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給我養小,我給你養老”,父母的愛是一種交換?

高爾基曾說過:“誰愛孩子,孩子就愛誰。”這是毋庸置疑的。

每個家長對孩子的愛也是毋庸置疑的。但只有愛,卻還是遠遠不夠的。

就像一個外科醫生,只憑借“愛心”來給病人做手術,是不可信的,他還要有“技術”。我們對孩子的愛,也要當作一個“技藝”來完善,可以憑藉學習,漸入佳境。

“你給我養小,我給你養老”,父母的愛是一種交換?


1、愛不等於交換。

我們通常會看到“獎勵教育”這樣的理念,但需要區分的是“獎勵教育”和“交換”,完全是兩碼事。

獎勵教育,可用來激發孩子的動力,但我們萬不可,將孩子的一些正確行為和“獎勵”時時掛上關係。更不能將此當作誘餌。

如果孩子覺得是在做交換,他會覺得父母不是在全心全意的愛他,這種愛既不純粹也夠不充分。

中國人自古有有養兒防老的心念。

我們也不乏聽到這樣的言論。我為什麼要生你?等我老了,我不指望你指望誰?

有人說這就是在做交換,“你為我養小,我為你養老,那有什麼偉大之說?”

這就是父母表達的失當。

如果孩子時時聽到:你這次期末考試考100分,我就把你喜歡的汽車模型買下來;如果你這次可以考進班級前10名,就可以得到那頂心愛的帽子……

孩子會形成一種思維模式,我只有……才能得到你的愛。

這也很容易培養孩子的功利心,一些事情看不到好處,我就不會做。也會不自覺滋養孩子的自私,降低孩子的道德意識。

獎勵的行為本身沒有任何問題,但之中分寸拿捏,更考驗家長的智慧。

“你給我養小,我給你養老”,父母的愛是一種交換?


2、訓斥孩子有必要。

近幾年,隨著育兒觀念的提升,我們都意識到打罵孩子不對,但又很容易進入另一個誤區,那就是,無論孩子做什麼,我們都使用“愛”的教育。

“他還是個孩子”這種言論,變成一種全民的嘲諷。也因此培養了一大批不分好壞,不懂規矩的孩子。

七田真在《愛與規則》裡,明確指出:在愛的基礎上,嚴格教育,才能建立智慧的親子關係。

我們何時,要對孩子進行嚴格的教育?

在孩子不尊重長輩時,做出危險的事情時,要果斷的對其進行訓斥。

在涉及公共禮儀和不知輕重的惡作劇時,要果斷的對其進行訓斥。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在訓斥,也要讓孩子感覺到愛,讓他知道你是在全心全意的為他好。

我們也可以把訓斥理解成批評,只是語氣稍微重一點,要讓孩子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但不見得一定要暴跳如雷、氣急敗壞。

在批評孩子時,還要以這種行為對他長期發展,是否會產生不利的影響為準則。

總之,愛要有原則和方法,絕不是嬌縱和溺愛。

“你給我養小,我給你養老”,父母的愛是一種交換?


3、夫妻關係第一位。

在《讓孩子的大腦自由》一書中,作者指出,想要養育聰明的寶寶,夫妻關係一定要和諧,孩子從嬰兒起,他的生存需求就大於一切,即使他的其他器官還沒有發育完全,但感知能力卻和成年人無異。

只有在一個絕對安全,並且充滿愛環境裡,才能夠促進他的大腦和心靈的發育。

在《愛與規則》裡,也提出同樣的理念,想要孩子快樂,父母首先得快樂。

好的夫妻關係是孩子成長環境的最重要的一環。在惡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無法積極的處理來自外部的難題,不會釋放壓力,也無法讓自己的心緒平靜下來…長遠來看,對他們大腦、身心健康都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

試想一對天天橫眉冷對的夫妻,自己心裡本身就沒有愛,談何去給孩子愛,孩子是天生的觀察家,父母是相愛還是相恨,他們都能感覺到。

父母不快樂,孩子便不敢快樂,父母不幸福,孩子便不敢幸福,否則在他們的潛意識裡,會覺得這樣是在背叛父母。

也因此,愛孩子,就從好好愛另一半開始。父母在相愛,孩子在成長這樣就很好!

“你給我養小,我給你養老”,父母的愛是一種交換?


4、父母也需要成長。

前幾日河堤踏春,看到一對年輕的夫妻帶著兩個孩子也來玩耍,一家人打扮非常新潮,女兒穿公主服,戴一頂小小的貝雷帽,兒子扮演警察,戴墨鏡,還佩戴一把小小的玩具手槍。畫面祥和可以入畫。

但一個不留神,兩個孩子起了爭執,小女孩大哭不止,接下來就是媽媽雷霆般的暴怒,對孩子們可以說是咒罵。緊接著,兩個孩子哭成了一團。

這本身就是一種不成熟的表現,媽媽心裡也有一個小女孩,那個小女孩弱小又無助,她只能採用一種和孩子劃清界限的方式,來避免承擔責任。

其實也很容易理解,年輕的媽媽照顧兩個孩子的壓力。

但如果父母本身就不成熟,養育出來的孩子也一定是堪憂的。我們經常說,孩子是父母的複印件,孩子現在的樣子,就是我們對其養育的結果。

所以與其埋怨複印件,不如先查看一下原件。父母也需要終身成長,以便隨時迎接孩子成長中的各種變化和挑戰。為什麼孩子不聽你的了?因為他在變,你沒變。你那老一套,已經過期無效了。

“你給我養小,我給你養老”,父母的愛是一種交換?


5、心靈的培育更重要

我想今天全網鋪天蓋地的新聞,便是“北大女生包麗死亡”的消息了。

近年來,關於這種高智商、高學歷,最終卻走向毀滅的例子,並不少見。

可以說:家庭教育是難辭其咎的。在養育的過程中,很多家長把教導知識,做為培養孩子的單一目標,用頭腦去培養孩子,只關注技術層面,從而忽略了心靈成長的重要性。

知識讓人變得聰明,但最終決定人發展的卻是心靈的完善和張力。

我們該如何去培育孩子的心靈呢?我們不妨嘗試從以下四點做起。

1)尊重孩子

把孩子,當成是造物主暫時寄存在我們這裡的禮物,以一種平等的心意來對待,把他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不是誰的私有物品,讓他感受到自己的完整性。

2)使用孩子

經常給孩子佈置一些任務,讓他為這個家庭做出貢獻,讓他意識到自己在這個家庭裡的重要性,也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建立依賴和歸屬感。

3)信賴孩子

信賴孩子,就是在鼓勵孩子發揮出自己的力量,讓孩子成為一個對自己能力有感知的人,相信可以通過自己的力量做成一些事,提升他的自信力。

4)培育夢想

培養孩子就是在培育夢想,七田真建議,在孩子3、4歲的時候,就可以教導他:在這個世界上的生存和學習的意義,比如說“我們學習是為了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我們學習是為了給更多的人提供幫助…”有意識的培育孩子、對這個社會的使命...

知識是柺杖,可以帶我們走的更遠,我們的心靈才更是指明燈,告訴我們方向和路徑,提醒我們:往前走,不必怕!培養孩子,把培育心靈應該放在第一位。

看過一段話:如果你種一棵樹,它長的不好,你不會怪它,你會觀察它長得不好的原因,它可能需要肥料,或多些水,或少些陽光,你不會去怪一棵樹,卻會怪你的孩子...

不要忘記那個原件和複印件的比喻,你變了,孩子也就跟著變了。

作者:Lisa讀書,重度閱讀愛好者,年閱讀量200本+ ,堅持原創,堅持高質量、高頻度輸出,微信同號,詳情關注Lisa讀書!一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