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消失的青州廟宇

舊時,青州府城廟宇眾多,僧院、道觀都頗具規模且各具特色。其中一些廟宇是本地區所獨有的,體現了濃厚的地域特色與人文環境。試舉一二:


探尋消失的青州廟宇


探尋消失的青州廟宇


探尋消失的青州廟宇

+++++++++++++++++++

武成王廟

武成王廟即太公廟,祭祀主神為姜太公,配享者為春秋時期齊國名臣管仲、晏嬰,後又陸續增加歷代文韜武略名相名將圖形於其內。姜太公即姜子牙,是一位滿腹韜略的賢臣和非凡的政治家、軍事家,一直受歷代統治者崇尚。其半生寒微,擇主不遇,飄遊不定,但他能動心忍性,觀察風雲,等待時機,終遇明主,輔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興周。周武王伐紂,太公為軍師,牧野大戰,滅商興周,立了首功。周初分封,姜子牙被封為齊國君主,他治國有方,創建了泱泱大國,遺風猶存,累世相續。觀其一生,在軍事、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都有卓越建樹,其中尤以軍事為最,稱得上兵家之鼻祖、軍事之淵藪。姜子牙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全智全能的人物,也是中國神壇上一位居眾神之上的神主,為歷代所推崇。在唐宋以前即被尊為武聖,唐肅宗封姜子牙為武成王,始建太公尚父廟,配享者為漢代留侯張良等;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又加封姜子牙為昭烈武成王,令在青州立廟祭祀。之所以在青州建武成王廟,是因為臨淄為春秋戰國時齊國都城,而姜太公又是齊之開國者。齊國為古青州地域內,國都臨淄地位為青州所延續,後臨淄為青州府屬縣。至此青州有太公之廟,即武成王廟。元代,廟毀,明代重建於城內西南,就在府城隍廟前,歲時祭祀。


該廟,清末劃入中學堂校區,後逐步拆除,址在今青州一中校園西側,現已無跡可尋。


禖氏廟

青州禖氏廟,原址在城內南門裡折西處,該廟為祈子求生育之所。
此廟建於明代。清末光緒三十七年本【益都縣圖志】有記“媒氏廟,在城西南隅,明嘉靖四十一年衡藩所建。”可見清末時,此廟尚存,民國期廢,今已無跡可尋。又“媒”字應作“禖”,該廟所祭祀神靈是高禖氏,這是一個上古時期傳說中的人物,專司婚姻與生育。因為當時祭祀高禖的活動是在郊外進行,所以高禖又稱郊禖。這種祭祀高禖的儀式,屬於上古時期的禮儀。後來隨著朝代的更迭而有所演變甚至弱化。至明代嘉靖九年,有青州儒生楊時清“請祀高禖,以祈聖嗣。”奏聞嘉靖皇帝,建議恢復祭祀高禖之禮。後來,嘉靖帝“已而定祀高禖禮。”提出此議案的是青州儒生,得到皇帝允許,上有所倡,下必所遵,衡藩支系新樂郡王,便首先在藩邸所在地的青州郡城建禖氏廟,並攜王妃往拜以求嫡子。


白龍廟

青州白龍廟原址在城東南七里河村。位於古驛道之南側,今海岱路與將軍山路交叉口之東南崖下。廟座南面北,廟分中東西三院,自山門進中院,經石拱橋過龍泉池,穿越過廳即為白龍廟正殿。但見白龍神面目安詳,身著白袍面北端坐。四周牆壁彩繪龍王行雨圖畫。此小白龍乃臨朐縣南禪堂崮白龍洞祠之白龍神,天旱祈雨於白龍神多有應驗。清同治八年,魯中大旱,眾人將白龍神座迎之青州府城,虔誠拜謁,果降大雨。有司有聞上達,山東巡撫丁寶禎奏聞朝廷,經部院審核,皇帝諭旨,加白龍神“昭感”封號,敕令於青州府城建昭感白龍神廟。初建於城南牛秀鋪所在七里河村村西。廟東院為雜院,供守看人居住。值得一提的是其西院,其院牆內有青州著名古泉,當年酈道元稱之為“邳泉”,後又人稱“濆泉”。自圈入廟內,遂稱其為“馬刨泉”,大概是附會小白龍化馬故事。泉半畝方塘,水尤清冽,周邊柳蔭翠竹,奇花異草怪石,泉內水草搖曳游魚倏忽往來,為難得之勝景也。泉水嘩嘩流出,過拱橋下流出,約百步匯入七里河水。今據孫鳳瑛老師等考證,此泉乃古之柳泉,漢代青州地方曾有古柳泉城,當依附此泉為名。


七里河白龍廟,直至“文革”前期方全部拆除。今,由交叉路口下坡,至白樹林中亂石堆砌處即為白龍廟跡,馬刨泉雖遭淤積,猶有一泓清水,似大地淚水汪汪。

東鎮廟

天下名山,五嶽之後尚有五鎮,其中東鎮即是沂山。沂山位居青州府臨朐縣境內,所以在府城立廟祭祀。按《大清會典》:東鎮沂山,祭于山東青州府。此廟原建於府城東門城樓頂之側,損毀於解放戰爭時期。
火神廟
青州城南西向二三里有火石山一座。其位於鳳凰山尾北端,今東夷文化廣場西南即是。山體為渾圓山丘,盛產火石,故名。舊時尚無火柴、打火機等,人以此石擊打取火,所謂“牛角火石鋼火鐮,不是一慙是二慙”,即以鋼製火鐮連連擊打火石,待其蹦出火星,再以火紙承之,吹以得火。此山所產火石,為本城與周邊各縣民眾提供取火之便,人皆敬之。故於府城以南、火石山東側立火神之廟,專以祭祀。舊時青州火神廟頗具規模,廟門,大殿,東西配房,廟內還設有龍池,是取水火相制相剋之意。正殿內供火神坐像,赤發赤須,貌兇猛,側立侍者,皆威武,尚不知其謂誰。每年五月二十三,為火神爺祭祀日,府縣設祭後,即開始火神廟會。扎臺唱戲連續三天,買者賣者熙熙攘攘,熱鬧非凡,時為府城盛會之一。


該廟原址在城南里許,毀於上世紀二十年代中後期,時火柴漸興,火石漸遭淘汰。上世紀二十年代末,恰逢西北軍馮玉祥部來青州,提倡拆廟建學堂,隨即拆除此廟。後,其原址尚留痕跡,自七十年代末,南門外修大寨田,土地經過平整,廟跡無存。

太尉廟

原址在今南門街南端路西處,廟正名為太尉廟,民間俗稱其為“疙瘩廟”。該廟祭祀一位青州籍周姓官員,據記載自宋代就被追封“太尉”。
該廟規模不大,但在青州卻有名氣。舊時人皆貧困,更是缺醫少藥,民間有患蕁麻疹,俗稱“鬼風疙瘩”者,來廟以求神助,多有靈驗,故稱其為“疙瘩神”,稱廟為“疙瘩廟”。該廟在建國後尚存,後被陸續拆除,今已無跡可尋。
以上所述,屬於一家之言,見解有限,不知對否,懇望指正。 (劉珍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