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 郴州蘇仙嶺為什麼被稱為“天下第十八福地”?

郴州別稱“福地”“福城”,城中的風水寶地蘇仙嶺人稱“天下第十八福地”,這是什麼由來,且聽小編娓娓道來......

一文看懂 郴州蘇仙嶺為什麼被稱為“天下第十八福地”?

蘇仙嶺在道教72福地中的最初排位

單看字面詞義,舊版《辭海》對“福地”的解釋為“道家謂神仙所居有72福地,見《雲笈七籤》。”早期道教界人士宣稱一些遊居修煉、得道成仙之處的名山勝景為“洞天福地”,形成道教的人間仙境。“洞天”,意指山中有洞室通達上天,貫通諸山;共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系群仙聚居之處。“福地”,意指得福之地,居此能受福度世、修成地仙,系單個地仙、真人(得道者)主治之處,共有72福地。

蘇仙嶺,得名於漢魏名郡桂陽郡(治所郴縣)少年草藥郎中蘇耽孝養老孃,並和母親在瘟疫之年用泉水熬橘樹葉救民的故事。因影響大、流傳廣,西漢末被經學家、文學家劉向寫入《列仙傳》,三國時被吳國左中郎張勝寫入《桂陽先賢傳》《桂陽先賢畫贊》,晉代被道教理論家、醫學家葛洪寫入《神仙傳》。於是,蘇耽由民間郎中成了道教名醫,還位列仙班,形成民間傳說、神話故事。歷代為他大興土木,設立和興建相應的紀念性、祭祀性場所、建築物。

一文看懂 郴州蘇仙嶺為什麼被稱為“天下第十八福地”?

盛唐時唐玄宗像熱戀楊貴妃一樣狂熱迷道,開元二十九年(741)明詔對蘇耽其人其事“發揮聲華,嚴飾祠宅。”於是郴州刺史孫會大顯身手,霸蠻在馬嶺山頂擴建蘇仙觀,新繪蘇耽畫像;山下蘇耽故居的“橘井觀”、蘇耽宅、蘇母祠也修飾一新;並親撰和鐫刻《蘇仙碑銘》以紀其盛。

奉唐玄宗令製作道教音樂的茅山道第12代宗師、著名學者司馬承禎當時考訂了一部《上清天地宮府圖》,列出72個道教福地;其中把蘇耽採藥棲居過的馬嶺山,排為第二十一——“馬嶺山,在郴州郭內水東,蘇耽隱處,屬真人力牧主之。”到北宋,《天地宮府圖》收入著作佐郎張君房編撰的道書《雲笈七籤》,進呈宋仁宗御覽,保存入宮。郴州蘇仙嶺在唐宋官方修編的道教典籍中佔據重要一席,成為“福地文化”的物質基礎。

一文看懂 郴州蘇仙嶺為什麼被稱為“天下第十八福地”?

“蘇仙嶺天下第十八福地”的最後定位

蘇仙嶺在72福地的位置非一成不變。比如在臺灣收藏的道書中,它排第“二十五福地——馬嶺山,一名蘇仙山。在湖南郴州東北。晉蘇耽入山修道,其母窺之見乘白馬飄然。”甚至隨著蘇耽傳說的四向流佈,其福地還克隆到鄰省“五十一福地——蘇山,一名元辰山。在江西南康府都昌縣。西晉蘇耽真人得道於此。”唐末五代名道杜光庭熟悉郴州,編撰《洞天福地嶽瀆名山記》時,將馬嶺山提升為第19位:“馬嶺,在郴州蘇耽上升處。”而一般人提及、解釋蘇仙嶺時,引用資料顯示的基本上都是《雲笈七籤》所載“第二十一”位。所以,很多人以為“天下第十八福地”是郴州人自稱的。然而,早在明代,大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遊訪郴州時,親眼瞧到了蘇仙嶺的“天下第十八福地”標誌,他在《楚遊日記》中記述“隨郴溪東岸行,東北二里,溪折西北去,乃由水經東上山。入山即有穹碑,書‘天下第十八福地’。”

這是因為直接論述道教洞天福地的道家經籍,主要有3種:唐代司馬承禎的《天地宮府圖》,其中一些福地經過百多年起了衰微變化,於是被五代杜光庭毫不留情地勾刮,《洞天福地嶽瀆名山記》重新排序,增加了武當山等,把蘇仙嶺提進前20名;北宋李思聰所著《洞淵集》,也根據當時福地“地情”進行了調整。這位名道士、堪輿家,江西贛縣人,是郴州人的老俵,皇祐二年春(1050)向宋仁宗進呈著作《洞淵集》。宋仁宗賜號他為“洞淵太師”和“衝妙真人”。李老俵在《洞淵集》卷之四“天下名山七十二福地”中,把蘇仙嶺排到72福地的“第十八福地馬嶺山,在郴州。”

此後,從北宋宋哲宗敕封蘇耽為“衝素真人”,經南宋宋高宗、宋寧宗加封,直到宋理宗再加封為“衝素普應靜惠昭德真人”,蘇仙觀大門門額上的“敕封蘇仙昭德真君”蟠龍碑即宋理宗御賜。因此,蘇仙嶺在道教福地中專享第18位,又由於李思聰對72福地冠以“天下名山”,所以蘇仙嶺麓才豎起讓徐霞客見證的“天下第十八福地”穹碑。天下之大,郴州人哪裡敢夜郎自大,十八足矣。

蘇仙嶺的福地排位靠前,一是說明福地主人公蘇耽及其事蹟發生年代早、名氣高;二也顯示了它硬扎的底子和身價。

一文看懂 郴州蘇仙嶺為什麼被稱為“天下第十八福地”?

郴州“福地文化”物化根脈:延展福地橘井

不獨明代徐霞客大師,清乾隆年間方誌家、詩人檀萃在其名著《楚庭稗珠錄》中記,他過郴時也親眼看見了“湖南郴州蘇仙故居,院門匾額‘第十八福地’,殿前庭當階有井,甃以石,深丈許,即橘井。”

一些學者以為,道教第18福地只是指蘇仙嶺一山。然而大中祥符元年(1006),宋真宗敕賜“集靈觀”匾給橘井觀,一傢伙就把第18福地的範圍、概念,擴展至郴州城。因為蘇仙嶺在郴州外城之內,橘井所在的蘇耽故居則緊挨內城東門。當時真宗的威望高,地方通過重修與新建,在城裡構築起以橘井為地標的龐大道教建築群。蘇耽故居處鴨子塘有橘井觀、橘園、蘇仙宅、蘇母祠、蘇母墓,豎“漢蘇仙母潘氏元君墓”碑,碑名說明他母親也已納入道教人物行列;東城門處建“來鶴樓”;由內城通向外城的半里長路造成寬大的青石板神馬道,道上立“仙橋古渡”牌坊,道旁置石人石馬等;通向東城門的還有“仙橋巷”;郴江河上木頭“蘇仙橋”改石頭的;蘇仙橋沿郴江通往蘇仙嶺數里長石板道上有“鹿角亭”等;整個郴州城都儼然而成道教福地。當然,不止州城,周邊縣如永興、汝城、宜章、桂陽、耒陽也都有相關山嶺地名、建築、紀念物。“橘井”甚至擴展到全國數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