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用名詞術語(十七)

中醫常用名詞術語(十七)

原穴

五俞穴的一種。其中在手、足三陽經方面每經均有一個原穴(共六個)。 其位置在腕或踝關節附近。《針灸聚英》:「所過為原。」也就是指在經 脈流注方面好像水渠中的水流,源源不斷地流過一樣。而手、足三陰經則均是以本經的俞穴代替原穴(共六個,也稱原穴),連同陽經的原穴,合 稱“十二原穴”。其名稱是: 肺 — 太淵 心包 — 大陵 心 — 神門 脾 — 太白 肝 — 太沖 腎 — 太溪 (按:以上六穴本是六陰經的“俞”穴,均用以代替“原”穴)。 大腸 — 合谷 三焦 — 陽池 小腸 — 腕骨 胃 — 衝陽 膽 — 丘墟 膀胱 — 京骨

八會穴(會穴

是古人概括了八個和全身某些生理機能有關的重要穴位,根據 其不同的作用而命名的,其中包括: “氣會”— 擅中穴 “血會”— 隔俞穴 “骨會”— 大抒穴 “筋會”— 陽陵泉穴 “髓會”— 絕骨穴(即懸鐘穴) “脈會”— 太淵穴 “髒會”— 章門穴 “腑會”— 太倉穴(即中脘穴)

髎(窌)

指在骨節之間部位的統稱。有些穴位名稱,也是根據這種解剖特 點予以命名的。

會穴

即兩條或兩條以上經脈相互交會的部位。由於經脈的循行方向並不完全是直線的,而是曲折交錯的,所以往往出現經脈交叉或相互鄰接的情況, 這種交叉和鄰接的部位,這就是會穴。全身的會穴根據書籍記載統計約有一百多個。這些會穴因同時有多數經脈分佈,所以可兼治數經的疾病。 即八會穴的略稱,參見該條。

溪谷

“谷”和“溪”均指肢體肌肉之間相互接觸的縫隙或凹陷部位。其中大的縫隙處叮做“谷”或“大谷”,相當十二經絡循行的部位,小的凹陷處叫 做“溪”或“小溪”相當全身三百六十五個經穴的部位。如《素問.氣穴論》:「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溪。」又:「溪谷三百六十五穴會。 」《素問.五藏生成篇》:「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 二俞。」

募穴

指位於胸腹部體表和臟腑生理、病理反應有密切關係的一些反應點(穴位)。它們都是臟腑經氣聚集的地方。即: 肺募 — 中府穴 心募 — 巨厥穴 肝募 — 期門穴 脾募 — 章門穴 膽募 — 京門穴 心包募 — 膻中穴(一作天池) 膽募 — 日月穴 胃募 — 中脘穴 小腸募 — 關元穴 三焦募 — 石門穴 大腸募 — 天樞穴 膀胱募 — 中極穴

背俞

指位於背部脊柱兩側體表和五臟六腑生理、病理反應有密切關係的一些反應點(穴位)。它們都是臟腑經氣輸注的地方。 即:心俞、心包俞、肺俞、肝俞、脾俞。腎俞、膽俞、胃俞、膀胱俞、三 焦俞、大腸俞、小腸俞。

阿是穴(天應穴,不定穴)

即“以痛為俞”,取穴的部位不是按照經絡、經穴 的位置,而是根據局部症狀(疼痛及其它異常)的發生或被發現的部位進行針灸等治療,如那裡有病 痛就在那裡取穴,也就是患病局部的體表刺激點。 (見《千金要》方卷二十九)。

郄穴

(同郄Xi),含有孔竅或縫隙的意義。郄穴是指體內氣血聚會於某些空隙處的重要穴位。其中除十二正經外,奇經中的陰蹺、陽蹺脈 和陰維、陽維脈都有郄穴,一般多用於內臟急性痛症,其名稱 是: 肝 — 中都 小腸 — 養老 心 — 陰ㄒㄧ\ 大腸 — 溫溜 脾 — 地機 膀恍 — 金門 肺 — 孔最 三焦 — 會宗 腎 — 水泉 陽蹺 — 跗陽 心包 — ㄒㄧ\門 陰蹺 — 交信 膽 — 外丘 陽維 — 陽交 胃 — 梁丘 陰維 — 築賓

華陀夾脊穴

位於背部正中線,兩側離脊椎棘突五分處,有兩種取法:自第一 頸椎至第四骶椎,各旁開五分左右各二十八穴,共五十六穴; 自第一胸椎之下至第五腰椎之下為止,各旁開五分,左右各十七穴。共三十四穴,夾脊穴的臨床適應範圍較廣,主要是調整內臟機 能的紊亂,和治療脊背部的局部症狀。

八風穴

位於足背部,五個足趾間歧骨部中央,趾蹼邊緣上,每側四穴,左右共八穴,主治足部疼痛、麻木、紅腫等症。

八邪穴

位於手背部、五個手指間的歧骨部中央,由拇指到小指依次叫做“大都穴”、“上都穴”、“中都穴”和“下都穴”。每側四穴,左右共八穴。主治手指疼痛,脈木及頭項強痛等症。

十宣穴

位於十個手指尖端的正中,左右手共十個穴。常用於中風、中暑出現昏迷時的急救。

經外奇穴

明代以後的醫家按照傳統的觀念把不見於我國早期醫書(《內經》、《甲乙經》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等書)中的穴位統稱為經外奇穴,實際上這些穴位都是我國曆代針灸家不所發現的一些新穴位,近年來,在推廣針灸療法的基礎上,又陸紅髮現了很多臨床有效的新穴位,稱之為新穴。

同身寸

針灸取穴的一種長度標準,均用患者本人體表的某些標誌作為測量的單位,主要有四種方法。“中指阿身寸”:即讓患者屈指,取其中指中 節兩側橫紋頭的距離為一寸,進行測量。這是臨床應用最多的一種方法;“拇指同身寸”:即以患者拇指末節的橫紋寬度為一寸;“目橫 寸”:即患者的目內眥角至外眥角為一寸;“夫”:就是在第二至五指合併時(即四橫指)其橫經的最大寬度為一夫(“夫”是古名,相當 於近代取穴時所用的指橫徑單位)。

肓之原

肓指心下隔上部位,肓之原是臟腑的原穴之一:指氣海穴部位,如《 靈樞.九針十二原篇》:「肓之原出於脖胦(勃央)」,脖胦即肚臍, 這裡指氣海穴,在臍下一寸五分處。指關元穴。

三因

古代把病因分為“內因”、“外因”、“不內外因”三類。三因即此三類病因的總稱,見於陳無擇《三因極一病証方論》。陳氏引申《金匱要略方 論》「千般疢難,不越三條」之意,以“六淫”為外因,“七情”過極為 內因,飢飽、勞倦、跌僕、壓溺及蟲獸所傷等為不內外因。這些都是致病 條件結合發病途徑的分類方法。實際上內因主要指人的正氣的盛衰情況, 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它包括了體質、精神狀態和抗病能力等。正 氣的相對不足,是發病的根據。至於氣候變化,疫厲病邪,外傷,蟲獸傷,精神刺激、過勞和飲食不節等,都是外來的致病因素,是疾病發生的條 件。

不內外因

病因之一,參閱“三因”條。

天人相應

指入體組織結構、生理現象以及疾病同自然界變化的相對應的關係。 《靈樞.邪客篇》:「此人與天地相應者也。」它的主要精神在於提 示醫生在臨床診斷治療疾病時,應注意到四時氣候等諸種因素對疾病變化的影響,要因時,因地,因人制宜,這是天人相應學說的積極方 面。也有“天有日月,人有兩目”之類的說法,應予以科學的分析對 待。

正氣

生命機能的總稱。與病邪相對來說,是指人體對疾病的防禦、抵抗和再生的能力。《素問刺法論》:「正氣存內,邪不可幹。」

邪(邪氣)

指風、寒、暑、溼、燥、火六淫和疫厲之氣等從外侵入的致病因素,故又稱“外邪”。

與人體正氣相對來說,泛指多種致病因素及 病理的損害。

六氣

指自然界一年四季風、寒、暑、溼、燥、火等六種氣候因素的變化。

指人體生命活動的六種基本物質,即精,氣,津、液、血,脈等。這些物 質都是由飲食水谷的精氣所化生,故名(《靈樞決氣篇》)。

六淫

風、寒、暑、溼、燥、火六種病邪的合稱。淫,邪也,過也,甚也。泛指 “六氣”的太過、不及或不應時而有,成了致病的邪氣,屬於外感病的一 類病因。六淫不但影響人體對氣候變化的反應性,並可助長病原體的繁殖,故實際上包括著一些流行性病和傳染病的病因。六淫致病,或從口耳、 或從肌膚侵犯人體,皆自外而入,而出現“表”的病証,故又稱外感六淫。發病有較明顯的季節性,如春季多風病,夏季多暑病,長夏(農曆六月 )多溼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等。

淫氣

淫,指浸淫;氣,可指正氣或邪氣。正氣浸淫,是指飲食精微濡潤肌膚 筋脈的生理作用。如《素問,經脈別論》:「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 於筋。」邪氣浸淫,即為病邪流溢的病理變化。如《素問.生氣通天論》「風客淫氣,精乃亡」。淫指有餘,過度或失其節制。凡人體陰氣、陽 氣過亢或某種氣候的異常,均可傷及人的正氣而致病。


中醫常用名詞術語(十七)

四時不正之氣

泛指四季不正常的氣候,如冬天應寒而反暖,春天應暖而反寒等。它對生物生長髮育是不利的。當人體不能適應這些氣候時,就 可能引起疾病。

時邪

泛指與四時氣候相關的病邪,是時令病致病因素的統稱。

暴戾之意。戾氣又有“癘氣”、“疫癘之氣”、“毒氣”、“暴氣”或“雜氣”等稱,是一類有強烈傳染性的致病邪氣。古人認為,由於天時氣候久旱 、酷熱等反常變化,產生這種烈性的致病物質,人感受了就可能發生疫病的 流行。

時行戾氣

簡稱“時行”或“時氣”,指流行中的具強烈傳染性的病邪。

時毒

指具有季節性和流行性的病邪,疫毒。

大風苛毒

語出《素問.生氣通天論》。大風,指風邪猛烈;苛毒,指毒氣嚴重。均形容某些劇烈的病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