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時代的男人裝:淺談士兵甲冑從“皮甲”到“鎧甲”的發展史

冷兵器時代的男人裝:淺談士兵甲冑從“皮甲”到“鎧甲”的發展史

冷兵器時代的戰爭,作戰雙方基本都是以近戰殺傷為主。身為一個戰士,若想要在戰場上建功立業,降低傷亡率,排除作戰能力突出或者武藝超高等個人因素之外,身穿一件護身的裝備,也就是身穿甲冑,實乃上上之策。從重視士兵的甲冑程度來看,不能說確保每場戰役都取得勝利,至少在戰爭開打之前,有了一身甲冑的護體,戰士會獲得一定的安全感。

隨著歷史的不斷向前發展,其實士兵的甲冑也不是一成不變。冷兵器時代,可以說戰爭是主旋律,而那個時代的男人的主要時裝,也就是士兵標配的甲冑,是從最初的“皮甲”逐漸發展成為“鎧甲”的。至於這段歷史是如何演變的?下文一勺慢慢淺談

冷兵器時代的男人裝:淺談士兵甲冑從“皮甲”到“鎧甲”的發展史

春秋時代及以前,士兵甲冑均以“皮甲”為主流

冷兵器時代的人們身穿作戰服作戰,可以追朔到上古時期。那時候的原始部落,相互發生衝突是常有的事,人們為了維護自身的安全,受到了動物“孚甲以自御”的啟發,於是就通過各種的手段來護衛身軀,這就是最原始的甲冑。

人類步入文明社會之後,由於青銅的冶煉技術的掌握,這個時候就出現了鋒利的青銅兵器,無形之中就促使了人們對護身甲冑性能的改進。到了商周時期,士兵的作戰服逐漸形成了以皮甲為主。而此時的皮甲,是用什麼樣的皮作為材料的呢?

冷兵器時代的男人裝:淺談士兵甲冑從“皮甲”到“鎧甲”的發展史

“昔吾先君唐叔射兕()於徒林,殪(yì),以為大甲”。----《國語·晉語》

這是記載於《國語·晉語》中的一句話,“兕”指的是雄性犀牛,這句話意思就是說,晉國先君唐叔曾在山林之中射死了獨角犀,並用它的皮做成了大盔甲。另外在屈原《九歌·國殤》中也提到“操吳戈兮被犀甲”,描述的是士兵們手拿著干戈身穿著犀牛皮甲上戰場的場景。

因此不難看出,即使是到了春秋時期,犀牛作為一種皮厚動物,堅固的犀牛皮依舊是商周時期直至春秋時期士兵皮甲的首選材質。

根據1928年發掘的安陽殷墟動物遺址和1973年在浙江餘姚發現的河姆渡遺址中均出土過犀牛骸骨可以得知:中國古代歷史中,犀牛曾有分佈在中原的北界以及黃河一帶。

冷兵器時代的男人裝:淺談士兵甲冑從“皮甲”到“鎧甲”的發展史

武王姬發伐紂建立周朝後,曾對中原的皮甲製造工藝進行了兩項重大的改革:一是把整片的固定皮甲根據身體的不同部位切割成大小形狀各異的革片,在革片上穿孔,用繩子連綴,有利於士兵各關節的活動;二是為了增強皮甲的牢固性,把兩層或更多曾的皮甲合在一塊,為了美觀表面再塗上顏色漆料,稱為“合甲”。

犀牛皮作為皮甲製作的上品,軍事重要物質,旺盛的需求必然會使人們對犀牛無止盡的殺戮。而隨著犀牛資源的日益匱乏,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不得不採用比較容易獲得的牛皮來製作皮甲。

“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億有三千”。----《國語·越語》

“億有三千”很難說不是誇大其詞,但確實可以看出在皮甲為士兵甲冑的主流時期,牛皮逐漸成為了製作皮甲的主要材料。

而皮甲的製作技術成熟與能夠得到普遍使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一部官書《考工記》可以說明,“凡為甲,必先為容”,這個時候的皮甲,不僅僅精密堅牢,而且還量身製作,士兵穿著合身,更方便作戰。

冷兵器時代的男人裝:淺談士兵甲冑從“皮甲”到“鎧甲”的發展史

戰國時期,為士兵甲冑從“皮甲”向“鎧甲”的過度緩衝期

“當敵則斬監甲、盾、鞮、鏊、鐵幕”。----《戰國策·韓策》

皮甲之所以會向鎧甲過度,是由於鐵器以及鐵兵器的出現。眾所周知,鐵兵器比青銅兵器要鋒利得多,“鐵幕”是指以鐵為臂徑之衣,這就是早期的鎧甲。

戰國時期的齊國是中國較早發明冶鐵術的國家和地區,雖然鐵器已經登上了歷史的舞臺,不過此時的鐵器以農具和手工具為大宗,《國語·齊語》就有記載:“美金(指青銅)以鑄劍戟,試諸狗馬;惡金(指鐵器)以鑄鉏夷斤斸(zhú,大鋤),試諸壤土”。

冷兵器時代的男人裝:淺談士兵甲冑從“皮甲”到“鎧甲”的發展史

從中原掌握了生鐵冶煉技術,到鐵兵器的普及是一段很漫長的時間,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朝,鐵兵器依舊沒能得到普及。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金人十二,重各千旦,置廷宮中”。----《史記·秦始皇本紀》

從秦始皇沒收天下的兵器集中到咸陽,銷燬後鑄成大鐘和十二個銅人的記載可以看出,當時天下的兵器依舊是以青銅兵器為主,以此類推,秦朝時期士兵甲冑仍舊是以皮甲為主。

因此,戰國時期雖然有“鐵幕”的出現,但是由於冶鐵技術的不成熟,鐵兵器的尚未普及,鎧甲的製作成本與難度可想而知,而皮甲的製作工藝到春秋時期已有千年歷史可謂爐火純青,應付青銅兵器足以。不過歷史總會向前發展,冶鐵技術也不可能止步不前。鎧甲取代皮甲的趨勢,在戰國時期實為一個過度緩衝期。

冷兵器時代的男人裝:淺談士兵甲冑從“皮甲”到“鎧甲”的發展史

西漢時期,“皮甲”黯然,“鎧甲”逐步發展成為冷兵器時代的男人裝

到了西漢時期,鋼鐵熱處理的技術的成熟,以及鍊鋼技術的不斷改進,鐵範、疊鑄、鑄鐵柔化等技術已臻成熟,成為了冶鐵業的常規工藝。

這就形成了西漢的鐵兵器逐漸排擠了青銅兵器,佔據了絕對優勢的局勢。也正由於傳統的皮甲難以抵禦銳利的鐵製兵器,大大刺激了鎧甲的發展。

漢代的鎧甲用鐵甲片取代了秦代時期的皮革甲片,由甲申、披膊和護領組成。隨著鋼鐵加工技術的不斷提高,鎧甲的精堅程度也日益增強,所防護身軀的部位逐漸加大,功能日趨完備。

“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曹丕《至廣陵馬上作詩》

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以十萬大軍耀兵廣陵,發出“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的感嘆,從中可以看出,鎧甲,即“玄甲”已經普遍成為士兵護身甲冑的著裝。

皮甲的黯然失色,鎧甲登上歷史舞臺成為士兵的主要“男裝”,雖在一定程度上是順應戰爭的需求,但也是歷史向前發展的一種體現。

冷兵器時代的男人裝:淺談士兵甲冑從“皮甲”到“鎧甲”的發展史

結語

冷兵器時代,士兵甲冑從“皮甲”到“鎧甲”的這段發展演變歷史,其實和中國古代青銅、冶鐵技術的發展息息相關。歷史在不斷向前發展,從中映射的也是中華民族的智慧。戰爭雖然可憎,但也是歷史的一部分。在十六世紀火器的出現,標誌著冷兵器時代的沒落,但鎧甲在中國帝制的黃昏時候,卻也留下了它那最後的一抹殘陽,成為了歷史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國語》、《戰國策》、《史記》、《考工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