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當我還是少年時,就明白大多數人的努力與追求毫無意義

愛因斯坦:當我還是少年時,就明白大多數人的努力與追求毫無意義


愛因斯坦曾在他67歲的《自述》中說過這樣一段話:


我在少年時代就已經深切地意識到一個道理,即大多數人為追逐一些毫無價值的東西而花費了自己畢生的時間。


隨後我就發現,這種追逐看似輕鬆,實則殘酷。可是無論是以前還是現在,人們總是用偽善而漂亮的字句裝扮這些毫無實質意義的東西。


上天讓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胃,因而我們就不得不參與這種追逐。


但是,精神豐富思想敏銳的人,永遠不會滿足於此!於是,他們就要去追求一些“有意義”的東西!


今天這樣的時代,再讀到這位思想巨人和科學巨人這樣的話,不禁有些惶恐!


按照他說的,我們如今這個時代,還有多少有意義的事情呢?又有幾個人還會堅持那些“有意義”的事情呢?


愛因斯坦:當我還是少年時,就明白大多數人的努力與追求毫無意義



01 天才的科學家


縱觀愛因斯坦的一生,成就無數,成果無數。


第一、相對論的提出。


今天談起宇宙,或者人人都會想起《相對論》!


英國皇家學會評論說: “這是自從牛頓時代以來所取得的關於萬有引力理論的最重大的成果”,“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人類思想最偉大的成果之一”。


愛因斯坦在1916年寫了一本通俗介紹相對論的書《狹義與廣義相對論淺說》,到1922年居然再版了40次,還被譯成了十幾種文字。


由此可見,相對論的巨大影響。


第二、光電效應。


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設,成功解釋了光電效應。


他也因此獲得1921年諾貝爾物理獎。


第三、能量守恆。


E=mc²(E代表能量,m代表質量,c代表光的速度,這說明能量可以用增加質量的方法創造!)


這個方程可以說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改變了世界。


因為各種核武器的出現,都和這個方程有關。


不說其他的,單就是這三個,就足以看出愛因斯坦的天才和巨大無比的影響。


而天才之所以是天才,就是因為他創造了太多的不可能。

愛因斯坦:當我還是少年時,就明白大多數人的努力與追求毫無意義



02 追求:不可知的無限世界


科學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其中一雙眼睛。


通過科學,可以發現很多關於世界的“真相”。


而人類從開始“征服”自然的那一刻開始,就對此深信不疑。


以此來看,愛因斯坦無疑也看到了很多,古往今來,那些具有開創性的科學家,無疑都看到了很多。


可能看到關於世界的真相越多,越是對世界充滿敬畏,越是對這個有限的世界背後的無限的存在充滿敬畏。


牛頓說,我雖然用萬有引力解釋了星體運行的規律,可是對於幕後推動和創造這一切的存在,卻沒法解釋!


怕死卡爾也是著名的數學家,發現的怕死卡爾方程是今天數學不得不學習的東西,但是他最終也轉向了數學之外的世界,一本《思想錄》影響巨大!


愛因斯坦也可以說從某一個視角看到了宇宙的真相,可是他也認為,“在我們之外,存在著一個不可知的世界,我們人類的主觀願望無法決定它的存在與否。”


愛因斯坦不僅也看到了一個這樣的無限的世界,並且他還了悟到只有深入這個無限的世界的時候,才能獲得真正的安詳和自由!


他說:“很快我就發現,很多我所欽佩和敬重的人,在深入此項事業的時候,獲得了內心的安詳與自由。一個最高目標總會有意無意地浮現在我的腦海中,即藉助一切所能借助的條件和力量,在有可能達到的範圍內,儘量用思想把握這個外部世界。”


可以感知的世界,是有限的世界。


那不可感知的世界,是無限的,正是因為是無限的,所以人才從內部拉開了差距。


一個能夠感知到那個無限世界的人,必然也可以看到大多數人的努力和追求“毫無意義”。

愛因斯坦:當我還是少年時,就明白大多數人的努力與追求毫無意義



03 一個人真正的價值在於他在何種意義上為解放自我而努力


在《自述》這本書的扉頁裡,有這樣一句話:一個人的價值,應該看他貢獻什麼,而不是看他取得什麼。


愛因斯坦取得的科學成就固然影響巨大,這也是今天很多人說愛因斯坦,都說他是一個科學家。


可是,愛因斯坦除了科學成就之外,在思想界,也是一位永不停止的思者,是一個永不停止的追求真理的人。


在他眼裡,真理之路和科學之路一樣,是永無盡頭的。


正如他說:“因為像我這樣的人,一生中最主要的東西是自己思考的內容和方式,而不會去關心那些自己所經歷和做的事情。”


經歷和做的事情必然連著有限,思考的內容和方式卻可以向著無限。


他看到了宗教信仰的道路,同時也堅定自己的信仰。即便通過宗教通往宗教天堂的道路是平坦明亮的,而通往自己的信仰的天堂的道路是崎嶇而坎坷的。


他沒有像帕斯卡爾那樣,在科學之外找到上帝,因此也無法將自己的一生交給上帝。


但只要瞭解愛因斯坦的人,都能感覺到,這是一個有信仰的靈魂,那信仰未必是宗教,但一定有關永恆的奧秘。


一個人的真正價值首先取決於他在何種程度與何種意義上實現自我的解放。


這句話或許就是愛因斯坦一生的總結。


愛因斯坦:當我還是少年時,就明白大多數人的努力與追求毫無意義



04 只要品嚐過自由的滋味的人,就絕對無法再忍受束縛和侷限


1954年3月,也就是在他75歲的那年,他還通過一個委員會號召美國人民起來爭取自由,也因此被斥責為美國的敵人。


這位偉大的和平主義者和自由主義者,一生其實都在為這些問題努力。


在他的書裡,自由這個詞他提到很多,也正是因為在美國感覺到“不自由”,所以1954年11月,他 甚至發表聲明說“不願在美國做科學家,寧願做一個工匠或小販”。


他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因為“只要品嚐過自由的滋味的人,就絕對無法再忍受束縛和侷限”啊。


他要的是自由,而不是這個社會的認同,所以這個社會無法約束他啊!


1955年4月18日,愛因斯坦去世。


而就在4月13日的時候,他還在草擬電視臺講話的稿子。


4月5日,他還在反抗別人給他的束縛。


愛因斯坦死後沒有舉行葬禮,也沒有留下任何墳墓,甚至連骨灰也不知道被撒向哪裡,這些都是他的遺囑。


他留給世人的,除了影響越來越大的科學成果之外,還有他一生的思想和追求。


值得一提的是,愛因斯坦死後,在其長子的允許下,他的大腦被取下來保存,目的是為了發現他為什麼那麼聰明。


諷刺的是,我們似乎離愛因斯坦越來越遠,還成了他說的“比之於坐享其成者,追求真理之人,總要付出昂貴的代價”中的坐享其成的人。

愛因斯坦:當我還是少年時,就明白大多數人的努力與追求毫無意義


05 大多數人的努力和追求毫無意義



21世紀初,《時代週刊》評選100位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人物,這些人物不限於某一個時代,而是從人類歷史長河中所有的人物中評選。


最終評選結果:牛頓排在第二位,全世界十幾億信徒的耶穌排在第三,中國的孔聖人排第五,馬克思僅僅排在第十一位,而愛因斯坦則排在第十位。


此前的1999年12月26日,最後一期《時代》週刊中,評選出了一位“世紀人物”,這個人就是愛因斯坦。


《時代》的評論是:以其偉大的思想和無與倫比的形象獨佔鰲頭。


到目前為止,愛因斯坦已經去世一個甲子還要多了,但他少年時代所深切意識到的東西,依舊是今天這個社會的主流:大多數人努力和追求的東西毫無意義!


文|帝小羽,我從山裡來,欲回山裡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