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和《遗愿清单》:人生如此不同,死亡却让人人平等。

2020一开年,新冠病毒火速蔓延,打乱了大部分地球球民的工作和生活秩序。

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发布的实时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4月27日6时30分左右,全球累计确诊新冠肺炎病例2964543例,累计死亡206055例。其中,美国死亡病例超5.4万例。


新冠病毒犹如一记响亮的耳光把习惯“醉生梦死”的人类一巴掌拍醒:原来寿终正寝不是理所当然,很多人还没有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做好准备,就已经不在了。


死亡才是最可怕的瘟疫,感染率100%。

死亡将降临到我们每个人的头上:富人与穷人,好人与坏人,男与女。


每一天,我们都比昨天更接近死亡。


更可怕的是:死亡是没有规律的,它指不定哪一天就会来临。也许人们已经习惯了不考虑死亡,对“死亡的不确定”已经麻木。


但疫情中大量人群非正常死亡的残酷现实警示我们,你筹划的人生大计很可能只是“红楼一梦”,最后一切终将消亡。


在《红楼梦》里,曹雪芹为读者描摹了青春王国的美好和活力,更向我们展示了“青春落幕、美好终结”后的“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

《红楼梦》和《遗愿清单》:人生如此不同,死亡却让人人平等。


从第二回开始,红楼梦就在不断死人。


根据《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统计死亡人数(冷子兴叙述的死亡不做统计)如下:


第二回 贾雨村嫡妻病逝;林如海的儿子夭折(发生在黛玉4岁时,因此记录);贾敏病逝;

第四回 冯渊被薛蟠等打死;

第八回 秦钟业师亡故;

第十二回 贾瑞病死;

第十三回 秦可卿死;瑞珠自杀;

第十四回 林如海病逝;

第十六回 张金哥自缢;守备之子投河;秦业病死;秦钟病死;

第三十二回 金钏投井;

第四十四回 鲍二媳妇上吊;

第五十一回 袭人母亲死;

第五十四回 鸳鸯母亲死;

第五十五回 赵国基死;

第五十八回 老太妃死;菂官死;

第六十三回 贾敬服丹药死;

第六十四回 多浑虫病死;

第六十六回 尤三姐自刎;

第六十九回 尤二姐吞金死;

第七十七回 柳五儿死(太太说的,我也不知是真是假);晴雯病死;

第八十五回 张三被薛蟠打死;

第九十二回 司棋撞死;潘又安自刎;

第九十五回 贾元春病逝;

第九十七回 林黛玉病逝(T_T);

第一零二回 吴贵媳妇吃错药死;

第一零三回 夏金桂被自己毒死;

第一零七回 石呆子自尽;

第一零九回 贾迎春病逝;

第一一零回 贾母去世;

第一一一回 鸳鸯自缢;何三被包勇打死;

第一一三回 赵姨娘死;

第一一四回 王熙凤病死;

第一二零回 香菱难产而死;

小结:41人。


这么多人物的死亡之外,曲终人散时荣宁二府的繁华也消散了;宝玉与黛玉的爱情散场了;宝玉与宝钗的婚姻阵亡了。。。


曹雪芹通过《红楼梦》想告诉我们:生命里再多的辉煌与灿烂,在死亡面前都是一场红尘虚梦。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种“虚无”和“幻灭”实在令人难以接受。


所以在中国的传统观念和教育中,死亡是需要刻意回避的。


童年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过新年千万不能讲错话,万一不小心说到“死”这个字,那一定是会挨长辈狠狠一顿骂的。


其实除了新年忌讳谈“死”,日常生活中当孩子们对死提出疑问,大多数家长都会含糊其辞,用“去了很远的地方”“你以后就知道了”等来搪塞。


于是,“死”在我们心中就变成了一种诡秘的存在,直到长大后不得不面对亲人的离世,才仓促地在伤痛中去学习如何承受。


与之相反,在欧美等国,从幼儿园开始就会开设“死亡教育”这一课;在家里父母也会坦然地和孩子谈论死亡,一起了解死亡带来的丧失和恐惧。


最近社交网络上爆红的“黑人抬棺”视频让我们知道在遥远的非洲,加纳人对待死亡是非常积极正向的。他们会在明快的BGM下,用欢愉的舞步为去世的人送葬,表面看起来好像有些无厘头,其中的生死观却值得我们赞叹。


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究竟该如何重新面对这一重大人生课题呢?我们又该如何给自己补上“死亡教育”这一课?


美国死亡教育专家查尔斯•科尔认为,我们可以从四个层面来了解死亡教育的目标:


  • 1. 认知层面:直面死亡的事实和案例,帮助自己理解和整合这些信息。
  • 2. 情感层面:认真去认识和体会面对死亡的感觉和情绪,培养我们的同理心。
  • 3. 行为层面:了解面对丧失什么反应是恰当的,自己学会、甚至帮助别人正确地表达哀伤。
  • 4. 价值层面:通过死亡反思生命的意义,树立有价值的人生方向。

任何有助于这四个目标实现的疏导行为,都将帮助我们正确面对死亡。


面对死亡引发的“恐惧情绪”,美国堪萨斯大学的三位心理学家共同提出了著名的恐惧管理理论。


恐惧管理理论提出,正是对于死亡的恐惧,促使我们建立社会,创立文化观、世界观,从而改变世界,在文明中留下自己的一笔。


死亡恐惧就像是痛觉,这种痛让我们不舒适,但是同时也让我们活得更清醒,更充实。


古罗马哲学家马可·奥勒留在《沉思录》里说:


“道德的完美无缺,在于把每一天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来度过”。


的确,如果你把每一天都当作生命中最后一天去生活的话,你会发现当下是多么的美好。的确,死亡教会我们如何去寻找和争取温暖的东西。


更重要的是,死亡也催促我们创造那些可以永续传承的东西。

《红楼梦》和《遗愿清单》:人生如此不同,死亡却让人人平等。

在电影《遗愿清单》中,两个老头,一个是黑人机械工卡特,话不多,博学,一直梦想当历史教授。

一个是亿万富翁爱德华,社会地位极高,话唠,暴脾气,幽默。


因为癌症,住进了同一间病房。


他们从刚开始的彼此排斥,到后来的惺惺相惜,慢慢建立起了一份友谊。


这种友谊跟和其他任何人的都不同。其他人面对的是生活,工作,各种各样的事务;但他们两个是一起面对死亡。


一天,医生过来对爱德华宣判,结果出来了,还有六个月,幸运的话,最多一年。随即,卡特的宣判书也到:最多还有一年,基本上他们已经别无选择。


两个人都是面无表情,寂静,沉默,他们互相看着对方。


我相信,那一刻,他们的内心,翻江倒海。


死亡恐惧有如苏格拉底笔下的牛牤,正是它的紧追不舍才让他们重振雄风,明白生命的价值,从而决心追求更丰富更有趣的人生。


清单是机械工卡特提出来的,这曾经是他大学的哲学老师布置的作业,在死去之前,把这一生的愿望列成清单。他的清单是:出于善意帮助陌生人;亲眼目睹奇迹;开一次野马跑车;大笑到流出眼泪……

坚决拥护和实施的人是爱德华(由此也折射出了二者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一个平淡多思但有些怯懦,一个雷厉风行),他说服了犹豫的卡特——等死是多么悲惨;钱不是问题,我现在唯一有的东西就是钱——并且加进了自己的愿望:跳伞;刺一个纹身;亲吻最美丽的女孩……


于是,一场隆重的旅行开始了。

跳伞,开跑车,纹身,看金字塔,泰姬陵,去中国,艳遇……

《红楼梦》和《遗愿清单》:人生如此不同,死亡却让人人平等。

在金字塔面前,卡特问爱德华两个问题:在你的生命中有没有快乐?你这一生,有没有给他人带去快乐?

《红楼梦》和《遗愿清单》:人生如此不同,死亡却让人人平等。

爱德华讲了他跟女儿的故事,他霸道的所作所为,让女儿至今都无法谅解他。他说:我做过的事,并不是每一件都让我问心无愧,但要是再来一次,我肯定还会那么做的。所以,如果因为女儿的恨让我没办法进天堂,那好吧,事情都这样了,我认了。


他们的清单里的愿望就这样一件一件地被完成了,完成一项,就划去一项。


卡特病情恶化,他终于说服爱德华去跟自己的女儿和解,而爱德华见到了女儿,还意外地见到了外孙女,他亲吻了他的外孙女——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孩。

《红楼梦》和《遗愿清单》:人生如此不同,死亡却让人人平等。

爱德华主持卡特的葬礼,他哽咽地说,人生真的很奇妙,三个月前我们是陌生人,我们一起度过了卡特人生最后的时光,那是我最好的时光。说着划去了“出于善意帮助陌生人”,眼中带着泪光。


不久,爱德华去世。他的助手汤姆把他们的骨灰埋在里喜马拉雅山,并且划去了“亲眼目睹奇迹”那一项。


影片的画外音中说,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到现在都无法下结论。但我至少能这么说:我知道,爱德华在离世时闭上了双眼,却敞开了心灵。


《红楼梦》和《遗愿清单》:人生如此不同,死亡却让人人平等。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谁都无法下结论,所以人生才值得期待。

死亡是什么?我们更无从知道。总会有一天,谜底会解开。

那么,不要拖到最后,就在生和死的这段路途上,尽早敞开心灵。或许,这也是我们唯一能做的。

在死亡面前,谁也赢不了和时间的比赛,谁也输不掉曾经付出过的爱,抹不去我们曾给这个世界带来的一抹阳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