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一年前去过的深度贫困村,如今怎么样了?

编者按: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由此吹响了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5年来,为完成这一庄严承诺,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率先垂范下,包括各级政协委员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奋斗扶贫攻坚,取得了辉煌成就。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即日起,本报开设“与委员同行——一起走总书记走过的扶贫路”等专栏,与战斗在扶贫攻坚一线的政协委员一起,追寻总书记的脚印,共同见证这一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

最美人间四月天。

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在和暖的阳光中又迎来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驱车穿行在大山深处,一栋栋亮黄色的土家吊脚楼掩映在绿水青山间,蜜蜂在繁花如雪的梨树旁盘旋飞舞,触目皆是一幅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总书记一年前去过的深度贫困村,如今怎么样了?

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距石柱县城40公里的市级深度贫困村中益乡华溪村。他深情地说,脱贫攻坚是我心里最牵挂的一件大事。这次我专程来看望乡亲们,就是想实地了解“两不愁三保障”是不是真落地,还有哪些问题。

牢记着春天的嘱托,石柱干部群众发扬“先吃黄连苦,后享蜂蜜甜”的精神一起奋斗,努力向前奔跑。一年过去,中益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贫困发生率由2018年底的1.72%降至0.43%,已脱贫的493户脱贫质量正在持续提升。

■生活越来越“巴适”了

“太阳出来啰喂,喜洋洋啰啷啰……”中益乡华溪村党支部书记王祥生的“土味”手机铃声又响了,嘹亮又喜气。市政协委员、石柱县政协主席孙开武笑着走过来,同他打着招呼。“我今天来,是有几件事要再敦促一下……”,平均每周要来两三次的孙开武,担任着中益乡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主任,4月9日这天,他又一大早就赶来现场督战:“我们先去看看乡卫生院”。

总书记一年前去过的深度贫困村,如今怎么样了?

施工现场热火朝天,新卫生院建设工程已进入紧锣密鼓的收尾阶段,预计6月底投入使用。大到卫生院规划、设计和协调、督导,小到阳台栏杆材质、花台贴砖质量,孙开武可谓全程操足了心。

石柱县政协委员、中益乡党政办主任柯涛介绍,为进一步加强医疗卫生保障,中益乡除严格落实各项健康扶贫政策,健全完善乡卫生院、村卫生室功能设施外,还实现了远程诊疗、医生入户巡诊,“贫困人口看病更方便了!”

对此最有体会的当属村民谭登周。

2018年初,64岁的贫困户谭登周在劳作时不慎失足摔成重伤,医保政策不仅为他报销了90%的医药费,村里还帮他解决了1万元临时困难救助金,个人承担费用不到1万元。去年4月15日,总书记走进谭登周家中看望慰问时,他感激地对总书记说:“如果不是党的政策好,我坟头的草都长好深了哟!”

2019年和2020年春节,谭登周都特地在大门上贴出同一内容的感恩对联:“九死一生靠政策,三病两苦有医保,共产党好”。此刻,大红的春联在灿烂阳光下格外耀眼。谭登周告诉记者,去年,他们一家靠着低保、土地入股、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分红以及公益岗位等收入,已经脱贫。今年初,他又托村里给他买了5群中蜂,实现了养蜂致富的想法。

总书记一年前去过的深度贫困村,如今怎么样了?

谭登周家已修缮加固后的住房前,村里安排的几名工人正在帮忙修筑堡坎石栏,“放心!一定给你们修得巴巴适适的!”王祥生向谭登周夫妇承诺道。

■腰包越来越“充实”了

一路上,王祥生回顾着总书记的一言一行,仍觉亲切温暖。他说,总书记一边沿着乡间小路步行,一边和他们聊着家常,问乡里是否赶集,还夸乡民的蜂蜜质量好,他记得当时自己向总书记报告:“村民们就像蜜蜂一样,正在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王祥生说,找准“穷根”后的中益乡,充分利用山水特色资源优势,持续深化调整产业结构,围绕“中华蜜蜂小镇”做文章,发展具备“增收、观赏、蜜源”等功能的经济林木和木本药材,一手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一手增加贫困户收入,让群众看到了在家门口致富的希望,村民的腰包也越来越“充实”。

说话间,老党员马培清家到了。

去年总书记来到马培清家,为他们家通过产业发展、土地入股分红等方式实现了稳定脱贫而欣慰。86岁的马培清带记者看家中装满粮食的谷仓,看地里绿意盎然的皱皮木瓜和黄精,她说真想告诉总书记:“现在生活过得更好了!”

总书记一年前去过的深度贫困村,如今怎么样了?

当然,最令马培清高兴的还是小儿子陈朋的变化。她说,陈朋过去爱喝酒,也没什么生产技能。在村里的帮助下,他和妻子谭明兰一起积极参与脱贫。如今陈朋在乡里务工,妻子也担任了卫生保洁员,学习了夏布手工制作技艺,夫妻俩还返包了5亩黄精,家庭收入越来越好,日子越过越顺遂。怀着感恩之心,“脱胎换骨”的陈朋先后写了3次入党申请书,于去年10月成为华溪村党支部预备党员。

在马培清家院坝旁,4月1日刚开业的“华溪村主题邮局”此时又迎来了一批前来“打卡”的游客。产品销售情况如何?还有哪些环节需要完善?这,也是孙开武心中挂念着要来“敦促”的又一件事。令他满意的是,谭明兰经过培训上岗后在这里负责经营,里面布置了村集体公司推出的黄连、花生、竹笋干等农特产品,她和村民们制作的手工艺品也摆上了货架,“生意还不错”,谭明兰告诉记者。

■乡村越来越“迷人”了

“旅游风光、民俗文化也是可以变资产的资源,而农旅、文旅融合更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驱动器”,走在华溪村偏岩坝刚硬化完工的大道上,孙开武向记者介绍着这里的变化。这是他当日督战行程中的又一站。

偏岩坝背靠缺门山,溪水流淌而过,风景宜人。怎样让“山旮旯”变成“金窝窝”?2019年9月起,村里不断挖掘当地田园风光和传统土家农俗文化,借助市场主体,对偏岩坝院落整体环境进行提升,不但美化每家每户的庭院,还遍种绿植鲜花,使森林、荷塘、溪涧相互映衬,打造出了一片风景绝佳的乡村旅游胜地。

“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再围绕‘中华蜜蜂谷’主题,加快山地旅游建设,大力发展农家乐,增加老百姓经营性收入,使他们尝到脱贫攻坚带来的实实在在成果。”孙开武说。

记者看到,现场正在进行环境整治扫尾工作,重庆市工商联餐饮商会“一对一”结对帮扶的9户农家乐,已经做好了“五一”开门迎客的准备。在全国政协委员、市餐饮商会会长严琦的带头帮扶下,9户餐饮龙头企业通过培养农户经营理念,帮助设计店招店牌,开展餐饮培训,正助力偏岩坝打造集游、购、娱、吃、住、养为一体的土家田园综合体。

去年,在华溪村院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同村民代表、基层干部、乡村医生等围坐在一起,摆政策,聊变化,谋发展。他对乡亲们说,党的各项惠民政策要落实好,乡亲们要一起奋斗,努力向前奔跑,争取早日脱贫致富奔小康。这一年,华溪村的产业发展越来越“硬朗”,“感恩奔跑”已成为中益乡发展的主旋律。

“如今政策就是好,我要努力向前跑”“总书记来到咱家乡,我更要努力奔小康”……青山绿水间,一幅幅鲜艳夺目的标语,道出了乡亲们的心声。

记者:凌云

编辑:魏芯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