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年前,一農民意外挖出一把長7.5米的劍,專家:300年前它有大用

引言

在兗州博物館中,有這樣一把被稱作是“天下第一劍”的文物,它長約7.5米,重達1.5噸,被兗州博物館一直當作鎮館之寶。從這把劍的尺寸上看,這顯然不是人們日常所使用的普通兵器,那麼這把劍究竟有什麼來頭呢?在這把劍的背後,又蘊藏著怎樣的歷史故事呢?

32年前,一農民意外挖出一把長7.5米的劍,專家:300年前它有大用

01

1988年,一夥農民來到泗河中已經乾涸的河道挖沙,打算清理一下河道。就在這時,有一位農民卻突然覺得鐵鍬碰到了什麼堅硬的東西,幾位農民的好奇心,使得他們想要對這個不明物體一探究竟,隨著他們不斷地挖掘,沒想到這個東西越挖越長,好像挖不到盡頭一樣。而在眾人的努力之下,也終於將其從河沙裡挖了出來,原來,這是一把巨大無比的鐵劍。

看到這一情況,村民們議論紛紛,有人認為這應該是古代社會中的一把寶劍,從體積上看,它的價值一定是非常高的。對於文物本身就有著敬畏之心的村民們,連忙將此事上報給了當地的文物部門。在專家得知這個消息之後,也是非常興奮,在博物館的專家們與當地政府協商之後,他們就借調來了一臺卡車,將這柄巨劍運回兗州博物館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32年前,一農民意外挖出一把長7.5米的劍,專家:300年前它有大用

02

當這把巨劍出土之後,當地的民眾也是議論紛紛。有人認為這把巨劍是當初開天闢地時留下的寶貝,而有的人也認為這把巨劍應該是在大禹治水時期流傳下來的鎮水神器。在當地百姓迫切的期待中,專家們也對這把巨劍展開了非常仔細的研究。

經過仔細的測量,這把劍長7.5米,重1539.8公斤,在劍柄處還刻有一個“獸頭”。如此巨大的一把劍,也讓它從此成為了我國的“天下第一劍”。當專家們對這把劍進行初步清理後發現,在其劍柄上刻有一段銘文,內容為“康熙丁酉二月知兗州府事山陰金一鳳置。由此可見,這把劍應該來自於清朝康熙年間的兗州地區。

32年前,一農民意外挖出一把長7.5米的劍,專家:300年前它有大用

在古代社會時期有這樣一種說法,兵器是一寸長一寸強,一般來說兵器越大,其戰鬥力也就越強,如果這樣推斷的話,那麼這把如此巨大的劍肯定有著非常強大的戰鬥能力。但這把劍由於體積過大,並不適合人們操練,相信也沒有人會舞得起如此巨大的一把劍。那麼,它究竟是做什麼的呢?

32年前,一農民意外挖出一把長7.5米的劍,專家:300年前它有大用

03

在查閱了當地的一些資料後,最終專家們在《滋陽縣誌》中發現了關於這把“天下第一劍”的記載:

“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夏,泗河洪暴漲,沖決大橋中間的三個橋洞,郡守金一鳳捐資修整加固此橋,並鑄三丈鐵劍以鎮之。”

由此可見,這把劍應該是在當時洪水氾濫時期,作為支撐橋樑、測量水位的作用而出現的。

在當時的社會中,人們的主要經濟來源還是依靠農業,因此洪水的出現也使得百姓們民不聊生,就在這時,當地的知府金一鳳感念農民的艱辛,就自掏腰包將被洪水沖垮的橋樑修繕起來,為了徹底鎮住水患,並鑄造了一把巨劍放在橋洞外邊。雖然說這種辦法能夠幫助當地居民抵禦一段時間的洪水,但最終這把巨劍也沒能成功守衛橋樑,而是隨著洪水的沖刷,被長埋於泗河之下了。

32年前,一農民意外挖出一把長7.5米的劍,專家:300年前它有大用

結語

從這把劍中就能看出,即使是在封建社會時期,我國的鍛造技術也是非常出眾的。即使是在現代社會中,想要使用人工鑄造出一把如此巨大,且毫無瑕疵的鐵劍,也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現如今,這把巨劍就被安放於兗州博物館中供人參觀。

從這把劍的故事中,我們能夠感受到古代人民的智慧,以及當地官員一心愛民的心情。雖然說這把劍最終沒能一直幫助當地居民抗擊洪水,但它的存在也證明了在面對災難之時,人們並不是完全手足無措的。這也能夠為我國未來抗擊水患,提供一些全新的思路。

參考資料:《滋陽縣誌》

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本文於今日頭條首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