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和《遺願清單》:人生如此不同,死亡卻讓人人平等。

2020一開年,新冠病毒火速蔓延,打亂了大部分地球球民的工作和生活秩序。

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發佈的實時統計數據顯示,截至北京時間4月27日6時30分左右,全球累計確診新冠肺炎病例2964543例,累計死亡206055例。其中,美國死亡病例超5.4萬例。


新冠病毒猶如一記響亮的耳光把習慣“醉生夢死”的人類一巴掌拍醒:原來壽終正寢不是理所當然,很多人還沒有為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做好準備,就已經不在了。


死亡才是最可怕的瘟疫,感染率100%。

死亡將降臨到我們每個人的頭上:富人與窮人,好人與壞人,男與女。


每一天,我們都比昨天更接近死亡。


更可怕的是:死亡是沒有規律的,它指不定哪一天就會來臨。也許人們已經習慣了不考慮死亡,對“死亡的不確定”已經麻木。


但疫情中大量人群非正常死亡的殘酷現實警示我們,你籌劃的人生大計很可能只是“紅樓一夢”,最後一切終將消亡。


在《紅樓夢》裡,曹雪芹為讀者描摹了青春王國的美好和活力,更向我們展示了“青春落幕、美好終結”後的“白茫茫大地一片真乾淨”。

《紅樓夢》和《遺願清單》:人生如此不同,死亡卻讓人人平等。


從第二回開始,紅樓夢就在不斷死人。


根據《紅樓夢》(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


統計死亡人數(冷子興敘述的死亡不做統計)如下:


第二回 賈雨村嫡妻病逝;林如海的兒子夭折(發生在黛玉4歲時,因此記錄);賈敏病逝;

第四回 馮淵被薛蟠等打死;

第八回 秦鍾業師亡故;

第十二回 賈瑞病死;

第十三回 秦可卿死;瑞珠自殺;

第十四回 林如海病逝;

第十六回 張金哥自縊;守備之子投河;秦業病死;秦鍾病死;

第三十二回 金釧投井;

第四十四回 鮑二媳婦上吊;

第五十一回 襲人母親死;

第五十四回 鴛鴦母親死;

第五十五回 趙國基死;

第五十八回 老太妃死;菂官死;

第六十三回 賈敬服丹藥死;

第六十四回 多渾蟲病死;

第六十六回 尤三姐自刎;

第六十九回 尤二姐吞金死;

第七十七回 柳五兒死(太太說的,我也不知是真是假);晴雯病死;

第八十五回 張三被薛蟠打死;

第九十二回 司棋撞死;潘又安自刎;

第九十五回 賈元春病逝;

第九十七回 林黛玉病逝(T_T);

第一零二回 吳貴媳婦吃錯藥死;

第一零三回 夏金桂被自己毒死;

第一零七回 石呆子自盡;

第一零九回 賈迎春病逝;

第一一零回 賈母去世;

第一一一回 鴛鴦自縊;何三被包勇打死;

第一一三回 趙姨娘死;

第一一四回 王熙鳳病死;

第一二零回 香菱難產而死;

小結:41人。


這麼多人物的死亡之外,曲終人散時榮寧二府的繁華也消散了;寶玉與黛玉的愛情散場了;寶玉與寶釵的婚姻陣亡了。。。


曹雪芹通過《紅樓夢》想告訴我們:生命裡再多的輝煌與燦爛,在死亡面前都是一場紅塵虛夢。沒有什麼是永恆的,“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這種“虛無”和“幻滅”實在令人難以接受。


所以在中國的傳統觀念和教育中,死亡是需要刻意迴避的。


童年記憶中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過新年千萬不能講錯話,萬一不小心說到“死”這個字,那一定是會挨長輩狠狠一頓罵的。


其實除了新年忌諱談“死”,日常生活中當孩子們對死提出疑問,大多數家長都會含糊其辭,用“去了很遠的地方”“你以後就知道了”等來搪塞。


於是,“死”在我們心中就變成了一種詭秘的存在,直到長大後不得不面對親人的離世,才倉促地在傷痛中去學習如何承受。


與之相反,在歐美等國,從幼兒園開始就會開設“死亡教育”這一課;在家裡父母也會坦然地和孩子談論死亡,一起了解死亡帶來的喪失和恐懼。


最近社交網絡上爆紅的“黑人抬棺”視頻讓我們知道在遙遠的非洲,加納人對待死亡是非常積極正向的。他們會在明快的BGM下,用歡愉的舞步為去世的人送葬,表面看起來好像有些無厘頭,其中的生死觀卻值得我們讚歎。


生活在新時代的我們,究竟該如何重新面對這一重大人生課題呢?我們又該如何給自己補上“死亡教育”這一課?


美國死亡教育專家查爾斯•科爾認為,我們可以從四個層面來了解死亡教育的目標:


  • 1. 認知層面:直面死亡的事實和案例,幫助自己理解和整合這些信息。
  • 2. 情感層面:認真去認識和體會面對死亡的感覺和情緒,培養我們的同理心。
  • 3. 行為層面:瞭解面對喪失什麼反應是恰當的,自己學會、甚至幫助別人正確地表達哀傷。
  • 4. 價值層面:通過死亡反思生命的意義,樹立有價值的人生方向。

任何有助於這四個目標實現的疏導行為,都將幫助我們正確面對死亡。


面對死亡引發的“恐懼情緒”,美國堪薩斯大學的三位心理學家共同提出了著名的恐懼管理理論。


恐懼管理理論提出,正是對於死亡的恐懼,促使我們建立社會,創立文化觀、世界觀,從而改變世界,在文明中留下自己的一筆。


死亡恐懼就像是痛覺,這種痛讓我們不舒適,但是同時也讓我們活得更清醒,更充實。


古羅馬哲學家馬可·奧勒留在《沉思錄》裡說:


“道德的完美無缺,在於把每一天當作生命的最後一天來度過”。


的確,如果你把每一天都當作生命中最後一天去生活的話,你會發現當下是多麼的美好。的確,死亡教會我們如何去尋找和爭取溫暖的東西。


更重要的是,死亡也催促我們創造那些可以永續傳承的東西。

《紅樓夢》和《遺願清單》:人生如此不同,死亡卻讓人人平等。

在電影《遺願清單》中,兩個老頭,一個是黑人機械工卡特,話不多,博學,一直夢想當歷史教授。

一個是億萬富翁愛德華,社會地位極高,話嘮,暴脾氣,幽默。


因為癌症,住進了同一間病房。


他們從剛開始的彼此排斥,到後來的惺惺相惜,慢慢建立起了一份友誼。


這種友誼跟和其他任何人的都不同。其他人面對的是生活,工作,各種各樣的事務;但他們兩個是一起面對死亡。


一天,醫生過來對愛德華宣判,結果出來了,還有六個月,幸運的話,最多一年。隨即,卡特的宣判書也到:最多還有一年,基本上他們已經別無選擇。


兩個人都是面無表情,寂靜,沉默,他們互相看著對方。


我相信,那一刻,他們的內心,翻江倒海。


死亡恐懼有如蘇格拉底筆下的牛牤,正是它的緊追不捨才讓他們重振雄風,明白生命的價值,從而決心追求更豐富更有趣的人生。


清單是機械工卡特提出來的,這曾經是他大學的哲學老師佈置的作業,在死去之前,把這一生的願望列成清單。他的清單是:出於善意幫助陌生人;親眼目睹奇蹟;開一次野馬跑車;大笑到流出眼淚……

堅決擁護和實施的人是愛德華(由此也折射出了二者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一個平淡多思但有些怯懦,一個雷厲風行),他說服了猶豫的卡特——等死是多麼悲慘;錢不是問題,我現在唯一有的東西就是錢——並且加進了自己的願望:跳傘;刺一個紋身;親吻最美麗的女孩……


於是,一場隆重的旅行開始了。

跳傘,開跑車,紋身,看金字塔,泰姬陵,去中國,豔遇……

《紅樓夢》和《遺願清單》:人生如此不同,死亡卻讓人人平等。

在金字塔面前,卡特問愛德華兩個問題:在你的生命中有沒有快樂?你這一生,有沒有給他人帶去快樂?

《紅樓夢》和《遺願清單》:人生如此不同,死亡卻讓人人平等。

愛德華講了他跟女兒的故事,他霸道的所作所為,讓女兒至今都無法諒解他。他說:我做過的事,並不是每一件都讓我問心無愧,但要是再來一次,我肯定還會那麼做的。所以,如果因為女兒的恨讓我沒辦法進天堂,那好吧,事情都這樣了,我認了。


他們的清單裡的願望就這樣一件一件地被完成了,完成一項,就劃去一項。


卡特病情惡化,他終於說服愛德華去跟自己的女兒和解,而愛德華見到了女兒,還意外地見到了外孫女,他親吻了他的外孫女——世界上最美麗的女孩。

《紅樓夢》和《遺願清單》:人生如此不同,死亡卻讓人人平等。

愛德華主持卡特的葬禮,他哽咽地說,人生真的很奇妙,三個月前我們是陌生人,我們一起度過了卡特人生最後的時光,那是我最好的時光。說著劃去了“出於善意幫助陌生人”,眼中帶著淚光。


不久,愛德華去世。他的助手湯姆把他們的骨灰埋在裡喜馬拉雅山,並且劃去了“親眼目睹奇蹟”那一項。


影片的畫外音中說,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我到現在都無法下結論。但我至少能這麼說:我知道,愛德華在離世時閉上了雙眼,卻敞開了心靈。


《紅樓夢》和《遺願清單》:人生如此不同,死亡卻讓人人平等。

人生的意義是什麼?誰都無法下結論,所以人生才值得期待。

死亡是什麼?我們更無從知道。總會有一天,謎底會解開。

那麼,不要拖到最後,就在生和死的這段路途上,儘早敞開心靈。或許,這也是我們唯一能做的。

在死亡面前,誰也贏不了和時間的比賽,誰也輸不掉曾經付出過的愛,抹不去我們曾給這個世界帶來的一抹陽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