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等造假背後:被資本綁架的企業誠信

瑞幸咖啡、好未來、愛奇藝等涉及的中概股造假風波,一時間引起了各界的關注。之前很多財務造假案例都是通過低估成本、粉飾費用、虛增資產等達到粉飾利潤的效果,為什麼瑞幸咖啡卻把注意力放在交易數據上,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和傳統工業企業不同,上述企業都是資本驅動、互聯網賦能的新經濟企業。瑞幸咖啡傾向於通過虛增交易來粉飾收入,背後是此類企業的新商業模式特點和再融資過程中風險資本偏好所決定的。

企業商業模式的創新分為兩類,一類是利潤支持型模式創新,比如蘋果手機,利用其產品或服務的稀缺性獲取利潤,完成初期的資金積累和市場拓展,再通過促銷、技術改進等方式提供差異化的產品,提升市場份額。第二類是金融支持型模式創新,比如亞馬遜、京東、滴滴出行以及這次陷入造假風波的瑞幸咖啡、愛奇藝等。這類企業在初創和發展初期時需要大量、持續的資本支持,往往通過補貼、低價等方式迅速佔領市場,而且在較長一段時間內處於虧損狀態。

瑞幸咖啡財務造假的背後,實際上是新的商業模式對於持續的資金支持非常飢渴,而相對於利潤,風險資本更加重視企業的市場份額、拓展速度和未來發展的想象空間。企業如果被融資綁架,就會產生放大交易流量的衝動,陷入用資金吸引流量、用放大的流量再去吸引更多資金的“滾雪球”式循環。一旦哪根鏈條發生斷裂,企業就會陷入流動性危機,甚至生存考驗。

同樣爆出造假,瑞幸咖啡董事長陸正耀表示道歉並感到“羞愧、痛心”,愛奇藝創始人龔宇卻表示“邪不壓正”,愛奇藝和瑞幸咖啡不同的回應態度,體現了其對於自身財務和經營數據的信心程度,也從側面反映了通過粉飾業績滿足再融資需求的動機和動力並不同,愛奇藝背後是百度,而瑞幸咖啡還需要尋找下一個金主。

這次造假風波中的另一個“主角”是渾水、Wolfpack等做空機構。

從做空機構的動機來看,通過財務和市場分析做空一個公司,已經成為他們重要的營利模式。中國現在的買方研究和賣方研究,一般都是好公司出報告,不看好的公司保持“沉默”,進而形成了“薦股產業鏈”。與中國不同,美國的衍生品市場更加發達,並且已經形成了一條相對成熟的“做空產業鏈”,做空機構背後確實是有商業利益驅動的。

當然,就像賣方推薦的股票不一定都漲一樣,做空機構也不乏做空失敗的案例。因為財務報表中反映的規模、增速、佔比等指標,與均衡值不相匹配的問題,可能是財務造假,也可能是大多數人未曾完全認知的新商業模式。在工業企業中,如果出現固定資產佔比過低、企業成本長期大於收入卻一直正常運營等現象,很容易會讓人懷疑企業財務中存在不為人知的貓膩,但在新經濟企業中,輕資產似乎已經成為一種常態,僅靠流量就可以估值上億,特斯拉、京東,包括愛奇藝很長時間都在虧損。這些新商業模式帶來的新的財務特點,在傳統的以銀行為主體的金融體系中是很罕見的,但是在當前的金融體系中就屢屢出現。

反思一下,經濟的活力在於企業家的創新,金融的重要作用就是搭建一座橋樑,支持企業家的理想變為現實。瑞幸咖啡的數據有虛構,但不可否認,互聯網咖啡的新商業模式給傳統的咖啡業帶來了不容忽視的衝擊。美國很多中概股都是創新產品、技術、商業模式、管理模式的新經濟公司,並且大多數公司都處於初創和擴張期。

財務造假事件不應被盲目擴大化,但也需要給企業家敲響警鐘。企業誠信不應該被資本所綁架,誠信是理想的發展速度與現實軌跡之間平衡的底線。不造假就不怕被惡意做空,誠信對於任何企業來說都是持續發展的靈魂。財務造假不僅會影響商業的信用交易和後續的風險融資,而且還會產生恐慌、放大和傳染效應。尤其是,企業的“硬核”如果出現了造假現象,比如食品企業出現安全問題、教育機構的教學方式出現問題、視頻機構的供應鏈斷裂等,還可能帶來流量非線性下滑,以及市場份額的永久喪失。

(作者系萬博新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