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自己是一等人嗎?怎樣做才算一等人

我們都說一等人有本事,沒脾氣。但他們是怎樣做到的呢?有人就說了,人家天生就好脾氣,那麼有本事呢,也是天生的嗎?其實這兩個條件大部分全是後天培養的,人生下來本質都差不多,只不過是後天環境的千差萬別造就了人類的千姿百態。但是一等人的後天培養都符合"知止而後有定“這句話。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止“是“定”的因,”定“是“止”的果,他們是因果關係。因此這個思路完全符合孔門心法對《大學》的研究,比較有價值,而且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更顯出特色。“止而後有定”這句話猶如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禮學,所謂“禮儀三百,威儀三千”,是屬於由心理行為為起點,推及到立身處事,甚至和世間萬物的整體道德息息相關。它和人類世界所有法律的法理哲學,有很重要的密切關係。

你認為自己是一等人嗎?怎樣做才算一等人

怎樣理解“止”和“定”的作用和境界。例如佛學裡有 個很恰當的形容“如香象過河,截流而過”意思就是人們要把這個紛紛擾擾的心思停止下來,就必須如力大無比的大象,有能從奔濤滾滾中,截斷眾流,橫身而過的大勇才可。這便是“知止而止”的狀態。這是“止”的內明層次。至於“止”的外用方面,大概來說,每個人立身於這個社會,都要給自己定位,也就是自己要確定這一生要幹什麼。在做一件事的時候,要知道自己怎麼做。“止”於這一理念上,才能外變而寵辱不驚,處事而無悔。如能做到這個樣子,在這滾滾紅塵裡,也算得是一等的人了。

怎樣才能夠達到“止定”的用心方法呢?舉例來說,無論你在思緒紛飛,或是喜怒哀樂發作的時候,自己必然知道。再細一點說,當你的意識正在思維或煩擾的時候,同時也有一個作用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這個作用在心理學上就叫它監察意識。在哲學理論上也可叫它是理性或理智的作用。

明白了這些淺顯的道理我們就能達到修止修定的成果,達到心境一片清明。如果你對心性修養,真能達到這種程度,當然是合於《大學》的“知止而後有定”的一種標準。

簡單地學習了“知止而後有定”。雖然簡簡單單的幾個字, 我們許多現代人用其一身都很難做到的。這也就是世上一等人少的原因了

你認為自己是一等人嗎?怎樣做才算一等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