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品牌扎堆“高端化”的背後,或許有人沒看清因和果

中國品牌扎堆“高端化”的背後,或許有人沒看清因和果


2020年4月14日,隨著東風公司一紙公告,國產7年的東風雷諾告別中國傳統燃油乘用車市場,成為繼鈴木品牌後又一退出中國市場競爭的國際品牌。

中國品牌扎堆“高端化”的背後,或許有人沒看清因和果

在車市寒冬和新冠疫情的洗禮後,一個共識是:中國車市高速增長的時代已經結束了,那個曾經躺著也能賺錢的中國車市,如今已是修羅場。面對著經濟下行和疫情各種不確定性因素,東風雷諾絕對不會是最後一個黯然離場者。

面對激流湧動的車市,中國的自主品牌應該做出怎樣的調整呢?

中國品牌扎堆“高端化”的背後,或許有人沒看清因和果

一個明顯現象是“高端化”。即便在病毒疫情肆虐時,我們依然見到,榮威R-Aura Concept和全新R車標浮出水面,其背後的高端子品牌呼之欲出;更早一些時候,面對日內瓦車展的取消,長安的全新高端產品序列“引力”UNI-T,依然舉行了盛大的線上發佈。

中國品牌扎堆“高端化”的背後,或許有人沒看清因和果

子品牌也好、高端產品序列也好,其背後的實質,依然是被自主品牌唸叨了多年的幾個字:品牌向上。儘管這個概念已經提出多年,在近兩年卻表現尤其明顯,可謂有“爆發式”增長之勢——長城和吉利先行一步,WEY和領克早已人盡皆知,奇瑞拋掉了觀致又拿出了星途、北汽的ARCFOX一上來就造超跑,就連寶駿也改頭換面推出了新寶駿,如今長安和榮威又加入其中。

這不免讓人質疑,是否每一個自主車企都需要高端品牌呢?

“小而美”路線,不適合大多數中國品牌

正方的論據似乎很充分:不論是從自主品牌目前的市場現狀,還是從消費升級的趨勢,10萬元以下的車市正在逐步萎縮,並且終究有一天將走到窮途末路,不選擇“品牌向上”只有死路一條。換句話說,品牌的高度決定著汽車品牌今後20年的未來。

中國品牌扎堆“高端化”的背後,或許有人沒看清因和果

有人或許會說,做一個“小而美”的汽車品牌,未嘗不是一條可能的道路。確實,就以鄰國日本來說,鈴木、斯巴魯和馬自達這樣相對體量較小的汽車品牌,企業規模不大卻對技術有著超乎尋常的執著,甚至顯得有些鑽牛角尖。它們有著鮮明的產品特徵和性格,也能夠藉此吸引一幫忠實擁躉,看上去活得很好。

中國品牌扎堆“高端化”的背後,或許有人沒看清因和果

在所謂“匠人精神”的感染下,很多人相信,只要把自己的堅持做到極致,總能夠脫穎而出,就像紀錄電影《壽司之神》中的那個老爺子小野二郎一樣。馬自達就在《馬自達設計之魂》這本書中承認,它們秉承的理念也是“全世界只要有2%的消費者認可馬自達汽車,便足矣”。

但事實卻是殘酷的。作為大規模工業生產的一部分,汽車行業絕非只需要“鑽牛角尖”就能夠生存。“如果不能做到體量最大的那個,那就一定要做最獨特的那個。”理想非常有感召力,但現實卻決定了,對於汽車行業來說,如果沒有體量,根本都沒有“性格”生存的機會。

比如,從中國市場退出之後,曾經還能保持利潤的鈴木由於印度市場的斷崖暴跌,在2019年陷入了巨幅下滑,4-12月淨利潤同比下滑36%,創四年以來最差業績;如今,中國的汽車工廠已經紛紛復工,而作為印度最大車企馬魯蒂鈴木剛剛停產停工一個月,何時恢復依然遙遙無期。先後退出了北美和中國市場,把希望寄託在印度的鈴木,如今日子難過。如果鈴木不在微車上一條道走到黑,依然保持十多年前佈局全球的規模,顯然其抵抗風險的能力要高得多。

中國品牌扎堆“高端化”的背後,或許有人沒看清因和果

類似的情況也在馬自達和斯巴魯身上可以找到印證。放言要兩年內不出新產品、蟄伏後提升品牌的馬自達嚇壞了不少經銷商;而在中國從“小眾”做成了“微眾”,如今單單靠北美市場吊著一條命的斯巴魯,如果不是有豐田這個大佬在背後撐腰,日子估計也很難過。

事實上,在講求規模效應的汽車行業裡,“小而美”是不存在的。在某一領域“專精”、卻死得很慘的品牌太多太多,最典型的就是一眾英國品牌:即便是在豪華領域做到極致的賓利和勞斯萊斯,也不得不背靠走量的大眾和寶馬;而在車身輕量化領域獨步江湖的路特斯(蓮花),如今也只能靠吉利扶持才能有望花開二度。

高端子品牌並不能推動“品牌向上”,而應該是品牌達到足夠高度後的產物

“小而美”的路子走不通,那麼像大眾旗下的保時捷、豐田旗下的雷克薩斯、通用旗下的凱迪拉克那樣的高端子品牌,似乎更為科學?

中國品牌扎堆“高端化”的背後,或許有人沒看清因和果

“高端”是一個看上去很美的概念,儘管“高端”可能帶來遠超行業平均的利潤率和冷豔高貴的調性,但支撐它的必須有足夠的強大的技術實力和鉅額的資金投入,而且要有走量的車型作為支持。缺乏底層品牌支撐的高端化,難度會很大,在中國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法式豪華典範”DS就是前車之鑑。

日本汽車品牌的“御三家”——豐田、本田和日產,2019年無論全球還是中國市場的銷量、利潤都極其可觀。當我們看到鈴木、馬自達和斯巴魯在中國過得不爽,而這三家車企卻風調雨順之時,可以得出什麼結論?是因為它們有雷克薩斯、謳歌和英菲尼迪三個高端子品牌嗎?

中國品牌扎堆“高端化”的背後,或許有人沒看清因和果

答案當然不可能那麼簡單。如果中國的汽車品牌是希望效仿豐田、本田和日產的成功,而紛紛致力於打造豪華子品牌,那麼顯然是將因果顛倒了。豐田、本田和日產能夠發展得更好,有著更強的生存力,不是因為它們靠豪華子品牌拉動了品牌形象的向上、提升了品牌溢價,而是因為它們原本就能造出足夠讓消費者滿意的車、賣出更多的產品、創造更多的利潤,所以才有了打造子品牌的資本。

由此說來,中國汽車品牌的“品牌向上”,也應該建立在提升產品技術含量和品質的基礎之上。儘管如今的中國品牌早已不像十多年前,發動機和變速器都還完全依賴於外採,在三大件上有了自己的研發和製造能力,但平心而論,中國汽車品牌的實力還遠未充足到能夠在全球市場上,與跨國知名品牌進行正面交鋒的程度。

中國品牌扎堆“高端化”的背後,或許有人沒看清因和果

就拿發動機來說,去年,一些自主品牌遲遲拿不出符合國六標準的產品,以至於無車可賣;即便是最優秀的中國品牌所搭載的、完全由中國設計製造的汽車發動機,參數如今依然大多比不過韓系——而韓系在全球市場而言,至今也還是相對弱勢的品牌,品牌溢價能力並不高。

中國汽車品牌如果把“品牌向上”寄託於推出高端品牌,或許能夠帶來一兩個勉強成功的例子,但同時也可能成為“拔苗助長”的典型案例。經年累月形成的品牌與產品形象,改變與重塑更需要踏實發展,而非推出一個新品牌就能一蹴而就——即便華為手機,也是靠在網絡設備和通訊行業的多年積累,從學習三星和HTC出發,一步一個腳印才走到今天;而猛地推出一個新品牌就聲稱要與蘋果比肩的錘子手機,其創始人羅永浩已經轉型直播“帶貨”去了……

在中國品牌發展的過程中,已經有不止一個高端品牌的失敗案例。觀致和寶沃,都是活生生、血淋淋的例子。如果抱著“做不好就放棄,三五年後再推一個新品牌,又是一條好漢”的心態,那麼不但永遠做不好一個高端品牌,而且只能陷入惡性循環。

結語

中國品牌扎堆“高端化”的背後,或許有人沒看清因和果

蜂擁而至的各種中國高端汽車品牌,與前些年一大波“造車新勢力”類似,市場的殘酷競爭之後,如果能有三個能夠真正存活,得到市場的認可,就已經算是成功。而對於大多數中國品牌來說,如此昂貴的學費究竟交不交得起?又會不會成為拖累主品牌的枷鎖?這些絕對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