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網評:中國兩會時間確定,意義非同尋常

4月29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於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召開時間的決定。根據決定,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將於2020年5月22日在北京召開。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三十五次主席會議建議,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於5月21日在北京召開。因疫情被推遲的全國兩會確定召開時間,釋放出中國將邁出重啟關鍵一步的重要信號。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特殊背景下召開的此次全國兩會,也是觀察特殊時期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走向的重要窗口,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一是對過去一段時間的抗疫工作進行總結。每年召開的全國兩會都會對過去一年經濟社會發展的成就和問題進行總結。這一次,在經歷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中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後,中國更有必要對疫情防控中的經驗和教訓及時進行反思總結。從提高生物安全治理能力,到健全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再到如何增強經濟社會抗風險能力……社會各界已經開展了廣泛探討。福建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一級教授許耀桐認為,兩會代表委員來自中國各行各業,在兩會的平臺上發出各個層面的聲音,可以更好地總結經驗、凝聚社會共識。

二是對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進行安排部署。2019年,中國經濟社會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突如其來的疫情對中國經濟社會帶來巨大壓力。如何更好地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如何更好地應對經濟下行壓力,如何更好地做好“六穩”、落實“六保”,如何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這些都需要全國兩會進行系統地安排部署。許耀桐表示,全國兩會在客觀評估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的情況下,可以合理調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制定出臺更加全面系統的財政、金融等政策安排,推動中國經濟社會平穩運行。

三是把抗疫精神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必須堅決打贏三大攻堅戰,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然而受疫情影響,社會上各種情緒和聲音相互交織,全國兩會的召開,無疑將使人們對中國的疫情防控形勢更加安心,對加快恢復正常經濟社會秩序更有信心。2020年全國兩會的召開,也將引導全國人民把“抗疫精神”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以頑強的奮鬥姿態,努力化解風險挑戰,實現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海外網評論員 孟慶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