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小憶”拿到行醫許可,過線96分,人類醫生該往何處走?

機器人“小憶”拿到行醫許可,過線96分,人類醫生該往何處走?

2018年8月,AI醫療診斷機器人“小憶”參加了一場醫學考試。


成績如何呢?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出生沒多久,還是個寶寶的小憶,取得了456分的好成績,比合格分高出足足96分,比許多擁有5年臨床經驗的實習醫生表現都要好。


醫生默默OS:我變禿了,卻還沒個寶寶強。


難道,醫生的飯碗要被機器人打翻啦?


就此問題,200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喬治·斯穆特(George Smoot)教授給出了他的答案:


NO!


機器人“小憶”拿到行醫許可,過線96分,人類醫生該往何處走?

喬治·斯穆特教授的答案


開掛的AI


雖然AI出現時,很多人都在擔心自己工作不保。


但是大家萬萬沒想到,就連醫療行業都沒能倖免。


2019年9月,小憶獲得了行醫許可,成為中國第一個合格的醫療診斷機器人。


機器人“小憶”拿到行醫許可,過線96分,人類醫生該往何處走?

萌萌噠小憶


這個消息估計能讓一大批醫學生哭暈在廁所。


事實上,已經有許多臨床實驗證明,AI醫生已經發展到可以和人類醫生掰手腕的地步了,無論是疾病預判,還是三維成像,AI都做得棒棒噠~甚至AI醫生在某些方面可以做得比人類醫生更好。


斯穆特教授對比了普通人和AI成為醫生的過程:


普通人:


醫學院(5年起步)→5年臨床實習→行醫資格


小憶:


三個月批量生產→一鍵導入醫學知識→行醫資格


同樣是學醫,為什麼小憶們就能如此優秀?


斯穆特教授表示:


自然是因為小憶不是一個人(?),它背後站著千千萬萬個(機器)人。


只要建立一套人工智能系統,輸入所有醫學課本,輸入相關醫學原理,就相當於AI讀了醫學院,記住了每一門課程,擁有了5年實習經驗。


更可怕的是,AI還可以在練習中不斷學習,不僅能傳承自己的經驗,還能互相從其他機器中學習。


這讓在書山學海中快要淹死的醫學生情何以堪!


機器人“小憶”拿到行醫許可,過線96分,人類醫生該往何處走?

醫學生枯了


對此,只能說一句:


教練,我舉報它開掛!


打不過,就加入它們


AI這麼厲害,讓醫生怎麼活?


不要慌,


斯穆特教授表示:


打不過,你可以加入它們


AI會改變醫療,但不會取代醫生,而是以一種結合的方式慢慢取代現有模式。


事實上,現在“醫生+AI”的醫療模式已經逐漸興起。


機器人“小憶”拿到行醫許可,過線96分,人類醫生該往何處走?

“醫生+AI”模式早已興起

例如在高清掃描領域,要呈現出高分辨率圖像需要整理大量數據,都讓醫生來做的話,怕是連看病的時間都擠不出來,但AI很快就能完成,輕輕鬆鬆,還能給醫生提示異常部位,方便醫生診斷。


一百年以前,我們可以通過X光片辨認清晰的骨骼等,但當時的成像分辨率受限於膠片。


現在,AI可以幫助生成三維圖像,通過X射線、核磁共振、超聲波等式,圖像變得越來越精確,醫生的診斷也就變得越來越準確。


AI還可以負責檢查女性X光片中的異常現象,能大大減少乳腺癌、宮頸癌等症狀被錯誤識別或遺漏的情況,簡直是女性福音。


此類例子不勝枚舉,在數據時代,面對指數級增長的醫療數據,AI就是醫生的最佳搭檔,可以說,不懂AI的醫生不是好醫生。


醫生+AI,發揮了1+1>2的效果,此時應該引用王境澤先生的名言:


機器人“小憶”拿到行醫許可,過線96分,人類醫生該往何處走?

雖遲但到的“真香定律”


不懂AI的講者不是好物理學家


在斯穆特教授看來:未來,醫生和病人將會通過AI連接起來。AI可以實時監控病人的身體狀況,並向醫生做出合理反饋。


到那時,每個人從出生到死亡都會隨身攜帶傳感器。通過傳感器,AI對人類行為進行分析,形成大數據整合,提出更有利於人類身體健康的建議,為醫生提供合理的預判和實時的監測數據。


總結一下就是:


AI+醫療是大勢所趨,會搶走醫生的部分飯碗,但是會在沒被搶走的飯碗里加菜,讓醫生吃得更香。


看到這裡,有些人心裡可能會有疑問:


雖然喬治·斯穆特教授說得聽起來很有道理,他也的確拿過諾貝爾獎,但他拿的可是物理學獎,研究的是天體物理、宇宙學之類高大上的東西,和AI、醫療半毛錢關係也沒有呀!


Emmmmm…


盲生,你發現了華點!


事實上,斯穆特教授近年來對飛速發展的AI一直抱有濃厚興趣,參與了許多相關峰會,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大概學霸的生活就是這麼樸實無華,除了自己的專業領域外,覺得無聊了還要看看“閒書”。


真正的大咖早已站在行業知識金字塔的頂端,免不了要發展下“業餘愛好”,就算不能像海蒂·拉瑪(Hedy Lamarr)那樣左手好萊塢,右手WIFI,或者像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那樣一不小心就在藝術界、發明界、解剖學界做出一番事業,至少也要觸類旁通、與時俱進。


畢竟在這個動不動就“AI+”、 “5G+”的“+”時代,不當個斜槓青年/跨界高手什麼的,出門怎麼好意思和別人打招呼。


除了“不懂AI的講者不是好物理學家”的喬治·斯穆特教授,我們還曾邀請阿里巴巴副總裁劉松講城市管理(未來我們的城市管理,可以通過數字來實現嗎?)、請創業CEO陳第聊廣告投放(造就Talk | 陳第:娛樂至死年代,中國會重蹈20年前日本AV文化發展之路嗎?)、請心理學家王浩威解析媽寶(“媽寶”這種生物可被治癒嗎? | 造就·王浩威)、請高中生姚思璠分享她眼中的性教育(姚思璠:一個高中生眼中的“性教育”禁忌 | 造就)……

機器人“小憶”拿到行醫許可,過線96分,人類醫生該往何處走?

來自各行各業的造就講者

每次演講大會受邀講者都來自各行各業,角度觀點各不相同。


我們希望,能儘可能全面、儘可能從不同角度,為大家提供新的見解。


我們不妄稱自己為客觀,也不會天真地認為真理存在於我們的每一個演講之中。


但世界需要多維度的思考,而造就負責的就是提供多維度的視角。


希望你看了我們的演講後,能有新的思考。


文字 | 田曉娜;視頻 | 金松

版面 | 田曉娜


造就 | 劇院式演講,發現創造力

  • 本文為演講精選,點擊下方藍字“瞭解更多”,獲取完整的演講視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