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研製從“大海撈針”到“碗裡撈針”-今日頭條-手機光明網

“臨床流調、中西救治、新藥研發、老藥篩選等都離不開科技支撐。”在4月23日天津市科技“奧斯卡”頒獎典禮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感慨地說。張伯禮院士領銜開展的“新冠肺炎中西醫結合救治與創新中藥宣肺敗毒顆粒研究”獲得天津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特別獎一等獎。張伯禮院士團隊研製的宣肺敗毒方,入選國家推薦的“三藥三方”,得到廣泛推廣應用。現代科技配合中醫藥傳統經驗,使新藥研製過程從“大海撈針”變為“碗裡撈針”。

遠程信息技術助力中醫證候學調查

張伯禮院士表示,藉助遠程信息技術連接前線與後方,協同開展病例數據處理、基礎研究,首次完成多中心大樣本新冠肺炎中醫證候流行病學調查研究。

“新冠肺炎剛出現的時候,西醫、中醫對它的認識都很少。”天津中醫藥大學循證醫學中心主任張俊華介紹,西醫主要通過基因測序認識病毒,而中醫關注的是患者的臨床表現,要認識證候,確定病因、病機,才能辨證論治開方子。因此張伯禮院士1月27日到武漢後,就給項目組佈置任務,開發臨床數據採集系統,為證候學調查做準備。

“我們以前有臨床數據採集系統開發的經驗,而這次最大挑戰是時間太緊。此外由於一線醫護人員穿著隔離服,因此這個系統還要適合在封閉隔離條件下進行操作。”張俊華介紹,最終他們用不到一週時間,開發出臨床數據系統App,使醫生通過手機完成數據採集與回傳。為避免大量併發導致系統負載問題,項目組與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聯繫,他們專門準備了20臺服務器以備不時之需。

通過證候採集系統App,項目組對1000餘例新冠肺炎患者進行中醫證候學調查,明確了“溼毒疫”中醫證候特點和病因病機,為臨床救治和指南制定指引了方向。

數據分析技術幫中醫藥“見招拆招”

“認識了證候接著就是治療,病情變化的數據也要及時反饋回來。”張俊華說,選擇採集哪些信息最能反映疾病的變化非常重要,2月上旬已有不少臨床研究方案註冊,但評價指標有100多個,退燒、症狀減輕、核酸轉陰、炎症因子、CT影像吸收……讓人難以選擇。

天津中醫藥大學循證醫學團隊歷經8年實踐,建立了一套符合國際規範的技術流程。面對新冠肺炎療效評價指標問題,他們開展了應急研究,為取得專家共識,張伯禮院士等數十名在一線救治的專家都參加了核心指標集遴選,最後形成首個新冠肺炎臨床療效評價核心指標集(COS-COVID)。這一成果得到世界衛生組織新冠肺炎特徵研究小組高度評價。

通過對定點醫院、方艙醫院和隔離點2000餘例不同分期臨床數據分析,系統總結了中醫治療特點和優勢,有效指導了中醫藥全程介入、有針對性干預的科學施治,特別是重症患者,在現代醫學支持治療的基礎上,中醫藥也可見招拆招。

中藥組分+傳統經驗加速新藥研製

“確定了這個病在中醫裡屬‘溼毒疫’,我們通過文獻研究、臨床經驗,以四個經典方劑為基礎,根據臨床特點進行優化。”天津中醫藥大學中醫藥研究院副院長王濤介紹,之後他們開展了藥學研究,進行化學成分分析,基本上明確藥方中的主要化學成分。再通過多學科交叉開展活性評價,部分明確這個複方治療新冠肺炎的作用機制。

“能在應急狀態下快速反應進行新藥的研製,和我們多年積累分不開。”王濤說,“張伯禮院士一直強調,我們要圍繞藥效物質、作用機制‘兩個相對清楚’開展深入研究,提高中藥的科技水平。我們在20年前就開始進行組分中藥研究,構建了中藥組分庫。我們可以根據臨床需求提供相對應的活性組分。”目前在中醫藥研究院組分庫中,已存放6萬個中藥組分。

“雖有現代化科技手段作支撐,但如果沒有中醫理論和經驗指導,我們逐一篩選適合的中藥就會如‘大海撈針’。而有了中醫藥經驗指引,這個過程就變成‘碗裡撈針’,成功率大大提高。”張俊華感慨地說,他們也因此探索了一條應急狀態下中藥新藥發現的路徑,最根本的就是把中醫藥經驗和現代科技手段進行結合。

正如張伯禮院士所講,中醫藥作為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在這次抗疫全程發揮了重要作用,從過去的參與者變成了主力軍,中西醫結合救治也成為了中國方案的亮點。“這也更加堅定了我們通過科技創新發掘中醫藥科學內涵、推動中醫藥傳承與創新、實現中醫藥事業振興發展的信心和決心。”陳 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