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真正的茶人?

什麼是真正的茶人?

相較於大師,專家之類的稱呼,茶人更加古樸一些,不帶修飾,直接明白。大師、專家的稱號都可能有爭議,“人”這個稱謂總不至於再有爭議了吧。

  在唐詩裡面,茶人是指做茶的人,類似我們現在說的茶農。比如皮日休在《茶中雜詠茶人》裡面就是“腰間佩輕簍”的樸實形象。不過,茶農始終是沒有話語權的,當文人們發現“茶人”這個詞的好處之後,茶人更多的指向有文化的群體,比如早年在臺灣,茶人便不一定是種茶採茶製茶之人,也可以是品茶藏茶賣茶茶文化搞出門道的人,茶人的範圍在擴展。

  既然茶人範圍如此寬泛,幾乎可以說和茶有關係的人都能算上“茶人”了,按理說就沒什麼可爭議了。也不是那麼簡單,前一段時間,央視拍了一個關於茶的紀錄片,有著名的茶人認為不行,因為裡面沒有采訪到多少著名的茶人。他的批評雖然不一定適合這個紀錄片,但是有一定道理,因為有一部分人對茶有更加深入的體驗與研究,在這部分人的範圍內,大概只有這樣的人才可以稱之為茶人。

  我本來因為茶人這兩個字的無爭議,才混入這個行列,現在想想,又有點冒失了。



  其實,茶人兩個字放在一起,無外乎在探討“茶”與“人”的關係,如果這關係是對的,那本不在於知識的淵博,名聲的顯赫;而如果關係是不恰當的,可能稱為專家、社會活動家這些西化的名詞更為合適。

  茶人首先是能在茶中找到樂趣的人,而不僅僅是以茶為工具謀些名與利,只要能做到這一點,無論資歷與水平,我想稱為茶人都無不可,因為這樂趣,茶和人已經開始相融了,茶人這個詞才有了存在的價值。

  若要深層次說,茶人應該是能得到茶滋養的人。這個看起來簡單,對於那些和茶打交道多年的人來說,反而不容易。這是中國文化的特點,傳統上來說,寫書法的人是會得到書法的滋養的,練武的人是會得到拳法的滋養的,字養人、拳養人,這說明這個路子是對的,反之即使取得了外在的名利,卻去道愈遠。內在的和諧是最高的標準,這和西方外在取相的標準有很大的差異。

  在這樣一個時刻向外逐求的時代,這個角度特別值得我們關注。我們看到很多娛樂的作品,有眾多的休閒方式,但其實得不到真正的休息和滋養。一個極端的例子就是編劇需要靠吸食毒品來創作,這不是品德出了問題,在品德方面我們並沒有優越感,而是內容本身出了問題!內容不再滋養身心,反而要通過戕害自己來找尋靈感,道家的觀念來看,這正是本末倒置。


  在這樣的社會,說這樣的話,可能猶如夢囈。《大學》裡面講“富潤屋,德潤身。”其實中國傳統都是這樣,若合於道,自然得到滋養,整個人的身心氣質會產生變化。我們看古人的東西往往會忽略這層關係,學問和身心是一如的,這和今日的專家有本質的不同。在這基礎上,這種滋潤也不需執著,無為任運才談得到“茶道”。若離於道,虛名浮利並不值得豔羨。

  德以潤身,茶以養人。和“茶人”們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