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被譽為“得山之骨”,“與山傳神”的畫家是?

“得山之骨”的說法,並不是今天我們的新論斷,而是來自於數百年前的元代。


元書畫評論大家湯垕(hou)在《畫鑑》中,對吳畫、晉畫、六朝、唐五代、宋金元等朝的畫家一一予以評判,在講到北宋山水畫時,他說到一段話:


宋世山水超絕唐世者, 李成、董源、范寬三人而己。嘗評之:董源得山之神氣、李成得山之體貌、范寬得山之骨法。故三家照耀古今, 為百代師法。


范寬“得山之骨”的美譽就來自於這裡。


范寬是誰?他的代表作是什麼?又有著怎樣的歷史故事?今天,亦文亦物老師簡述一下北宋“山水三家”之一的范寬:


范寬其人


宋代被譽為“得山之骨”,“與山傳神”的畫家是?


范寬出生於北宋初年,約在建國同年的公元960年,確切年份有爭議。當時,趙匡胤結束了五代十國動亂,文藝重新復興,屬於藝術的一個復原期。他原名範中正,字仲立,范寬並不是他的真名。因其性格寬厚,大度能容,故諢名范寬。他也樂於接受,索性自稱為“華原范寬”,算是自己的藝名。此人終生沒有進入仕途,也未曾進入國家畫院,他的成名非常奇特,完全靠自學,主要是靠臨摹。


據《宣和畫譜》的記載,范寬初學李成,又學荊浩,感悟畫家的技法都是來自於生活,便認為還不如自己索性到大自然中去觀察,於是在終南山、太華山的山岩林壑間遊居數年,由此山水畫大成。


藝術造詣


范寬喜歡觀察自然山川,對景寫意,崇山峻嶺,老樹密林都生動無比的展現在他的筆下。他畫巨石,硬派雄健,有種壓人的氣勢,筆短而硬,被後人譽為“雨點皴”。由於下筆重,在沉鬱的畫面風格中,襯托出山的險峻和硬朗,所以才有人說他是“得山之骨法”,言下之意就是用筆硬朗,能突出山體的蒼渾之氣。


代表作品


北宋時期,范寬的作品就非常知名。大鑒賞家、書法家米芾很喜歡他的畫作,稱“范寬山水,顯顯如恆岱”,《宣和畫譜》著錄了當時宮廷收藏的范寬作品,共計有58件之多,這批名畫流傳到今天的不多,最為經典的幾幅作品應該都在海外,最知名的應是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溪山行旅圖》、《雪山蕭寺圖》和《臨流獨坐圖》(3幅),此外,天津藝術博物館的《雪景寒林圖》也被鑑定為范寬作品。


宋代被譽為“得山之骨”,“與山傳神”的畫家是?

《溪山行旅圖》


宋代被譽為“得山之骨”,“與山傳神”的畫家是?

臨流獨坐圖


宋代被譽為“得山之骨”,“與山傳神”的畫家是?

雪山蕭寺圖


宋代被譽為“得山之骨”,“與山傳神”的畫家是?

雪景寒林圖


南宋時期,山水畫一派幾乎全出自范寬門下,元代趙孟頫盛讚“真古今絕筆也”,明代董其昌也稱其“宋畫第一”,可見范寬技法的高超。


山水畫在宋朝達到頂峰,范寬更是宋代畫家裡的大師級人物。他被美國評為“對人類最有影響的百大人物”第59位,曹雪芹和居里夫人都排在他之後。他的《溪山行旅圖》現藏於臺北故宮,被喻為宋代繪畫“神品”,董其昌評價《溪山行旅圖》為“宋畫第一”。那麼這幅畫到底牛在什麼地方呢?


宋代被譽為“得山之骨”,“與山傳神”的畫家是?


中國繪畫筆墨隨性揮灑,層巒疊嶂中的詩意家園盡現。山水間,浸透的是中國人的敏感心靈和微妙哲學。五代宋初,中國畫中的山水畫被推到了一個歷史高峰,北宋范寬就是其中一員大將。


“溪山行旅圖”是范寬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繪畫史中的傑作。這件作品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氣勢雄強,巨峰壁立,幾乎佔滿了畫面,山頭雜樹茂密,飛瀑從山腰間直流而下,山腳下巨石縱橫,使全幅作品體勢錯綜,在山路上出現一支商旅隊伍,路邊一灣溪水流淌,正是山上流下的飛瀑,使觀者如聞水聲、人聲、騾馬聲,也點出了溪山行旅的主題。


宋代被譽為“得山之骨”,“與山傳神”的畫家是?


由於在這幅畫中並沒有明顯的畫家落款,幾百年間,人們只能依據史料記載以及明代董其昌在畫上的題跋來推測這幅畫的作者。此前儘管有董其昌的題跋,但那時還並不能完全證明這張畫是范寬的真跡。董其昌在跋上寫的是“北宋範中立谿山行旅圖董其昌觀”董其昌寫的不是鑑定兩字。而像董北苑《龍宿郊民圖》與巨然的《雪圖》,董氏就寫了“董其昌鑑定”幾個字。董其昌評價《溪山行旅圖》為“宋畫第一”,面對這麼高的評價不要驕傲,首先要判斷是否為真跡,這點不得不防,自古以來造假、販假的層出不窮。看上圖這些印章都不能證實就是范寬真跡,只能證明流轉的歷史。


宋代被譽為“得山之骨”,“與山傳神”的畫家是?


在冥冥中,幾乎所有的人都相信《谿山行旅圖》是范寬的真跡,可是就是沒有真憑實據。直到1958年8月5日,李霖燦(時任臺北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從畫的右下角發現了畫家的簽名,在樹叢處有“范寬”二字才確定是真跡無疑,此畫是世界上唯一一幅范寬簽名版國畫。


宋代被譽為“得山之骨”,“與山傳神”的畫家是?


“忽然一道光線射過來,在那一群行旅人物之後,夾在樹木之間,范寬二字名款赫然呈現。”李霖燦在回憶錄中將那個激動人心的一刻化為了永恆。李霖燦指出,自己採用的是在考古發掘時最常用的網球法,才發現了范寬的簽名。


宋代被譽為“得山之骨”,“與山傳神”的畫家是?


這倆個字隱蔽的極好,和樹叢融合一體,很難被發現,可能還有人要問,難道這簽名不能造假?仔細看:1.簽名的墨色不是後添,2.原絹有一條裂縫,簽名隨裂縫走勢變形,3.小巧隱蔽的簽名是當時的風尚。


宋代被譽為“得山之骨”,“與山傳神”的畫家是?


這幅畫遠山多正面,折落有勢,山頂密林,突兀大石,溪山深虛,水若有聲,畫裡面充滿細節,引人入勝。石頭上這種畫法叫“雨點皴”,就像雨點拼接起來一樣來體現石頭質感。


宋代被譽為“得山之骨”,“與山傳神”的畫家是?


有了山水,一定要有行旅的人,否則只能叫《溪山圖》,畫上的人看樣子應該是商隊。在高大的山峰下人類也是渺小的,在永恆面前我們都只是過客。有沒有發現這條小路是傾斜的?其實是為了避免與中線垂直,從而避免構圖上的⊥大忌。


宋代被譽為“得山之骨”,“與山傳神”的畫家是?


實在無聊可以算算,看看符不符合黃金比例?這種在畫面正中央構圖的方式很少見,一般都是在中心偏一側畫主體,可能作者為了體現頂天立地所採用的嘗試。


宋代被譽為“得山之骨”,“與山傳神”的畫家是?


這個僧人就是宋代理學的代表,還有一組人物就上面提到的商隊,僧人和商人的追求不同,就連走的方向也是相反的,這就形成了對比。


宋代被譽為“得山之骨”,“與山傳神”的畫家是?


其實有時候評價一幅畫的有多好很難,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找另一幅畫對比。乾隆在判定兩幅溪山行旅圖時,將贗品定為了真跡,還在贗品上面題詩一首,不過乾隆看走眼也不是一次兩次了。


宋代被譽為“得山之骨”,“與山傳神”的畫家是?


這道瀑布沒有那種要淹沒一切的磅礴,原因是這道深谷非常深,這道白線只是一道反光而已。並且這道白線是留白,不是畫的。


宋代被譽為“得山之骨”,“與山傳神”的畫家是?


瀑布從高處留下來就會產生水霧,所以在畫面的三分之一處是漸變的。這層水霧也正好連接了前景與遠景,所有的構圖安排都是畫家安排好的!不然你真以為都是巧合?


宋代被譽為“得山之骨”,“與山傳神”的畫家是?


"巍峨的高山頂立,矗立在畫面正中,佔有三分之一的畫面,頂天立地,壁立千仞,予人以鮮明的印象。山頭灌木叢生,結成密林,狀若覃菌,兩側有扈從似的高山簇擁著。樹林中有樓觀微露,小丘與岩石間一群馱隊正匆匆趕路,在靜謐的山野中彷彿使人聽到水聲和驢踢聲。細如弦絲的瀑布一瀉千尺,溪聲在山谷間迴盪,景物的描寫極為雄壯逼真。全幅山石以密如雨點的墨痕和鋸齒般的岩石皴紋,刻畫出山石渾厚蒼勁之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