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食品生产企业用工方面有哪些注意事项?

提到食品安全,往往想到的是食品食材、工艺、配料等方面问题,食品安全法对食品生产企业更多的也是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流程到消费者全过程、生产车间、添加剂、包材、标签标示等方面的管控规定,但是把关了这些,食品安全防控只能算做了一半,另一半是什么?——对从业人员的管控,因为所有的过程几乎要有人操作。

食品安全法中对从业人员的规定,仅提到两点:一是加强食品安全知识培训,二是对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不得选用患有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人,且应当每年取得健康证明。对一家重视食品安全企业来说,这些远远缺乏指导作用,对于食品安全风险防范,一线员工用工方面是否有更具体的操作规范指导呢?

1、食品企业经常碰到哪些生产用工问题?

食品制造业,作为劳动量密集型代表,用工需求大,而随着近些年年轻力量转投电商等行业的趋势,制造业的劳动主力偏向年龄较大或无经验或有身体缺陷的主体。这些主体,常常给食品企业带来如下问题:

(1)东藏西拿公司的产品;相比于其他行业,这个问题在食品生产企业尤其突出和普遍,小偷小摸行为不易排查,又容易引发多人效仿,造成公司损失。

(2)个人卫生不讲究;比如指甲污黑,蓬头垢面,虽然要求带头套、工装、手套和工装,但员工如果个人卫生糟糕,同样可以对食品造成污染,影响食品安全。笔者曾听闻一家食品企业通过劳务派遣录用一批四五十人的四川贫困区务工者,用工结束后,给这些人清理宿舍用了一星期,生活垃圾如泡面桶、卫生纸堆满门口,用两车运走,这样的从业人员怎么都难以和食品卫生、安全扯上关联。

(3)动作慢,操作机器不灵活;得益于科技发展,大多数食品制造业采用先进的机器设备生产,但如果不重视考察员工的灵活性,不仅工作效率降低,发生工伤的概率也大大增加。

(4)员工达到退休年龄,无法购买社保;操作机器设备的容易受伤、投放物料的地方湿滑容易受伤、高压锅炉容易引发伤亡、仓库搬运的容易受伤,如果出现了工伤问题,只能企业自己赔偿,成本加大。

2、上述问题是否可以避免?

首先,作为食品企业一定要有避免、解决上述问题的意识,食品安全规定越来越严苛,如果仅仅把控了原材料源头和生产流程,而忽略了对操作这些过程的员工的管控,那么对企业来说,经营风险和法律风险依然很大。

其次,加强人力资源在一线员工选用方面的把控意识。一方面市面上缺乏针对食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性指导,一方面普遍存在食品企业对人力资源专业性的低要求现状,导致了企业连“应当加强一线员工选用”的意识都很薄弱。

最后,才是解决上述这些问题的方案和措施。本文所指的方案和措施均是从食品企业人力资源岗位出发,给予参考性建议。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预防:

(1)食品制造业的人力资源均应熟知《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目录的通知》(国卫食品发〔2016〕31号),内有《有碍食品安全的疾病目录》。

(2)年龄超过62岁的应不予录用。

(3)应考察是否有色盲、色弱、色差、色散、手指不灵活性、听力有问题等情况,如有,视岗位谨慎录用,可有效避免食品生产中的异物参杂、工伤问题,提升生产效率。

(4)面试时应检查个人卫生问题,问题严重者坚决不录用;从常理推断,不讲究个人卫生的员工更容易违反公司工装、头套、口罩等规定。

(5)面试时增设人品考察环节,比如假装丢失10元等;同时可考虑从加强宣传公司打击小偷小摸、“换衣间和储物柜分离、储物间安装监控”、“出入检查”、“节假日发放公司产品、增加产品福利”等方面入手,降低员工偷盗情况。

(6)持续性了解员工的身体状况,对于老员工新出现疾病问题的及时停工或劝退,其中对于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岗位,更要注意“一年一次身体体检并获得健康证”。

(7)面试、试用期环节增设食品安全意识和知识培训、指导活动,强化公司行为规范、基本安全制度。

(8)建立集中或者指定老员工在试用期内对新员工“传、帮、带”方式,不仅有利于帮助新员工融入公司、帮助快速上岗,还有利于考察新员工方方面面。

3、结束语

俗话说,员工是企业的根本,这句话同样适用于食品安全管控,而人力资源充当着每家企业的守门员,选用降低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员工是用人基础,其后才能谈员工的培育、承担更大发展责任,所以每一家食品生产企业,都应从长久发展考虑,摒弃以往“低廉人力成本”观念,重视把控“用人”这一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