家;大夫如果不是因為禮義,底下的官吏就會不恭不敬;父子之間如果沒有禮義,家庭就必會招致災殃。《詩經》中有一句話說:『人而無禮,胡不遄死?』人如果不遵守禮義,為什麼不趕快去死?可見禮義不可以免除。”

景公聽了之後很難得,他馬上接受了勸諫。“我自己不夠聰明,又沒有好的近臣,加之他們迷惑引誘我,以至於如此,請處死他們。”要把身邊的這些近臣殺掉。晏子聽了之後又趕快來勸諫,“身邊的近臣沒有罪。如果君主不講禮義,那麼講究禮義之人便會悄然離去,不講禮義之人就會紛至沓來。如果君主講究禮義,講究禮義之人就會紛至沓來,不講禮義之人就會悄然離去”。

景公聽了之後說:“先生說得好!”於是景公讓人換了衣冠,令人灑掃庭院,更換坐席,然後重新請晏子。晏子進入宮門,經過三次謙讓,才登上臺階,採用的是“三獻之禮”。隨即,晏子再行拜別之禮,準備離去。景公也是以禮拜別,然後命令下人撤掉酒宴,停止音樂,並且對身邊的臣子說:“我這麼做是為了顯揚晏子的教誨”。

在這段對話中,晏子就對景公提出來了,『夫人之所以貴於禽獸者,以有禮也』。體現了這個禮特別地重要,無論對於治國、對於扭轉社會風氣,還是對於一個人的修身都是極其重要。

人之所以比禽獸尊貴,就是因為有禮義

所以孟子很早就說過,他說人和禽獸的區別“幾希”。“幾希”就是很小一點點。只不過人把這個東西給保留下來了,而禽獸把它給喪失了。這一點點的東西是什麼?人和禽獸的區別在哪裡?就是因為人懂得禮、懂得義,他能夠用禮義來節制自己不合適的慾望和行為。所以人如果不能夠接受禮義的教誨、倫理道德的教育,那就會墮落得離禽獸不遠了。

我們現在看到網路上的各種新聞,甚至有一些亂倫的現象,以前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事都在這個社會發生了。看到這些現象的時候,就讓我們思考一個問題,人和禽獸的區別究竟在哪裡?在改革開放之後,我們追求經濟的發展,強調GDP的增長,而且向西方學習了一些腐朽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忽視了聖賢人所講的仁義慈悌的道理,結果人與人相處、待人接物沒有了道德的底限,這個時候人就活得沒有人樣了。這就是《孟子》上所說的,“飽食、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

所以孟子他特別強調了“恥”這個字對人的重要意義,他說“恥之於人大矣”。我們修身從哪裡修起?就是要培養自己的羞恥心來做起。為什麼“恥”這個字對人這麼重要?他說以其得之就是聖賢,失之則禽獸耳。因為一個人有了羞恥心,他就能夠成聖成賢,勇於改過;而一個人把羞恥心丟了,做什麼事都無所謂了,不知慚愧了,久而久之就墮落為禽獸了。

人之所以比禽獸尊貴,就是因為有禮義

所以在《了凡四訓》上他講了這樣一段話:“思古之聖賢,與我同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師?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塵情,私行不義,謂人不知,傲然無愧,將日淪於禽獸而不自知矣。”這句話講得很好。讓我們想一想古代的聖賢人,譬如說孔老夫子、孟老夫子,

現在孔子學院、孟子學院到全世界都去建設,為什麼?

說明世界各地都向往孔子、孟子的教誨。孔子、孟子和我們同樣是人,為什麼他們能夠成為百世師表,到今天不分種族、不分國籍的人還願意向他們學習,一提到他們還非常尊敬,但是我們自己卻是一身瓦裂?這個瓦裂就是指陶製的器皿,譬如說陶製的杯子、陶製的盆子、陶製的碗等等,但是這個陶製的器皿卻破碎了,結果怎麼樣?結果是一文不值。“耽染塵情”,過分地放縱於感官的享受、慾望的滿足。“私行不義”,偷偷地做著一些不仁不義的事情。“謂人不知”,還以為別人都不知道。“傲然無愧,將日淪於禽獸而不自知矣”,就這樣不以為恥、反以為榮,一天一天地淪落為禽獸而不知不覺,還自以為是、妄自尊大。

看了這一句話,就是提醒我們,聖賢人和一般人的區別何在?聖賢人並不是一個過失都不犯的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但是聖賢人的可貴之處就在於他們有了過失能夠改過、懺悔。所以怎麼樣?“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能夠改過這個善是最大的善,沒有比能改過這個善更大的善了。所以他犯了過失,知道慚愧、知道羞恥,所以勇於改過,才成聖成賢。所以

沒有人生來就是聖賢人,生來就一個過失不犯,聖賢人也都是一點一點地修成的。

羞恥心羞恥什麼?並不是說我做了一個錯事、犯了一個過失感到羞恥,我們每一個人本性都是純淨純善的,本來都具有明德,本來就是聖人、賢人,但是現在卻淪落成凡夫了,淪落成一般人了,這一點就非常值得慚愧。所以有了羞恥心,進而能夠改過自新,你才能夠在道德上不斷地提升,最終成聖成賢。相反,如果一個人沒有了羞恥心,那確實墮落得離禽獸不遠了。

所以《禮記》上說:“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鸚鵡能夠學舌,能夠學人講話,但是牠不過是一隻飛鳥而已;猩猩有的時候智力很高,也會學人講話,但是牠也不離禽獸之身。現在的人不懂得用禮來節度自己不合適的慾望和行為,雖然能夠講話,但是不是也變成了會講話的禽獸了嗎?和禽獸之心沒有區別了。這個就是強調人和禽獸的一個重要區別,就是人懂得禮、懂得義,懂得用禮義來節度自己不合適的慾望和行為。

人之所以比禽獸尊貴,就是因為有禮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