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的“大蕭條”景象,給我們普通人什麼警示

近日,經濟“大蕭條”成為一個很火的社會話題,各方學者都在爭論,在接下來的經濟發展過程中會不會發生20世紀2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現象,抑或是討論如何從宏觀上應對“大蕭條”。

大蕭條”是指20世紀20年代開始,持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廣、強度最大的經濟衰退。

一百年前的“大蕭條”景象,給我們普通人什麼警示

1929年,美國爆發經濟危機,隨後這場經濟動盪波及全球金融,導致“股市崩潰、銀行擠兌、投資與生產下降、失業率飆升”,全球出現經濟大衰退。

一、到底“大蕭條”離我們有多遠?#美國失業率水平將超過美國大蕭條時期#

首先我們先來回顧近一個月以來的經濟現象:

1-- 國際:

國際原油價格持續跳水,來到23美元/桶;美股連續四次熔斷後美國啟動2萬億美元刺激計劃;國際黃金價格在三月底也開始走低。

一百年前的“大蕭條”景象,給我們普通人什麼警示

2--國內:

出口加工為主的工廠紛紛停工、停業;中小型餐飲業掛出“門店轉讓”招牌;娛樂行業全面停滯不前;旅遊行業大面積裁員……。

一百年前的“大蕭條”景象,給我們普通人什麼警示

自1月23號中國武漢宣佈封城以來,中國人民與新冠病毒展開了2個多月的搏鬥,然而就在曙光即將到來的時候,全球疫情迎來大爆發。一時間彷彿經歷了一場幾十年的鉅變,此時全球經濟已經站在了“大蕭條”的路口。

二、一百年前的“大蕭條”到底發生了什麼?

作為普通民眾,談論大蕭條中的經濟大形勢其實並沒有太多意義。對我們而言,無論發生什麼,世界終將繼續前行,我們更多的是要考慮個人和家庭的風險,當年的“大蕭條”究竟發生了什麼?

1--大學生入學人數下降,兒童營養不良。

大蕭條時期美國衛生部報告稱有20%兒童營養不良。到1933年,全美有1500所高等院校破產或關閉,大學生入學人數下降了25萬人(當時美國人口約1億)。

一百年前的“大蕭條”景象,給我們普通人什麼警示

2--“以貨易貨”方式再一次登臺。

1931年夏天,猶他州鹽湖市突然沒有了現金儲備,不僅城市裡銀行空了,就連城裡的金庫和保險櫃也都空了。當地人因為現金嚴重匱乏,不得不用貨品或者勞動力來交換生活必需品,理髮師用刮臉和理髮來換取洋蔥和土豆,以貨易貨的交易方式從換取食物逐漸擴展到其他產品。

一百年前的“大蕭條”景象,給我們普通人什麼警示


3--“民以食為天”不論在什麼時候都適用。

對貧困的人來說,填飽肚子是生活第一需求。大城市中貧困的群體,在大蕭條中會最先體會到飢餓的打擊。1932年,一位調查芝加哥貧民窟的人描繪了這樣一幕,一輛卡車卸下垃圾,大約有35個男女老幼等卡車剛一離開,就一擁而上衝向垃圾堆,他們用棍子扒垃圾,有些人則直接用手挖,爭搶零零碎碎的食物和蔬菜。這一幕,普通美國人只在50多年後的電視屏幕上見過。

4--“人口迴流”,農村變得“更香”。#回農村#

羅伯特·弗洛斯特曾經對“家”做過這樣的解釋:家是這樣一個地方,當你不得不去那裡的時候,它也不得不接納你。

一百年前的“大蕭條”景象,給我們普通人什麼警示

大蕭條徹底改變了美國人口的流動軌跡,首先體現在人口的逆向流動上。整個20年代,農村向城市的人口輸出,讓全美城市人口淨增長了600萬人。但從1930-1933年,這樣的流動在美國曆史上第一次突然放緩,並開始倒流。無所事事的年輕人逃離大都市,在鄉下的親戚朋友那裡去避難;食不果腹的城市失業家庭,試著搬到農村地區,自己動手種點糧食。

一百年前的“大蕭條”景象,給我們普通人什麼警示

在西弗吉尼亞、田納西和肯塔基這些地方,失業礦工們回到了他們古老的土地上重操農活。1932年,農村人口淨增了將近30萬。

5--娛樂場所門庭冷落,家庭娛樂盛行。

大蕭條讓很多家庭的丈夫和妻子有更多時間待在一起,分享一些廉價的娛樂,比如聽廣播、玩撲克牌和朗讀。過去主要以男性顧客為主的娛樂場所,如檯球室、保齡球場、棒球賽、拳擊賽,越來越門庭冷落。也有一些夫妻因為大蕭條的打擊,互相之間陷入無休無止的互相指責和瑣碎無用的家庭內鬥,但是總的離婚率在大蕭條期間卻出人意料地下降了。

6--傳統手工,或許能夠養家餬口。#傳統手工食品#

收入的銳減,讓城市家庭的妻子更忙碌了,她們不得不放棄部分家務活,去做些幫傭之類的零活掙錢;小鎮和鄉村地區家庭的妻子們,則重新撿起早已忘得差不多的古老手藝,這些手藝多半是老祖母一輩教的:很多家庭開始自制肥皂、烘乾水果、醃製泡菜、烤麵包、做蜜餞,自己熏製加工食品並儲藏在地窖裡。

一百年前的“大蕭條”景象,給我們普通人什麼警示

7--女裝銷量銳減,男裝卻好做起來。

大蕭條來臨後,女裝銷量自然在下降,但同期男裝的銷售額跌幅卻是女裝的兩倍。當男性開始放棄僵硬的衣領、奢華的帽子和吊襪帶、穿在襯衣裡的內衣時,女性則開始流行更廉價的材料和做工大規模成批生產的時髦女裝。

8-廉價娛樂有生機#娛樂至死#

很多美國人放棄閱讀時,收音機卻成為“剛性需求”。只要有收音機,在家裡可以端坐不動就能消磨時光。在1930-1932年間,400萬個家庭購買了收音機,到1940年初,2800萬個家庭共擁有4400萬臺收音機,覆蓋了總人口的86%,越來越多的人沉迷於五花八門的新聞、政治、廣告和娛樂節目。

一百年前的“大蕭條”景象,給我們普通人什麼警示

影院給觀眾們在現實生活中痛苦不堪帶來解壓空間,觀眾來電影院喜歡看到浮華美好的故事,以暫時麻痺心靈。

三、如果“大蕭條”來臨,我們該怎麼應對。

1--一旦發生大蕭條,一定要保住工作。哪怕是再平常再辛苦的工作,有工作就有收入,有收入就有希望。

2--在大蕭條下,投資變得沒有意義。因為一切資產都在快速貶值,最值錢的資產就是錢本身。

3--在大蕭條下,所有人都要省吃儉用。收集優惠券、參加各類打折活動是基本操作

4--低端娛樂產業或許能夠在這期間挽救你。

大蕭條也就是大洗牌。有時候我們只需要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的能力,然後靜待時機,在曙光初現的時候,抓住機遇,原先遙不可及的夢就會實現。

歷史不斷重複,然而又不是簡單重複,真正需要去掌握的並非歷史上的那些事實,而是歷史背後的邏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