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晉南農家常見的麻繩——圪巴繩(音)

一、引言:

圪巴繩,在晉南農村太常見啦,是晉南農人對用於捆綁麥秸稈、玉米稈、或其它物件的一丈來長、大拇指粗的麻繩的稱謂,繩由麻質的繩身和木質的繩牌兩部分組成,繩身用以捆紮物件,繩牌的作用在於連接繩尾並在需要時將繩頭紮結其上。圪巴繩,其實正名是蛤蟆繩。

二、圪巴繩名稱的由來

襄汾人把“蛤蟆”稱作“gē-mǎ”,這是不爭的事實。蛤,現代漢語詞典中有“gē”這一音。

圪巴繩,本名蛤蟆繩,以麻為原料搓制的麻繩中的一種,因繩的一端有一用於結紮繩頭用的蛤蟆狀木牌而名。又因木牌如鏟狀,有的地方又叫其為“鏟繩”。蛤蟆繩,一般為麻制,現在也有尼龍的。

蛤蟆繩(gē-mǎ-shěng)發明出現時,其含義、發音應該是明瞭的,但在隨後幾百或上千年的口耳相傳過程中,人們卻將“蛤(gē)蟆繩”傳音成了“圪巴繩”,而且還忘了“蛤蟆繩”本身的含義、也不再稱呼其為蛤蟆繩(gē-mǎ-shěng)了,而只說“圪巴繩”了。

另外,有一種海魚叫蛤蚆魚(gē-bǎ-yú),其形狀更似繩牌、或蛤蟆,或最早也叫“蛤(gē)蟆(mǎ)魚”,後被人們記寫作了蛤蚆魚。

三、結束語

把帶有“蛤蟆狀木牌子”的麻繩叫做“圪巴繩”的地方很多,至少山西晉南的縣市都這樣,但實際說用中音調多多少少有些區別。

網搜了一段小說,附如下,以證不僅僅只是襄汾人說“蛤蟆繩”。

劫匪問:有繩子嗎?沈蠻子就從草筐裡拿出一根蛤蟆繩來,遞了過去。劫匪接過繩子,把落地的銀袋抱住提一提,準備上馱,大約是覺得馱子太重,就又放下,解開口繩,從袋裡一連掏出三疙瘩磚頭狀的物件,撲通撲通扔到沈蠻子腳下。然後重新紮緊口袋,把沉重的袋子搭在騾背上,紮好肚帶,趕著騾馬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