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大姚:“彝繡雲裳”助推群眾增收脫貧--資訊--雲南--地方--首頁

雲南省大姚縣依託豐厚的刺繡文化資源,把發展彝繡產業與脫貧攻堅有機結合,既保護傳承了彝繡非物質文化遺產,又使之逐步走向產業化,成為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一大亮點產業。繡娘通過刺繡年收入普遍增加1萬元左右,專職繡娘可達3至4萬元。目前全縣收入在2萬元以上的骨幹繡娘200餘人。2019年,全縣彝繡文化產業銷售收入7400萬元,帶動6810戶農戶戶均增收1萬元,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640戶。

供圖

為繡娘搭建平臺

彝繡以家庭式自產自足為主,當前受機繡的衝擊,從事手工繡及會繡能繡的人越來越少,彝繡文化瀕臨失傳危險。大姚縣先後投入扶持資金500餘萬元,創建巾幗彝繡巧手脫貧示範基地5個,採取“公司 協會(合作社) 會員”等運作模式,大力培育彝繡帶頭人和發展壯大彝繡隊伍,帶動越來越多的巧手繡娘就業增收。目前,全縣共組建彝繡企業16家,其中彝繡龍頭企業2家、彝繡微型企業3家、彝繡專業合作社2個,擁有州級彝繡專業示範村5個、彝繡著名商標2個,培養出彝繡巧手9700餘名,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000餘名。彝繡組織的成立,為彝繡巧手經紀人和貧困婦女之間搭建了互助協作、資源共享的平臺,成為了繡孃的“一座橋、一所學校、一個家”,大姚彝繡文化產業逐步走入了新經濟組織合作化的發展之路。

供圖

讓繡娘飛針走線

大姚縣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等方式,大力提高繡女技藝水平和繡品市場競爭力。2012年以來,該縣組織彝繡巧手骨幹28人到杭州、蘇州、北京、新疆、四川等地學習刺繡技藝和少數民族手工藝品製作與研發;邀請中國美術學院、蘇繡和蜀繡的知名專家對2家公司及骨幹繡娘進行面對面指導。對繡品和繡孃的技藝針法、色彩搭配、構圖設計及市場定位等進行指導,解決大部分繡娘用料低劣、滿針滿繡、缺乏創意導致繡品粗糙和成本增加的問題,提高產品的質量和繡孃的刺繡技能。投入經費精心製作大姚彝繡光碟400餘張,發放至全縣12個鄉鎮129個村居委會,組織繡娘進行學習觀摩。近三年來,大姚縣共舉辦彝繡技能和電商培訓班40餘期,培訓繡娘4200餘人,大大提高了繡娘在刺繡產品圖樣設計、工藝流程、技能技法等方面的技術水平,有效提升了大姚彝繡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供圖

把繡品變成商品

搭建宣傳銷售平臺,著力解決彝繡產品“買賣難”問題。結合舉辦曇華彝族插花節、彝繡節、三臺賽裝節等民族傳統節日,組織開展“最佳彝繡產品”“十大繡娘”等評選大賽,較好地擴大了彝繡產品的影響力。精心組織參加南博會、文博會、國際博覽會、上海民博會等大型展會,多途徑多渠道向省內外、國內外宣傳展示大姚彝繡精品。咪依嚕民族服飾製品有限公司的繡品於2014年榮獲了彝繡界最高榮譽——聯合國教科文傑出手工藝品徽章認證,2017年順利通過了國家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評定;樊志勇獲得非物質文化遺產彝族刺繡動態展一等獎、全國三八紅旗手,入選2018年雲南省“萬人計劃”8個專項人才之一,被授予“雲嶺首席技師”榮譽稱號。此外,大姚縣大力扶持培養“彝繡巧手”經紀人並積極幫助彝繡企業及經紀人到楚雄、昆明以及省外建立彝繡展銷部和工作室。樊志勇及其公司發起了圍繞“文化傳承、手藝變現、造血脫貧”3個重點幫助彝族繡孃的“幸福指尖計劃”。在全國6個省份的8個地區,建立“幸福指尖幫扶點”,落地扶持貧困繡娘、殘疾人繡娘,對她們進行免費專業實訓,並給予訂單支持和免費複訓。(趙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