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連隊與10座界碑:官兵們的腳踩踏到哪裡,哪裡就變成了路

歡迎大家閱讀“景德鎮南河公安”頭條號。如果您喜歡本頭條號發佈的文章,還可點擊左上角關注我的頭條號,每天都有精彩文章推薦


一個連隊與10座界碑

■解放軍報記者 陳小菁

一個連隊與10座界碑:官兵們的腳踩踏到哪裡,哪裡就變成了路

△遠眺怒江大峽谷。

一個“怒”字,給這裡的山水增添了許多冷峻。

怒江大峽谷,幾乎所有走近它的人都會凝神屏氣——長約300公里的峽谷底部,江水一路咆哮,奔湧向前。兩岸是平均海拔3700米的高黎貢山,一條狹窄通道蜿蜒于山崖一側。

翻越高黎貢山,就是這條峽谷最神秘的核心地帶——獨龍江。峽谷的盡頭,橫亙著喜馬拉雅山脈,世界上所有的路似乎都在此止步。

2014年,怒江大峽谷獨龍江隧道通車,進入獨龍江的旅途讓記者印象深刻。

出發前,越野車駕駛員一口氣往車上放了2個備用輪胎。車跑起來,那條鑲嵌在雪山上的險徑,拐彎多得數不過來,碎石時不時從山體上方滾落……足足7個小時,我們方才走完這條近百公里的盤山路。

駐守獨龍江畔的邊防軍人,就生活在這個幾乎與世隔絕的環境中。清澈的眼眸、質樸的話語,一個個挺拔如界碑的身影,一份份無言的崇高……

就在這樣一個讓所有路都止步的地方,有這樣一群年輕邊防軍人,樂觀而頑強地守衛著祖國的邊防,守護著一塊塊矗立於高山之巔的界碑。

翻雪山、穿叢林、溜索渡江,這群邊防軍人巡守的地方大多“有線無路”,他們用自己的腳“走”出了一條路,用日復一日的堅持,讓那些日常生活中幾乎被淡忘的詞語再次燙灼於心——青春與責任,遠方與家國,平凡與偉大,英雄與忠誠……

這群年輕軍人,是南部戰區陸軍某邊防旅某連官兵。如今6年過去了,守防的官兵已不再是昔日那群年輕人,但官兵們接力守護的10座界碑依舊矗立巍峨山巔。

人跡罕至的地方原本沒有路,官兵們的腳踩踏到哪裡,哪裡就變成了路。

連隊有這樣一條巡邏路,通往邊境線最北端的一座界碑。官兵來回徒步近400公里,完成一次巡邏要走7天。艱難旅途中,他們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蹚過70多條溪流……

另一條巡邏路說起來有些浪漫,官兵巡邏途經一條瀑布,獨龍族鄉親叫它“月亮河”。通往界碑的小路是在瀑布中的石壁上開鑿出來的,官兵每次穿過“水簾”都得穿上雨衣,把武器裝備裹在雨衣裡……瀑布另一端是一片桃林,每到春天花開繁盛,官兵巡邏至此彷彿走進“桃花源”。

一個連隊與10座界碑:官兵們的腳踩踏到哪裡,哪裡就變成了路

△走過“月亮河”瀑布。

修繕巡邏路,更換溜索設施,陸航直升機峽谷巡邏不再是夢……聊起今天連隊的時代變遷,現任指導員莫桂榮如數家珍。這些新變化讓官兵們戍守的獨龍江邊關更加堅實牢固,但這裡仍是一個屬於峽谷與雪山的世界,一個絕對意義上的遠方。

原始森林中的許多通道,都是通過獨龍族人世世代代在林間狩獵時,用刀在樹上砍出的路標來辨認的。

一茬茬連隊官兵據此繪製特殊“手抄地圖”,還在上面寫滿巡邏“密語”:某處樹洞可容2至3人留宿,某山腰常有野獸出沒,穿越某叢林紮好袖口褲腳防螞蟥,走過某水瀑當心山猴襲擾……

山外的世界繁華喧囂,峽谷深處的青春故事依舊延續著“奉獻、堅守、界碑、巡邏”這些主題詞。

無盡的遠方,無數的人,都與你我有關。這樣一個細節聞之怦然心動:連隊老兵退伍時,他們都要撿一塊乾乾淨淨的石頭擺放在山巔的界碑下。

也許,在離開連隊的老兵心裡,自己就是那塊山石,祖國的界碑就是給自己青春帶來聖潔之光的“生命圖騰”。


獨龍江:青春的歲月像條河

■解放軍報記者 陳典宏 通訊員 馮 健 韋啟位

一個連隊與10座界碑:官兵們的腳踩踏到哪裡,哪裡就變成了路

彩雲之南,論地域之偏遠,非獨龍江莫屬。

這是個神秘又令人嚮往的地方——高黎貢山中茂密的植被“呼吸”出大量水汽,凝結成環山白霧帶,翠綠山峰意蘊幽深。遊離不定的山風,似把獨龍族山歌輕輕吟唱。

這裡有巍峨的高黎貢山,這裡有險峻無比的峽谷、奔流洶湧的獨龍江。這裡離天空很近,伸手就能“觸”到白雲;這裡離家很遠,舉目遠眺看不見村莊和人煙。

這裡駐守著一群年輕的官兵——南部戰區陸軍某邊防旅某連。連隊一茬又一茬官兵用青春和熱血,守護在獨龍江邊防線上。

歲月如歌。獨龍江江水奏響的動聽旋律,是年輕官兵們用汗水和激情譜寫的青春之歌。

獨龍江的路是孤獨的,每一串腳印裡都有青春的故事

去獨龍江,人們習慣用“進”字。在人們印象裡,通常只有去這三個地方才用“進”字——進京、進藏、進獨龍江。

新兵們說,進獨龍江的路,是掛在絕壁上的懸空天梯、是橫在江面上的溜索和吊橋。對已經習慣這裡的老邊防軍人來說,這些都是家常便飯。

一個連隊與10座界碑:官兵們的腳踩踏到哪裡,哪裡就變成了路

△溜索渡江瞬間。鄒建文 攝

在距某界碑西北方向500米的巡邏路上,有一處地方名叫“刀脊山”——因山脊酷似薄薄的刀脊而得名。整條山脊寬度不足1米、長約200米,兩側絕壁千仞。官兵們每巡邏至此,都是手腳並用,小心翼翼。

“把登山繩繫緊,老兵先上!”這條路上,上士陳國平總是打頭陣。他熟練地將登山繩攥緊,在山脊上穩穩往前挪動。陳國平說,他第一次過“刀脊山”時,兩腿發軟,連大氣都不敢出。

第一次巡邏歸隊後,陳國平給自己增加了一項訓練內容:攀爬險峻的山頭。訓練次數多了,他便不再懼怕“刀脊山”了。

一個連隊與10座界碑:官兵們的腳踩踏到哪裡,哪裡就變成了路

△翻越“刀脊山”。鄒建文 攝

“獨龍江的路九曲十八彎,美麗中隱藏著極致的危險。每一次進出獨龍江都是手握方向盤、腳踩鬼門關。”連隊上士駕駛員賴強說。

在這條路上,連隊一茬茬官兵用勇敢的腳步,書寫了屬於自己的青春故事。

2019年1月,賴強像往常一樣隨隊巡邏。返程途中,爺爺病危住院的消息傳來。一路緊趕,2天后回到連隊,賴強卻收到了爺爺病逝的噩耗。

跪在重慶老家爺爺的墓前,賴強淚如雨下。爺爺生前想要來邊防走一趟,可賴強最終沒能幫助爺爺實現願望。這成為他心中永遠的遺憾。

中士孟宇寧至今珍藏著一瓶外婆親手釀的香醋。8年前,從山西老家來到這裡守邊防,他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收到外婆從家鄉寄來的香醋。2018年4月,外婆突患重病,而此時正值雨季,出行受阻,他最終沒能見上外婆最後一面。

外婆去世前,她將自己釀的最後一瓶香醋,留給了外孫孟宇寧……

在這條路上,想要與親人相見,總是需要翻越重重高山。那年,有2名官兵急著休假回家照顧愛人和剛出生的小孩,途中遭遇山體塌方而受阻。他倆硬是扛著行李箱,翻越陡峭的大山,最終登上了通往縣城的汽車。

獨龍江連隊官兵們的每一個腳印裡,都有一段鮮為人知的青春故事——

2001年8月21日,戰士於建輝和戰友在獨龍江邊的峭壁上開鑿道路。洶湧的江水,在數百米下的谷底奔騰。

一場風雨過後,新搶修出來的道路異常溼滑。於建輝清理碎石時,腳下一不留神瞬間滑落到懸崖下,掉入獨龍江……

官兵們沿江追趕,大聲呼喊:“快向江邊遊,快向江邊遊!”可江水洶湧,於建輝很快被沖走。年僅20歲的他,就這樣將生命永遠留在了獨龍江。

於建輝犧牲後,他的父母千里迢迢從北京趕來,想為兒子掃墓,想看看兒子守衛的地方。當時,大雪驟降,道路不通。於建輝的父母傷心不已,只能對著大山呼喊兒子的名字……

獨龍江的烈士陵園裡,還長眠著許多年輕的生命。

1977年9月,18歲的新戰士張枝繁架接電杆電線時,不慎墜下百米高的懸崖;1982年,19歲的戰士齊當此犧牲在巡邏路上……

“幹革命不講條件,守邊疆衛國獻身”這14個紅漆大字,寫在獨龍江烈士陵園門廊兩側。

年復一年,每逢換防和新兵下連,官兵們都會到這裡,用紅漆描摹這14個大字。這裡,是獨龍江邊防軍人永遠的精神座標。

走向界碑是榮耀的,每一次描紅都是用青春書寫

軍用地圖上,獨龍江被密密麻麻的“等高線”包圍。只有真正到過獨龍江的人才知道,這裡地勢有多險峻,界碑大多矗立於高山之巔。

整個西南邊陲,該連守衛的邊境線地勢最艱險。再艱險的地方,也是祖國的領土,也要有人駐守,“到達界碑,宣示主權”這是邊防軍人的使命。下士何洪永說:“堅守獨龍江,首先要能吃苦。”

一個連隊與10座界碑:官兵們的腳踩踏到哪裡,哪裡就變成了路

△攀爬陡峭山崖。鄒建文 攝

家境殷實的何洪永,當初懷著當特種兵的夢想參了軍。沒想到,他被分配到“抬頭一線天,出門過溜索”的獨龍江。

邊防線上,面對莊嚴的界碑,邊防軍人“眼前是界碑,身後是祖國”的自豪感在何洪永心中升騰。此後,界碑就像精神圖騰,刻進他的心裡。

在獨龍江峽谷,很多時候腳踩到哪裡,哪裡就是巡邏路。

巡邏途中,山谷裡時常下雨。官兵們每一次都要帶上睡袋、雨衣,背上必備的炊具、大米、蔬菜等物資,人均負重30多公斤。

巡邏一次,官兵們都要在山裡跋涉數日,“雨水洗漱,樹洞夜宿”。一次次艱難跋涉中,身體日益強壯的何洪永,懂得了何為邊防軍人的堅守,一顆心漸漸紮下了根。

如今,何洪永成了連隊巡邏時的“開路先鋒”。他經常腰繫繩索、手持砍刀,走在隊伍前面……

獨龍江巡邏要過兩“獨”:一是獨木橋,過獨木橋需要膽量;一是“獨溜索”,過溜索更需要勇氣。

對於常年巡邏在這條邊境線上的老兵來說,過獨木橋如履平地,過溜索早已習以為常。

新戰士張明,永遠忘不了第一次溜索過江的經歷。膽子本就不大的他,抵達江心時,溜索突然被卡住了。望著腳下湍急的江水,張明緊張得額頭上冒出了豆大汗珠。

“深呼吸,雙手抓繩往前爬。別怕,就當是一次訓練。”周邊的空氣驟然凝固,連隊指導員莫桂榮在岸邊為他鼓勁。調整好狀態的張明,在心中反覆回憶訓練動作,慢慢返回岸邊,手上磨出一道血印。

巡邏中險惡的不僅是路。原始森林裡,野獸、蛇、螞蟥令人防不勝防。但每一次前往距連隊最遠的界碑巡邏,官兵們都爭相報名。

上等兵蘇真說:“無論多危險,不把巡邏路踏個遍,不好意思跟別人說自己是獨龍江的兵!”

蘇真是廣東人,從小在都市長大,過去只在電視裡看過穿越原始森林的危險。第一次巡邏歸來,他迫不及待地和戰友“炫耀”:“被螞蟥咬了幾口,沒什麼大不了的,你不怕它,它就會怕你。”

老連長黃仕剛,堅守獨龍江邊防10餘年,全身留下了好多處傷疤。如今轉業回到家鄉,一到夏天他身上的傷疤又癢又疼……偶爾與連隊年輕官兵通話,黃仕剛總是這樣說:“傷疤是青春的印記,歲月的勳章!”

官兵身上的大小傷疤,記錄著他們在巡邏路上的那些生死瞬間。

上士高偉第一次巡邏時,被一條從樹上掉下來的毒蛇咬傷,經過7個小時全力搶救,他才撿回一條命。如今,高偉早已和山裡的蛇“混熟”了。

藏族排長立青仔追的腳後跟被毒蟲叮咬,2年過去了,傷口還會發癢灌膿;上士劉福川曾與一頭黑熊不期而遇,大腿被黑熊戳出了個血窟窿……

正如官兵們說的那樣,傷疤是獨龍江歲月留下的“光榮印記”。

溜索渡江、穿越河流、勇過吊橋、攀爬絕壁、翻越雪山……官兵們用青春堅守邊防線,為的就是一個神聖軍禮、一句為國守防的誓言。

一個連隊與10座界碑:官兵們的腳踩踏到哪裡,哪裡就變成了路

△走過吊橋。鄒建文 攝

站在高山之巔為界碑描紅,官兵們說,界碑上的“中國”二字,是一代代官兵用青春和汗水書寫的。

國旗、軍人、江水,共同構成了獨龍江最美的風景。

獨龍江青春是閃光的,“從前的少年”有了第二次成人禮

獨龍江的夜,繁星滿天,山林寂靜。

下士施偉睡不著,索性披衣起身,靠著手電光習慣性地望向中國地圖上的“上海”——那裡,是他的家鄉。

入伍前,出生於上海浦東的施偉,和幾個小夥伴合夥開了一家公司,生活愜意舒適。

當初,父母鼓勵他報名參軍,想讓他在部隊鍛鍊2年、磨磨“性子”。出發前,他甚至和父母訂下了“2年之約”。

誰知義務兵服役期滿,父母眼巴巴盼著他回家,親朋好友都勸他早點回來,他卻失約了——留隊選改了士官,繼續留在獨龍江守防。

一次次過溜索,一次次過藤橋;一次次宿營密林,一次次爬上陡峭山崖……

一個連隊與10座界碑:官兵們的腳踩踏到哪裡,哪裡就變成了路

△峽谷中徒步巡邏。鄒建文 攝

這些以往人生未曾經歷的艱苦日子,讓施偉找到了一種價值感,一種苦過之後的甘甜,一種奮鬥之後的滿足。他在留隊申請書上寫道:“以前我覺得自由自在的生活挺瀟灑,現在我認為,在邊防為國擔當的青春更有價值。”

“看到兒子身上的傷疤,我們有點心疼,但他選擇了自己要走的路,我們打心眼裡感到欣慰。”儘管不捨,施偉的父母仍默默地支持著兒子。

走進獨龍江,是一種青春的選擇、成長的歷練。

就好比平凡的一粒沙,在蚌殼之內,歷經打磨,終會變成熠熠生輝的珍珠。這些苦,終會落在春的泥土裡,長出堅強的種子,給“從前的少年”第二次成人禮……

離開家2年多,下士項召偉第一次回到遠在東北的家鄉。從老家黑龍江來到雲南當兵,他差不多走過了中國大地上的“南北兩端”。

2年多駐守獨龍江,他幾乎忘記了外面世界的霓虹閃爍,他的行囊中最珍貴的物品是自己的“戍邊日記”。

一路上,項召偉身姿筆挺,一舉一動間盡顯邊防軍人本色。在“戍邊日記”中,他這樣寫道:也許自己無法穿得時尚,但穿在身上也穿在心裡的軍裝,足夠支撐起內心的自信。

一次次穿越獨龍江邊的山林,中士林世傑經常會思考自己過去從來沒有思考過的人生“選擇題”。

從小在“蜜罐”裡泡大,剛來獨龍江時,林世傑曾一遍遍問自己:“來這麼遙遠的地方當兵,到底為了啥?”

跋山涉水中,他的腳打出一個個血泡,他抱怨過;夜宿茫茫密林中的孤獨,他害怕哭過。跨越獨龍江,走過無人區,一次次征服高山後,林世傑突然意識到,他成功地戰勝了自己,擁有了自己曾經夢寐以求的堅強。

如今,當林世傑這個減重幾十斤、練出腹肌的大男孩站在家人面前時,他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我在那條長幅上寫下我的理想:18歲,當兵到部隊;18歲,青春獻國防。”林世傑在朋友圈寫道:人生最美的年華,就是在獨龍江當兵。

從“決定留下來”的那一刻起,他青春的燈塔點亮了獨龍江的夜空……

有一種國防就在眼前,有一種成長就在邊關。每一名在獨龍江歷練過的官兵,在翻看剛入伍時的照片,都會發出“滄海桑田”般的感嘆——不是環境變了,而是他們自身脫胎換骨般的成長。

堅守獨龍江,給他們的人生鍍上了成熟的“金色”,青春在這裡因磨礪而熠熠生輝。一個個新兵剛來時“後悔不已”,一個個老兵離開時卻依依不捨淚滿衣襟。

或許,這種成人禮就叫“守望獨龍江”。

一個連隊與10座界碑:官兵們的腳踩踏到哪裡,哪裡就變成了路

本文刊於2020年4月29日《解放軍報》

“軍營觀察”

一個連隊與10座界碑:官兵們的腳踩踏到哪裡,哪裡就變成了路

來源:軍報記者微信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