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播種到收穫,農藥的使用無處不在,但是農藥稀釋你真的會算麼?

我國是農業大國,隨著我國的農業生產的現代化快速發展,種植結構的不斷髮生變化,就比如蔬菜種植逐漸向綠色、無公害、有機蔬菜轉型。但是更多的農民朋友在農業生產中,為了追求更高產、更高利益,從播種到收穫,農藥的使用還是無處不在的,農藥顯然已經成為高產的保障,作為經常用農藥的你,真的明白農藥的稀釋是怎麼計算的麼?

經常有菜農問農藥到底怎麼加水稀釋?包裝上寫的有效成分佔比是什麼意思,計算的時是不是要乘上這個百分比?那也農業科技文裡介紹的農藥使用又要怎麼配比?

從播種到收穫,農藥的使用無處不在,但是農藥稀釋你真的會算麼?

我們先來舉個例子,一般在對付蔬菜病菌性病害時,多菌靈是最常用的農藥。比如說要配製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500倍液,就是100克的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加50000克水進行稀釋。這裡的50%就是指包裝袋上的有效成分佔比,只是代指多菌靈的一種規格。所以,一些菜農在稀釋農藥時會把這個百分比聯繫起來,這顯然是誤解。

我們在表述農藥稀釋時通常使用的是“倍數法”。“倍數法”是通過重量來計算的。

第一種計算方法一般是指1千克藥劑加藥劑重量的多少倍稀釋劑來進行稀釋。

這裡的計算公式是:稀釋劑用量=藥劑重量×稀釋倍數

那麼1千克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要配製500倍液時需要的稀釋劑是多少?

稀釋劑用量=1000克×5000=5000000克

這種計算方法多用在計算稀釋倍數比較大時(多為稀釋在100倍以上的)。

因為稀釋倍數較大,常常有菜農反應按照這種方法進行稀釋後,農藥藥效不理想,殺蟲劑殺不了蟲,殺菌劑防治不了病害。有時候誤打誤撞,在算好稀釋劑量後再乘上包裝上有效成分的百分比,使用以後反而藥效更好。這就不忙理解了,本生算好的稀釋劑量再乘個百分比,相當於打了個折,稀釋劑用量少了,藥劑濃度變高了自然藥效就好了。

從播種到收穫,農藥的使用無處不在,但是農藥稀釋你真的會算麼?

但是,有些農藥的有效成分百分比很低,如果這時候再打個折計算的話,稀釋劑的量就會變的很少,這種稀釋的結果勢必會導致作物產生藥害。

事實上,按照實際配比已經不能達到殺蟲除菌的效果往往有幾個原因。

原因之一:病菌害蟲產生了抗藥性

長期的濫用農藥,導致病菌害蟲產生了抗藥性,就好比長期使用高濃度農藥,能夠促進病菌害蟲產生抗藥性。

想要了解更多作物病菌害蟲抗藥性多的知識,請打開今日頭條APP,在搜索欄中輸入“菌害蟲抗藥性”,進行搜索,就可以看到很多類似的文章。

  • 第一步:
從播種到收穫,農藥的使用無處不在,但是農藥稀釋你真的會算麼?

在今日頭條APP輸入想要搜索的內容

  • 第二步:
從播種到收穫,農藥的使用無處不在,但是農藥稀釋你真的會算麼?

找到相關內容進行查閱

原因之二:農藥有效成分不夠

一些農藥廠商為了獲取更大經濟效益,在生產農藥時偷工減料,偷偷減少農藥中的有效成分,最終導致藥效不夠。

原因三:農藥使用時期不當

農藥的使用都是有針對性的,不同時期的害蟲抗藥能力也不一樣,一半有病抗藥能力就比成蟲抗藥能力差。如果農藥使用時期不當,藥效也會大打折扣。

從播種到收穫,農藥的使用無處不在,但是農藥稀釋你真的會算麼?

上面我們只是介紹了稀釋倍數較大的農藥稀釋劑的計算方法,下面我們再來說說稀釋倍數在100倍以下的時候,稀釋劑的量要怎麼計算。

這種主要是用在使用劑量比較小的農藥稀釋時計算。

這裡的計算公式是: 稀釋劑量=藥劑重量×稀釋倍數—藥劑重量

例如我們再給玉米浸種時多用15%多效唑可溼粉100液。那麼1克的15%多效唑可溼粉需要的溶劑量是多少?

稀釋劑量=1克×100-1克=99克,就是加水99克。

如果這時候按照一些菜農的算法,再乘上一個15%,那麼這個水量就特別少了,如果這樣算,玉米種勢必會產生藥害。

從播種到收穫,農藥的使用無處不在,但是農藥稀釋你真的會算麼?

課後習題

今天的藥劑計算方法就講到這裡,你看懂了麼,下面是老衛的青雲文章《秋茬大蔥蔥白形成關鍵時期,謹防霜黴病危害,避免減產》防治大蔥發生霜黴病所用的藥劑,看看你會計算了麼。

從播種到收穫,農藥的使用無處不在,但是農藥稀釋你真的會算麼?

當然這期講的只是單一的農藥稀釋的計算方法,我們在使用農藥時往往會使用幾種農藥混用,農藥混用的稀釋你會計算麼?我們改天再講。

以上就是老衛介紹的農藥稀釋的計算方法,希望能在農業生產中幫助到你。如果你還有其他觀點,歡迎評論區留言交流。

我是【村頭老衛】,喜歡就點個關注吧!

文/村頭老衛

圖/頭條正版免費圖片、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