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頭版評論:今年經濟增速目標 設定應更具彈性

隨著一季度經濟數據的出爐,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有了更加具象的反映。為應對疫情衝擊,從中央到地方已出臺系列“抗疫”措施,近期中央政治局會議更是明確提出要發行抗疫特別國債及降息。政策的目標具有一致性,但各項政策出臺與措施推進過程中,仍有一個重要問題亟待明確:本年度GDP增速目標究竟該如何確定?這一目標若是含糊不清,必然掣肘宏觀政策效力。兼顧各方工作,制定合理目標,讓增長目標更具彈性是必然之舉。

疫情對經濟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一季度已成定數的負增長,讓公眾對經濟增速有了更加理性的預期。在具體目標遲遲未能確定的情況下,考慮到現實情況,為讓宏觀政策有更大的自由度去相機決策,不設增長目標的觀點也頻頻出現。這其中有諸多考量,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避免過高的穩增長目標壓力“綁架”宏觀政策。而且,短期內過大力度的政策刺激,容易造成資源錯配。

但是,不設GDP增速目標,意味著一個幾乎是最重要的衡量發展水平的指標缺失。這將導致一系列相關指標無法確定,各省市的經濟工作也會失去重要參考。此外,如果失去經濟增速這一“底線”的約束,一些風險可能會加速暴露,對經濟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因此,對於GDP這一指標絕不可輕言“拋棄”。

那麼,既然經濟增速放緩已是普遍預期,在原來基礎上適當調低,也是符合現實的選擇。疫情仍在世界範圍內蔓延,對經濟的影響無法預測,但一季度表現給出了一個極端情況下的參考。海外疫情、國內防控、復工復產等諸多複雜因素交織,決定了今年的經濟發展不可能有四平八穩的衡量方法。過去經驗在一定程度上是失效的,需要更加靈活的方式去監控和引導,這也決定了目標的設定需要更加具有彈性。

更具彈性的目標,可從固定數值轉變為增長區間。區間的設定,意味著不同的政策部門在決策時更有靈活性,也有助於各省份根據實際情況安排各項工作,也意味著政策發力方向能夠更加多元,更加偏向結構轉型和就業、民生等領域。這也是近期高層會議中頻頻提及的重點方向。

本文源自證券時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