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家旅企一季度虧損恐超9億

旅遊業一片肅殺,相關企業的業績也降至冰點。4月14日晚間至4月15日,多家旅遊企業發佈了今年一季度業績報告或預告。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截至目前,桂林旅遊、雲南旅遊、華天酒店等10餘家A股上市旅企及相關企業的一季度業績都受到了明顯衝擊,部分企業淨利潤同比下降超1500%,超半數從盈利轉向虧損,虧損總額最高恐超9億元。

實際上,當下正是國內旅企的轉型關鍵期,疫情放大了傳統模式的弊端,業績低迷難以避免。在業內看來,如果這些企業能進行快速有效的改革,或許能在“五一”“十一”等旺季打一場翻身仗,否則轉型中途就會被淘汰出局。

13家旅企一季度虧損恐超9億

虧損金額從200萬到3億

面對疫情,越來越多的企業走向了艱難求生的境地。近期,全國已有至少13家A股上市旅遊及其密切相關行業企業發佈了今年一季度業績報告或預報,其中既包括了峨眉山A、桂林旅遊、雲南旅遊、西安旅遊、桂林旅遊等景區經營企業,也覆蓋了眾信旅遊等旅行社企業,此外,還有華天酒店、騰邦國際、中山金馬等與旅遊業“深度捆綁”的企業。

北京商報記者根據上述13家企業發佈的公告梳理發現,目前這些企業已經全部確定或預測一季度將出現淨利潤虧損,虧損金額從200餘萬元到近3億元不等,其中有一半以上去年同期還保持著盈利的狀態。

舉例來說,桂林旅遊公告顯示,該公司預計今年一季度淨利潤虧損約6750萬元,營業收入同比下降約76%,公司投資收益同比減少約1700萬元。一季度的遊客接待量同比下降約64%。雲南旅遊預計一季度淨利潤虧損額也達到了千萬元級別,為2500萬-3000萬元,比上年同期(追溯調整後)驟降1501.35%至1781.61%。而且,受新冠疫情影響,該公司營業收入、利潤總額等均同比出現大幅下降。

與此同時,眾信旅遊2020年一季度業績預告也顯示,今年前3個月,該公司淨利潤預估虧損2000萬-4000萬元,而去年同期盈利為6487.39萬元。眾信解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自2020年1月27日起暫停經營團隊旅遊及“機票+酒店”旅遊產品,導致2-3月的業務收入很少;而對員工發放基本工資,同時房租、貸款利息等固定費用使得公司一季度發生經營虧損。

在疫情期間與旅遊團、景區同樣停擺的還有國內各酒店集團。據華天酒店今年一季度業績預告披露,預告期內,該公司預計虧損1.06億-1.37億元。華天酒店方面表示,來自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是公司於本報告期內虧損的主要原因。

行業問題凸顯

其實,疫情開始後不久,業界就對國內旅遊市場不甚樂觀。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曾透露,預計今年一季度,國內旅遊人次會出現56%的負增長,全年同比減少9.32億人次;國內旅遊收入為-69%,全年減收1.18萬億元。

“疫情之下,部分傳統旅遊景區的脆弱性、抵抗風險能力之低被充分地顯現了出來。”有專家直言。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中國文化和旅遊產業研究院副教授吳麗雲也表示,在全國重點景區票價普遍下調的背景下,近年來一些傳統景區出現遊客增速放緩、業績不佳的現象,雖然有景區正在試圖向多元化轉型,以減少對門票的依賴,但目前仍有相當一部分企業尚在轉型路上,突然而至的疫情讓它們的經營“雪上加霜”。

據中國旅遊協會相關統計數據顯示,以廣東省為例,僅春節前後,景區行業累計損失就達到了5.86億元,去除公益性景區,平均每家景區損失176萬元。

同時,還有旅行社負責人向北京商報記者坦言,作為行業裡的小分子,不少旅行社、酒店在這場疫情中遭受到了“致命打擊”,這些企業承擔風險能力弱、數量多,總體損失難以估量。該負責人透露,目前不少旅行社業主都是連鎖加盟店或貸款開業,面對虧損現狀,不少門店已經支撐不住選擇退出市場。

“僅我瞭解的就有好幾家旅行社,處理完遊客退款之後就關門了。現在退出是很可惜,但是資金已經不允許等到旅遊業反彈了。”該負責人稱。

在吳麗雲看來,疫情期國內確實有大量旅遊企業收入基本為零、經營出現困境,“但我們也要看到,近年來,部分景區及旅遊企業面臨著客流量增速放緩、旅遊產品單一等問題,即使沒有疫情衝擊,它們也進入了發展的瓶頸期。隨著市場需求的快速更新換代,競爭加劇,一些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並未及時調整自身旅遊產品及經營理念,產品結構未能跟上市場要求,在疫情前就已經出現了虧損或增速放緩的現象”。吳麗雲坦言,疫情將這些企業的問題提前釋放出來,加速了行業的洗牌。

蔓延至上下游

氣溫回暖,不少景區陸續恢復對外開放,然而,疫情對於旅遊市場的影響仍在不斷釋放,除了旅遊及其密切相關企業外,有些處於旅遊業上下游的行業也都難以獨善其身。

近期業內有機構預測,今年一季度全國旅遊業綜合收入下降或超1.2萬億元以上,其中,餐飲零售收入將下降約7000億元左右、交通運輸收入將下降1000億元左右。4月15日,在民航局舉行的4月第三場新聞發佈會上,民航局新聞發言人、航空安全辦公室主任熊傑還表示,一季度國內民航全行業累計虧損398.2億元,其中,航空公司虧損336.2億元。

旅遊業逐步復甦,整個行業都急切希望能夠打一場漂亮的翻身仗。

資深旅遊專家王興斌認為,受疫情影響,不少旅遊景區的收入快速下降,急需創收來保障基本運營。“很多傳統景區長年對門票收入的依賴較大,疫情導致國內旅遊需求急劇收縮,在此背景下,轉型創收成為必經之路。”他進一步分析,大型旅企雖然在虧損,但如果能夠快速成長起來、增強抵抗風險的能力也不失為一個新機遇。

與此同時,吳麗雲也提出,特殊時期不少旅企面臨資金短缺的窘境,為增加收入而增開景區或新項目存在很大難度。吳麗雲建議,隨著旅遊需求的逐漸恢復,小型旅行社或可從周邊遊及省內遊入手,適當調整經營模式,按照市場恢復的速度逐漸恢復旅遊線路,從而維持企業運營。

北京商報記者 蔣夢惟 楊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