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的見識(一)出名要趁早啊

想來張愛玲是我外婆那一輩的同齡人,生在民國長在民國,解放時不過三十歲。對於他們,我們其實並不陌生,我們父母上一輩的親戚,我的外公外婆,同學的爺爺奶奶,不都是民國人嗎?雖說由於政治的原因,上一輩的人很少對我們這些生在紅旗下的孩子講他們的過去,也許是當時生活太苦。新中國成立以來舊社會的東西都被認為是壞的,腐朽的,必須掘棄的。破四舊恨不得把民國時代,四九年以前留下的一切都拆了燒了毀了,不留一絲痕跡。必須承認這種努力是有一定成效的,五十年代以後出生的共和國新一代人,明顯的出現了斷層,在我們身上"民國範兒"基本都被根除了。


張愛玲的見識(一)出名要趁早啊


其實新中國的老一輩革命家哪一個不是從民國走過來的?雖然他們是革命者,但他們自身並脫不了民國的氣息。到了我們這一代,我們讀的是到國家指定可以讀到的書,瞭解國家指定讓我們瞭解的歷史。比如我們只知道徐悲鴻,不知道林風眠,只知道魯迅不知道胡適,只知道矛盾,巴金不知道沈從文,張愛玲,只知道郭沫若不知道陳寅恪,只知道聶耳,冼星海不知道黃自黎,錦暉,只知道梅蘭芳不知道尚小云……。


這樣的結果就是有一天等我們終於讀到看到聽到以前被封殺的東西,我們會大吃一驚,甚至會不知所措。比如我們第一次讀到張愛玲的小說時,我們很是詫異,原來民國的社會,民國的人是這樣的!原來張愛玲一說話就比丁玲,冰心更加擲地有聲!原來那個年代的青年人如張愛玲能有如此才華,能發出哪怕到今天也仍然讓人尋味千百回的見地!


張愛玲的見識(一)出名要趁早啊


解放後張愛玲無事可做,生活沒有著落。她被通知去街道居民委員會去登記,人家問她,會寫自己的名字嗎。想著她自己從今以後就要被這樣一群大嫂大媽領導,她知道她必須離開了,雖然她曾在她的文章裡說過她喜歡上海,喜歡中國。她說,活在中國就有這樣的可愛:髒與亂與憂傷之中,到處會發現珍貴的東西,使人高興一上午,一天,一生一世。……要是我就捨不得離開中國,還沒離開家就已經想家了。(《詩與胡說》,傳奇)但是她還是離開了,一九五二年離開中國大陸後就再也沒有回來。


張愛玲的見識(一)出名要趁早啊


一般人都會認為人的見識是隨著年齡閱歷而遞增的。人老到一定時候,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就會說,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都多,我走的路比你走的橋還多,等等……,於是就自以為見多識廣了。其實有時候見識與年齡一點都沒有關係,活了一輩子,到老了,一腦門子的糊塗賬的人多得是,而年紀輕輕就已經見多識廣的人也還是有的,張愛玲就是一個。


張愛玲的見識(一)出名要趁早啊


翻開張愛玲那本隨筆散文專輯《流言》,一九四四年發表,你隨處可見她不過一個才二十三四歲的女子,就已經對人生愛情宗教,對文學寫作電影服飾繪畫音樂舞蹈就已經有了如此不同凡響的看法和認識。到現在,我們讀起這些文章,仍然會忍不住驚歎,說得太深刻了!角度太獨到了!說得太到位了!!難怪她的作品能引來這麼多的關注,幾十年了還讓人們樂此不疲。


張愛玲的見識(一)出名要趁早啊


雖說她傳奇式的家庭背景和特殊的經歷使她成為被獵奇的對象,但是如果沒有張愛玲的真識卓見做根基,文學作品做支柱,在如今新人新事如潮,世人喜新厭舊的大趨勢裡,她早就被淹沒在浩瀚無際的歷史汪洋大海中了。但是如今,任何時候,只要你在鍵盤上隨意敲進,比如一襲美麗的袍,比如低到塵埃裡,比如生孩子生出死亡來,你都能百度出無窮多的關於她的詞條來。雖然張愛玲一直被誤讀被曲解被圍觀,但是這就是如今的張愛玲現象。我常常想,在她自我封閉的二十多年中,她的作品一次次地再版,其實她已經知道她自己在華文世界裡的影響,但是她已經沒有了興奮,也許正如她自己說:

"呵,出名要趁早呀!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麼痛快。最初在校刊上登兩篇文章,也是發了瘋似地高興著,自己讀了一遍又一遍,每一次都像是第一次見到。就現在 已經沒那麼容易興奮了。所以更加要催:快,快,遲了來不及了,來不及了! 個人即使等得及,時代是倉促的,已經在破壞中,還有更大的破壞要來。有一天我們的文明,不論是昇華還是浮華,都要成為過去。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荒涼",那是 因為思想背景裡有這惘惘的威脅。"《傳奇再版前言》


張愛玲的見識(一)出名要趁早啊


張愛玲對她自己當時可能要面臨的災難是有預感的,所以她喊出了"出名要趁早啊"。她可能不會想到,如今這句話如同號角,催命般地驅使著俊男美女們,來不及了,來不及了!但是他們只想著投機取巧,只怪運氣總不是那麼好,他們並不知道張愛玲從小就為這一天做著準備。不然她怎麼能做到開始和高峰同時完成,怎麼能使她的作品一出手就成經典?!


(未完待續)

張愛玲的見識(一)出名要趁早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