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作文教学唤醒艺术管窥

寥寥数语催人醒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作文教学唤醒艺术管窥

张敬义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作文教学唤醒艺术管窥

暑假,聆听了特级教师于永正的两节写人的作文课,深感他的唤醒艺术十分有效,使初入作文之道的三年级学生能在茅塞处顿开,情趣盎然地进行习作。其教学步骤为:首先,于老师要认识一位同学,让其他同学抓住特点介绍这位同学,写(画)这位同学;接着,让学生写(画)其他同学,也可以写(画)神话人物、想象人物;最后评点习作、漫画。于老师这两节作文课把写人与漫画结合起来,把写实与想象结合起来,把生活体验与阅读经验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兴趣,寓教于乐,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和强烈的表达欲望完成习作任务。这是作文教学的新突破,完全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的精神。在众多的教学特色中,现撷取几处精彩的唤醒镜头以飨读者:

一、 唤醒——引发情趣

一部交响乐要有摄人心魄的序曲,一场戏要有引人入胜的序幕,一篇文章要有好的开头。同样一节课的起始阶段也应让学生兴奋起来,迅速进入学习的轨道。

师:听说我们班有个同学叫李亚,很聪明,我不想通过同学们简单地一指就认识他。谁愿意抓住他的外貌特征给我介绍一下(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出来也可以),让老师在班里能够找到他。

生:李亚同学个子高高的,留着平头,大眼睛,不大不小的鼻子,大嘴巴,平时爱穿蓝背心。

师:什么样的表情?

生:爱笑。

师:我们再看两个同学的板画。漫画有一点像就行,这两位同学画得都不错。听了同学们的介绍,看了漫画,如果能再读读同学们的文字介绍,我一定能准确地找到李亚同学。请同学们快速把李亚的外貌写出来。

新课伊始,于老师故设找人环节,抓住儿童感情的坦白、直露以及乐于助人的特点,让学生尽其所能说出李亚外貌特征,进行语言交流,接着动笔写(画)出来。真是课伊始,趣已生,教师设谜,学生破谜,素描作文已不显得那么单调,显得那么多姿多彩。孩子们兴趣盎然的倾吐成为他们动笔写(画)的素材。于老师的这一举措,是对儿童情趣和选材的唤醒!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作文教学唤醒艺术管窥

二、 唤醒——推进教学

“研究事物的异中之同,就能使千头万绪的现象变得简明、清晰;研究事物同中之异,又能使我们看到事物间关系的多样性与灵活性。”(见张光鉴教授的《相似论》)引向发现,求同存异,于老师深谙此道。

师:写完了李亚同学,你可以写其他同学。如果你不愿意写其他同学,我给你们介绍几位新朋友来写——孙悟空、白骨精、猪八戒、猪九戒……

师:朱梦迪同学你准备写谁?

朱:我准备写宗帮东。

师:你抓住他的特点介绍一下。

生:宗帮东矮矮的个子,瘦瘦的脸,白白的皮肤。

师:有好几位这样长相的同学,我找不到呀!

生:大耳朵。

师:还是找不到。

生:一笑就露出两个小酒窝。

师:(于老师指着一位同学,高兴地说)找到了。宗帮东同学请你到前面来。(于老师围绕宗帮东转了一圈,仔细打量一番,笑呵呵地说)别看小伙长得瘦,满身都是腱子肉。这么结实的肌肉,你平时爱干什么?

如果由说写李亚到说写宗帮东仅仅是外貌的区别,那就属于说写的平面迁移,体现不出由浅入深的训练层次。于老师没有这样去做。他围绕宗帮东转了一圈,仔细打量一番,笑呵呵地说:“别看小伙长得瘦,满身都是腱子肉”足以看出于老师导学的艺术。看似不经意的一句幽默语言,既点出了宗帮东的鲜明特点,充实外貌描写的语言材料,又把外貌描写引向行动(爱好)刻画,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新鲜、生动,具有个性化的语言往往能给人启迪。这是对儿童观察、语言表达和行动描写的唤醒!

这时,有一位小画家正在黑板上画白骨精。于老师一边看,一边自言自语:“头饰、刘海、耳坠、大眼睛、小鼻子、樱桃小口……”说者有意,听者有心。栩栩如生的白骨精在小画家画笔下诞生了。于老师的唤醒艺术用得多么高明!把小说、电视剧中的白骨精用文字表述出来,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绝非易事。于老师巧用漫画这一触媒,点拨学生画画,实际上也是在点拨学生选材和行文构思。我们整天大声疾呼:“作文教学要顺应儿童的心理特点,要注意培养儿童的个性,要注意激发儿童的灵感。”我们在这里欣喜地发现了。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学生手脑并用,“画”、“话”双丰收,这是形象思维的产物。于老师对学生画画的点拨,是对儿童选材和行文构思的唤醒!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作文教学唤醒艺术管窥

三、 唤醒——深化训练

想象力是学生习作的重要能力。没有想象,就没有任何创造。我们再来看看于老师是如何唤醒学生写“猪九戒”的:

师:猪九戒是猪八戒的什么?

生:弟弟。

师:猪九戒长得怎么样?爱穿什么样的衣服?

……

师:猪九戒使用什么兵器?大胆地想。

于老师指导到这里,唤醒的关键处又到了。大家知道,猪九戒尽管属于想象中的人物,但是,他的长相、穿着受猪八戒的影响,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只要看过《西游记》的同学,写出来应该不成问题。要想写出有个性的猪九戒,使用的兵器至关重要。因为使用不同的兵器,会产生不同的故事情节。于老师反复强调:“猪九戒使用什么兵器?大胆地想。”这是对儿童创造思维的唤醒,是本次习作训练的升华。后来,孩子们的习作验证了这一点,孩子们不光把古代的十八般兵器写进去了,而且连现代高科技武器也写进去了。创造出的战斗故事可以编成《西游记》续集……孩子们的创造性发端于猪九戒的“兵器”。 由写(画)一个人,推广典型经验扩展到写(画)其他人,由写(画)身边人物唤醒写(画)神话人物、想象人物。这种开放式的作文教学,是对儿童生活积累、情感积累、语言积累和智慧的唤醒!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作文教学唤醒艺术管窥

精彩的唤醒处远不止这些。窥一斑而知其全豹。我们从于老师的唤醒艺术中会得到四点启示:

第一,应找准情感的激发点。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怎么能唤醒学生?教师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完成。一是由动机引向目的。二是把“实际事物”巧妙地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于老师故设找人环节就属于这两种方法的完美结合。

第二,应找准语言的转换点。语言的转换固然靠学生平时的语言积累,但在关键处,教师妙语点拨,画龙点睛,能一箭数雕。“别看小伙长得瘦,满身都是腱子肉”便是语言转换的亮点。由于儿童对语言有天然的敏感性,决定了他们对语言接受、转换的迅速。难怪有的孩子对孙悟空情有独钟,写道:“别看悟空长得瘦,敢跟玉皇老子斗”。

第三,应找准思维的展开点。课堂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这是实现创造性学习的关键,切忌让学生直接地消极接受现成的结论。于老师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爱好、生活经验,借助“猪九戒使用什么兵器?大胆地想”自然把学生创造思维引向深入,避免了千人一面。

第四,应找准“物”、“文”的中介点。“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在《劝学》中的这一段精彩的论述对于我们学会唤醒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于老师让学生画同学(也可以画神话人物、想象人物)属于善假于物也。

教学呼唤唤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