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子》流传到现在,只剩下断简残篇,但作者的身份没人能搞得清

尸子是谁?他的存在可以与老子、墨子等先秦名家媲美。可惜他的《尸子》流传到现在,只剩下断简残篇,作者的身份至今考古学家也没有搞清。您可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小编这就来为您揭秘。

《尸子》流传到现在,只剩下断简残篇,但作者的身份没人能搞得清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尸子》这本书应有20篇文章,6万字左右。从唐代李贤对标注《尸子》后,可以得知这本书的20篇的内容中,有19篇是论述社会思想文化的,一篇是论述自然界的。对社会思想文化的论述中,《尸子》详细介绍了君王应该如何用人、吸纳人才,应该如何对待百姓,还将老子的言论进行引用解析,让人对社会制度、君臣关系以及王爵百姓之间的微妙平衡,进行了很深刻的讨论。

《尸子》流传到现在,只剩下断简残篇,但作者的身份没人能搞得清

在论述自然界的理论中,《尸子》对时间、空间的探究中,做出了近乎哲学性的论述,读者读了之后会觉得思想上有很大的顿悟,不得不说《尸子》真的很有意思。

《尸子》的作者到底是谁?后人只根据零散的记录了解到,作者的名字可能是尸佼,大约生于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30年,也就是战国时期。有人说他为鲁人,也有人认为他是楚人,不过刘向认为尸佼为晋人。

他说:“今按《尸子》书,晋人也,名佼,秦相卫鞅客也。卫鞅商君谋事画计,立法理民,未尝不与佼规之也。商君被刑,佼恐并诛,乃亡逃入蜀。自为造此二十篇书,又六万余言。卒,因葬蜀。”短短几句话,刘向却简单明了地说明了尸佼一生的经历。第一个时期在魏国,当时商鞅有变法的想法,为人聪颖,却没有得到重用。

《尸子》流传到现在,只剩下断简残篇,但作者的身份没人能搞得清

第二个时期就在秦了,大家都知道,商鞅在秦国受到了秦孝公,进行了大名鼎鼎的“商鞅变法”,从记载中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尸佼为商鞅“谋事画计,立法理民”,也就是说,商鞅变法在秦国进行的这么成功,其中也有尸佼的一份功劳。

第三个时期在蜀,因为秦孝公去世后,没人再保护商鞅了,而商鞅得罪了太多贵族,秦惠文王只能处死商鞅,尸佼不愿意被株连,便提前离开政界,逃去了蜀地,在民间生活了十几年就去世了。不过《尸子》这本书却被创作出来,给那个时代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尸子》流传到现在,只剩下断简残篇,但作者的身份没人能搞得清

可惜随着历史的发展,再加上《尸子》的言论在一些朝廷中被封禁,所以流传到今天,《尸子》只剩下断简残篇。不过这些残留片段仍然是满满的精华,比如第一篇:“凡治之道,莫如因智,智之道,莫如因贤”,这句话翻译过来很简单,应该任用贤能治国,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毕竟现在所说的“精英”,就是整个社会的“精华”,也就是《尸子》倡导的“贤能智慧”的人,运用他们来治理国家人民,就是将“社会精华之道”赐予人民,这是顺应天道的表现。顺应了这个规则,整个国家都会被贤能的人治理得更好,进步得更快,国家也会越来越繁荣。

当然了,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而“任人唯亲”,任用一些小人或者不贤之人治理国家,那么必然导致社会国家灭亡,百姓民不聊生。尸子吸收了道家的思想,却又推崇“以贤革新”,说明他集合其他思想家的精华,又愿意加以思考,才有了这样治国的理论,不可谓不高明。

《尸子》流传到现在,只剩下断简残篇,但作者的身份没人能搞得清

第二篇的内容同样厉害:“天子忘民则灭,诸侯忘民则亡。”这句话在荀子的言论中也出现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有人认为,荀子的话就是吸取了尸子的思想。毕竟《尸子》这篇文章极其重视底层人民的力量,他认为统治者重视民众,国家会越来越繁荣昌盛,统治者如果只知道剥削民众,时间久了,人民的怒气将会汇聚成波涛巨浪,最后将统治者湮没。

第三篇文章思想更加出名:“生积成岳,则楩楠豫章生焉,生积成川,则吞舟之鱼生焉;夫学之积也,亦有所生焉。”这句话是不是很耳熟?其实就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这句话的中心思想。尸子认为,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躇而就的,一定要有积累,才有改变。尸子之后又对家国做了深刻的思考:家国要变革必须先有积累,推陈出新必须得有基础。

《尸子》流传到现在,只剩下断简残篇,但作者的身份没人能搞得清

这几篇幸存的文章都是精华,简直让人茅塞顿开,而且对家国,甚至对人生都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而这些思想也被变成行动,被商鞅应用到变法当中,所以后人认为,也许尸佼是商鞅的师父,也许尸佼是商鞅的门客。可惜年代久远,尸佼的真正身份已经无从得知了。真心希望尸子的原作能够被找到,让它为我们华夏的历史文化增添光彩。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冯豆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