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堂號的奧妙,你瞭解多少?

堂號是一個姓氏的特殊標識,它能顯示姓氏發源的地緣關係。在家譜中,堂號具有聯繫姓氏與宗族關係的意義,也是後代尋根問祖的重要線索之一。


姓氏堂號的奧妙,你瞭解多少?


堂號名稱一般取自於郡號名或為紀念家族史祖或名人而自創, 下面是其主要來源:


1

以血緣關係命名堂號

中國姓氏文化,首先表現出來的社會心態就是對血緣關係的高度重視,不僅同一姓氏使用相同的(一個或若干個)堂號,而且同一血緣關係的不同姓氏,也會使用同一堂號。如著名的“六桂堂”,是閩粵一帶洪、江、汪、龔、翁、方六個姓氏共用一個堂號。


姓氏堂號的奧妙,你瞭解多少?


2

以地域命名堂號

地域觀念命名的堂號,最為普遍,往往和各姓氏的郡望相關,也就是郡號或地名作為堂號。如潁川陳、隴西李、趙郡李、中山劉、太原王、琅玡王、京兆王、清河張、安定張、河內張等。


姓氏堂號的奧妙,你瞭解多少?


3

以先世的嘉言懿行為堂號

中國人向來有慎終追遠的美德,往往以先世祖宗的嘉言懿行深感自豪,往往以此命名堂號,千古流芳。如“四知堂”、‘“三省堂”等。


姓氏堂號的奧妙,你瞭解多少?


4

以祖上的功業勳績為堂號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曆史長河中,各個姓氏在不同歷史時期,都湧現出一批功勳卓著、名垂青史的歷史人物,後人往往以此作為堂號。如東漢名將馬援,戰功卓著,名聞遐邇,後因功封“伏波將軍”。馬氏後人中有一支便以“伏波堂”為堂號。楚大夫屈原曾任三閭大夫,屈氏遂以“三閭堂”為堂號。


姓氏堂號的奧妙,你瞭解多少?


5

以傳統倫理規範為堂號

在封建宗法社會,各個家族常以傳統的倫理道德規範為堂號,以勸誡訓勉後代子孫。如陳氏“義門堂”、李氏“敦倫堂”、張氏“百忍堂”、朱氏“格言堂”、任氏“五知堂”、劉氏“重德堂”、鄭氏“務本堂”、周氏“忠信堂”、蔡氏“克慎堂”、許氏“居廉堂”等。


姓氏堂號的奧妙,你瞭解多少?


6

以祖上情操雅量、高風亮節為堂號

在封建社會中,有一批文人學士,才華橫溢,品格清高,深為世人所推崇,其後代族人也引以為榮。


如宋代著名理學家周敦頤,品格高雅,酷愛蓮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品格,以所居之處為“愛蓮堂”,其後世遂以此為堂號。晉代陶淵明因不肯為五斗米折腰,遂辭官歸裡,賦《歸去來辭》以明其志。;在陶淵明號五柳先生,其後人以“五柳堂”為堂號。再如唐代大詩人李白,自號“青蓮居士”,李氏族人中遂有“青蓮堂”堂號。


姓氏堂號的奧妙,你瞭解多少?


7

以祥瑞吉兆為堂號

古代人對祥符瑞兆十分重視,常認為是上天預示吉祥的徵兆,往往以之為本族堂號。如東漢靈帝時,太史上奏:“德星聚奎,其五百里內有賢人焉。” 漢靈帝派人查訪,是退隱的陳寔常率子孫和號稱“八龍”之一的荀淑等人遊於許昌西湖。漢靈帝遂在許昌西湖敕建“德星亭”,後來潁川陳氏成為了潁川的世家大族,歷經漢末、魏晉,家族地位三百餘年都不衰落,德星堂也成為了陳氏專用的堂名。


又如宋代王祜曾手植三槐於庭院,言其子孫必有位居三公者(古代百官朝會,三公對槐樹而立,故以三槐象徵三公);其子王旦果然位列宰相,當政十餘年,深為朝廷器重。其後人便以“三槐堂”為堂號,成為中國王姓中名人輩出的名門望族,與太原王氏,琅玡王氏並列為王氏三大支派。


姓氏堂號的奧妙,你瞭解多少?


8

以先世名人的廳堂別墅為堂號

為表示對同姓先世名人的仰慕之情,各姓後人以其廳堂、居處為堂號。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晚年隱居洛陽香山,號香山居士,其後人便以“香山堂”為堂號。


姓氏堂號的奧妙,你瞭解多少?


9

以家族中科舉功名為堂號

在封建社會,一些名門望族人才輩出,科第連綿,為世人稱羨,遂以之為堂號。如唐代泉州人林披,有子九人,俱官居刺史(俗稱州牧),門庭顯赫,世人敬仰,這支林氏遂以“九牧堂”為其堂號。再如宋代臨湘人徐偉事母至孝,隱居教授於龍潭山中,有子八人,後皆知名,時稱“徐氏八龍”,後人即以“八龍堂”為其堂號。


姓氏堂號的奧妙,你瞭解多少?


10

以垂戒訓勉後人的格言禮教為堂號

此類堂號在各姓氏自立堂號中較為普遍。如“承志堂”、“務本堂”、“孝思堂”、“孝義堂”、“世耕堂”、“篤信堂”、“敦倫堂”、“克勤堂”等。


姓氏堂號的奧妙,你瞭解多少?


11

以良好祝願為堂號

此類堂號也較為常見。如“安樂堂”、“安慶堂”、“紹先堂”、“垂裕堂”、“啟後堂”等。


姓氏堂號的奧妙,你瞭解多少?


12

以封爵、諡號或旌表褒獎為堂號

此類堂號由歷代朝廷或地方政府封賞、恩賜、旌表而來。如“如武堂”、“忠敏堂”、“節孝堂”、“孝義堂”等。


姓氏堂號的奧妙,你瞭解多少?


13

以祖上某一歷史名人的典故事蹟或趣聞佳話為堂號

例如:孟姓的“三遷堂”,相傳孟子幼時家靠墓田,孟子就學埋墳、哭喪的事。孟母為了教育好兒子,就遷到集市旁邊住。孟子又學叫賣東西的聲音,孟母只好又遷。最後遷到學校旁安家,孟子學習禮讓進退。由於孟母三遷,注意家庭教育,使孟子成為聖人。


來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